职场“潜规则”:方法就一个,搞定仕途无量

面对孩子即将大学毕业,如何择业以及就业后如何在单位生存与发展,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记得,我同龄或年龄相仿人在孩子上大学前彼此聊到孩子将来就业方向,特别是体制内的熟人、朋友,大多不愿意孩子重走自己的路。虽然认为体制内工作比较清闲、有面子、能升官,但有过经历的父母一代人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郁闷过、憋屈过的人特多,所以不想让孩子也遭受此心里“磨难”。然而,2020年发生的疫情及对各行各业的沉重影响,这些不想让孩子进入“体制内”就业想法的家长们动摇了、改变了,纷纷动员孩子积极参加各地、各类体制内招考招聘。

我在体制内工作已有20多年,早已明白和知晓体制内的“规则”,只因自己性格无法适应和顺应“规则”,导致我现在还是个“老办事员”,同龄人早已升到科级、处级,自己依然奋斗在股级岗位。不是我的能力不如他们,也不是我的平台比他们低,而是我个人的性格问题:忠厚、老实、认真、奋进,工作成绩优越于他们,但遗憾却有很大的缺点——太耿直、有思想、不合群,自己成了只会做事、能干成事的“骨干”,不是领导的身边人、不是领导的人,还有“杂毛脾气”,导致荣誉、晋升等好处,只能与自己无关。与那些不是认真、没有成就、却“好处、好事”接连不断人相比,唯一就差一点:不是领导的人。

在体制内经历那么多、感伤那么多,我郁闷过、憋屈过、绝望过,什么样的坏心情都有过,想过“从楼上跳下去”、想过辞职......身体必定不是我自己的,离开体制“一无所能”,最终再大的“苦”只能掩埋,继续重复着一切。现在唯一犹豫的是,坚持不让孩子进入体制内是不是错?

想当初,我进入体制内的那份兴奋、憧憬、人生规划、梦想,历历在目,祖辈是农民,什么也不懂,也没有人指点,误把“标准”当真理,误用实干当根本,误用成绩当必须,按照书本上、理论中所谓的评判“标准”来做事、做人、说话,勤奋刻苦,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成绩一个又一个,成为了学习榜样和标杆,但却犯了致命的缺点:有思想、有原则、有坚持,不合群、不入流。能干事、干成事,只成了“干事的人”,却没有成为领导的人。

对于想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说句:职场有“潜规则”,切记必须要让自己成上司的人——时刻紧跟领导,言行保持一致,让领导知道、明白并当成自己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