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经41——老子说的到底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
你相信大器晚成吗?
我认为,这世界上没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
一味的努力并不能成大器,只有顺应本性的发展,行事自然,方能成大器!
为何这样说?
我们来看下“大器晚成”出处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开篇,老子根据人听闻道后不同的态度,将人划分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我就不翻译了。我们来看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没有人劝告过你要一心向善?因为,行善能积德,好人有好报。
你对这种言论是什么态度?
其实,对于这个言论,人们的态度就可以分成三等。
上士就是那些真正听懂了之后,一生向善,积福积德之人。
中士就是那些没有完全明白,但也照着做的人。他们往往行善一段时间以后,一遇到被人辜负的事情,就开始怀疑这条言论到底说的对不对。
他们会说:好人也不一定有好报啊,你看我对谁那样好,结果怎么样了?
他们总分不清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总是对此将信将疑。
下士就是听到这个说法,就开始发笑的人。他们会说:人善被人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些坏事做尽的人,不也照样活的好好的。
这里,这个言论并不等同于道,但是,人之所以能被划分成三等,便是如此的。
我再说个例子:读书改变命运!
你同意吗?
上士就是那些听懂了,并知道如何做的人。
他们是真的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而且,明了该如何读书,为何读书能改变命运,到底改了什么?
上士对道的理解,就如同那些真正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是一样的。
他们具备三个特点:
1.明白这句话的真义。
2.知道该如何做。
3.坚定的相信。
缺一而不能称为上士。
中士就是在上士的这三个特点上,全部打折,折掉50%。
这些人往往,一会儿认真的读书,一会儿又去做生意了,一会儿又去老老实实上班了。反正,怎么样能让他们的命运更快的变好,他们就去做什么。
他们也是认真做的,但是,就是总做不对。很容易读书读成不知变通的书呆子。空读一肚子的书,但是用不出来。甚至可能脑海里充斥着各家相冲的思想言论,不知道该信哪一家才好。
如此,对于读书改变命运,也就将信将疑。
下士,就不用说了。那是根本没听懂的人,或者说根本没听的人。他们往往有自己坚信的一套办法,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你说什么,只要跟我是不一样的,就是错的。
对他们来说,读书就是烧钱的事,有啥用,还会把人读傻。有那钱还不如去做生意,去买田种地。
注意:这里并非说这样的活法就不对,这些下士就一定会活的不好。没有,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
“读书改变命运”和“经商改变命运”没什么区别。这里只是做为一个例子,来让大家明白,不同人对道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和西方人相信上帝的存在,而对我们来说就不一定相信,是一样的。
这样情况之所以出现,还是在于我们对于“道”的理解。真正明白了道,知道如何做的人,自然会坚定的相信。
而如果你没有真正明了,那就若存若亡了。
好,说明白了不同人对道不同的态度,说清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再来看下古人得道的表现:
故建言有之:
“建言”:南老在《老子他说》中将此翻译为“格言”。我认为这个翻译最为恰当明白。
翻译过来就是:所以有格言说:
明道若昧
道无形无迹,什么也没有,没办法法具体说明。
这就好比,道是北京。你是一个清楚知道北京在哪的人。
然后,广东人来找你问道,你告诉他从广东途径那些城市能到北京。
四川人来找你问道,你告诉他从四川途径哪些城市能到北京。
北京人也跑来找你,你告诉他,哪也不用去,你就原地坐下就是了。
然后,旁观的人就说,你胡说吧,怎么都是向你问道,你怎么说的全不一样呢?
就是这样的,不管谁问道,谁讲道,没有具体的边界,你说不清楚。即使有了边界,你说清楚了,说的也不是道本身,而只是指向道的一条路而已。
同样的,在《初解道德经15——得道的人到底是怎样的?真的深不可测吗?》这一章里,我有描述过得道之人的样子。其实,真正得道的人,也没有很明确的样子。因为,他们本身就不追求表现自己,没有一个很鲜明的形象让你描述。
这就是明道若昧,本身十分明白清楚,但你去看却反而看不清。
进道若退,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之人,后其身而身先。
假设,人是一座图书馆,修学就是往里面不断的存书。你可以清晰看到这个人的学识在不断精进。
修道就是不断把书中的知识提取出来,当得到这本书的真义后,这本书就像养料一样,直接容到图书馆中。然后,图书馆变大。
书一本一本化成养料滋养图书馆,然后图书馆越来越大。所以,这个人的水平,看着就好像一直在倒退。
在公司上,这就有如同美团和高德。你可以看到美团每天在不断发展,做大做强。高德这类地图App好像一直在亏钱。但是,假如世界上没有高德这一类导航软件,你们觉得美团会怎样?
我们很容易看到美团,看到阿里巴巴的发展,却很少听到高德的消息。那如果没有高德地图导航,你想一下,物流、快递、外卖怎么运转?这就是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夷:平坦。颣:不平坦,崎岖。
你们说火车在铁轨上跑更平坦,还是在平地上跑更平坦?
船在水上划更平坦,还是在平地划更平坦?
王弼说: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土内也。
真正符合道的平坦是依据事物的本性,不拿着统一的标准,去强迫万物符合标准。真正的平是不容易被人看出来的,人们觉得它更像是不平的。
就是这样的,对于火车,铁轨才是真正的平坦,对于船舶,河道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便是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上德无边际,无具体形质,便若那空虚的山谷一般;
广德无边界,永远也不满,自然不足;
真正的“建德”就如同轨道之于火车,水之于船,高德之于美团,空气之于我们。即使做了很厉害的事,也无声无息,人们几乎察觉不出来它的功德,做的好像偷偷摸摸的一般。
质真若渝。
你有没有过遇到特别纯真的人,对你掏心掏肺一片赤诚。
遇到这样的人,你会不会怀疑她是装的。会不会认为她有问题?
这就如同《圣经》上写的: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真正遇到这样的人,你会觉得那人质朴纯真吗?怕不是觉得这要么是个精神病,要么就是对我们有所图吧!
这世上肯定有至真至善之人,也有伪装的至善之人。关键是如何分辨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1.从极其细微处去观察,伪装的人在大事和重要人物前都是慎重的。但是,在面对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他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人面前,往往展现出本色。
而至真的人,本来如此,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人或事,他们都还是自己本来的样子。
2.从长远来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会证明一切。
大方无隅;
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大方,包括东南西北,无边无际,哪里有角。
大器晚成;
到我们的重点了,我来详细说下为何是“大器免成”,而不是“大器晚成”。
第一,我们先从行文格调上来看。
这一段,放到现在,可以算是排比句了。
你看老子前面的用词: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然后,再看后面用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基本都是采用的相反的词。所以,此处“免”字比“晚”字更合适。
第二,从意思上来看,这里连着的有四大,“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其实说的都不是人,而是道。表达的都是大道空虚无形,无边无际,无声无息。所以,我推断此处为“大器免成”。
第三,在帛书版老子中,此处为“大器免成”。
第四,我们从词意解释上来看。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大器免成:表达道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浑然自成。
如果,放在人身上,表达的是成大器者,不是人为而成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就如同上士闻道,必勤而行之,而同于道者,道必乐得之。
简单来说,就是你顺应自身本性发展,行事自然,此本就合于道,故自然成大器,非刻意为之而成。
所以,我认为此处大器免成比大器晚成更好,更贴切。
这一点说完了,我们接着往下看。既然是闻道,那道是什么样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王弼: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大象和大音是一样的,但凡有声有形,那必有大有小。只有无声无形,才无有大小边界,方能称为大音,大象。道亦如此,了无踪迹,却又确实存在,所以,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施与、给予。
善:这里仍然取擅长,擅于,精通,掌握的意思。
贷:本义借入或借出,引申为施予,给予。
善贷:是指道施予万物以利,而又不伤其性,此为善贷。
且:而且,还,表示更进一层。
施予于道本身来说,是不断付出。但是,却让道本身更进一步。
成:成就。这里指道以成就万物,来成就自身之意。
整句话老子说:
只有道啊!是不断施予万物,反而还能不断成就自己的!
这里总结一下全篇的意思:
1.只有真正明道的人,才能坚持行道,并坚信自己的选择。
2.得道之人不显自我,天人合一,自然天成。没有特定表现和模样。
3.大道本身无形、无迹、无声,顺应万物自身本性而成就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