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原因

据统计:2014年上海市办理结婚登记140507对,男女初婚年龄分别为30.11岁、28.14岁。而近邻韩国男性初婚年龄约为36岁,女性初婚年龄则为33岁,10年内增加了两岁。同时结婚对数也呈逐渐减少趋势。这个情况完全符合了改革开放(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国家提出晚婚晚育。同样,例子也存在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如:在 20 世纪60年代,美国男性的初婚年龄是 22 . 8 岁,女性是 20 . 3 岁。但到 2004 年,男性的初婚年龄提高到 27 . 4 岁,女性提高到 25 . 8 岁。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增长。 2001 年,澳大利亚男性的初婚年龄是 28 . 7 岁,女性是 26 . 9 岁,而在 70 年代,男性是 23 . 4 岁,女性是 21 . 1 岁。为什么现在人的结婚年龄推迟了呢?是不是都是说好的呢?

结婚很幸福,前路很辛苦

结论:很清楚。没有任何约定存在,只是个中自有规律罢了。

原因之一是,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接受到更多教育,一个人找到工作所需的教育量也因此提高。比方说吧,一个世纪以前,一个有高中学历的人找一份银行出纳员的工作是十拿九稳的,可如今,大多数银行的这类职位都是大学毕业生来干。而且,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成绩和其在学校表现对事业成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人们需要不断读书,当然指的是学历进修。其他无用哦!!!

由此,对男女双方来说,早结婚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比如,结婚早的人很难拿到大学文凭,生了孩子的年轻家长就更难了(在校准备结婚的人要细细掂量一下啊)。此外,从人们希望跟成功者结婚的角度而言,预测对方是否能获得成功所需的信息,不如以前那么容易获得了(想傍高富帅、或者白富美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中国聘礼地图

传统上,早结婚的一大好处是,趁着好人全被别人抢走之前,找个有魅力的伴侣先下手为强。但现在的人们似乎并不像从前那样担心落在别人后头。凭借较高的收入,较高的教育水平,迁居的灵活性也比从前大(中国现在每年的春运就在提醒人们,我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点和传统意义上的移民不同,不能混淆),人们总能碰到潜在的结婚伴侣。所以,年轻时错失有魅力伴侣的机会成本,不如从前那么高了。

趁年轻结婚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在自己身体健康强壮,有能力满足抚养下一代的需求之时,及时生下孩子。但随着健康水平和寿命的普遍提高,这个好处也渐失意义。

相反:结婚的成本却在不断提高。聘礼由原来的烟酒和猪蹄膀变为车子和房子。呵呵,苦啊。。。

总之,早结婚的成本提高了,收益却减少了。这有助于说明人们初婚年龄提高的原因。

最后总结一下,这是经济规律在起一定作用。机会成本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