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经41——老子说的到底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

你相信大器晚成吗?

我认为,这世界上没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

一味的努力并不能成大器,只有顺应本性的发展,行事自然,方能成大器!

为何这样说?

我们来看下“大器晚成”出处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开篇,老子根据人听闻道后不同的态度,将人划分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我就不翻译了。我们来看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没有人劝告过你要一心向善?因为,行善能积德,好人有好报。

你对这种言论是什么态度?

其实,对于这个言论,人们的态度就可以分成三等。

上士就是那些真正听懂了之后,一生向善,积福积德之人。

中士就是那些没有完全明白,但也照着做的人。他们往往行善一段时间以后,一遇到被人辜负的事情,就开始怀疑这条言论到底说的对不对。

他们会说:好人也不一定有好报啊,你看我对谁那样好,结果怎么样了?

他们总分不清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总是对此将信将疑。

下士就是听到这个说法,就开始发笑的人。他们会说:人善被人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些坏事做尽的人,不也照样活的好好的。

这里,这个言论并不等同于道,但是,人之所以能被划分成三等,便是如此的。

我再说个例子:读书改变命运!

你同意吗?

上士就是那些听懂了,并知道如何做的人。

他们是真的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而且,明了该如何读书,为何读书能改变命运,到底改了什么?

上士对道的理解,就如同那些真正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是一样的。

他们具备三个特点:

1.明白这句话的真义。

2.知道该如何做。

3.坚定的相信。

缺一而不能称为上士。

中士就是在上士的这三个特点上,全部打折,折掉50%。

这些人往往,一会儿认真的读书,一会儿又去做生意了,一会儿又去老老实实上班了。反正,怎么样能让他们的命运更快的变好,他们就去做什么。

他们也是认真做的,但是,就是总做不对。很容易读书读成不知变通的书呆子。空读一肚子的书,但是用不出来。甚至可能脑海里充斥着各家相冲的思想言论,不知道该信哪一家才好。

如此,对于读书改变命运,也就将信将疑。

下士,就不用说了。那是根本没听懂的人,或者说根本没听的人。他们往往有自己坚信的一套办法,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你说什么,只要跟我是不一样的,就是错的。

对他们来说,读书就是烧钱的事,有啥用,还会把人读傻。有那钱还不如去做生意,去买田种地。

注意:这里并非说这样的活法就不对,这些下士就一定会活的不好。没有,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

“读书改变命运”和“经商改变命运”没什么区别。这里只是做为一个例子,来让大家明白,不同人对道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和西方人相信上帝的存在,而对我们来说就不一定相信,是一样的。

这样情况之所以出现,还是在于我们对于“道”的理解。真正明白了道,知道如何做的人,自然会坚定的相信。

而如果你没有真正明了,那就若存若亡了。

好,说明白了不同人对道不同的态度,说清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再来看下古人得道的表现:

故建言有之:

“建言”:南老在《老子他说》中将此翻译为“格言”。我认为这个翻译最为恰当明白。

翻译过来就是:所以有格言说:

明道若昧

道无形无迹,什么也没有,没办法法具体说明。

这就好比,道是北京。你是一个清楚知道北京在哪的人。

然后,广东人来找你问道,你告诉他从广东途径那些城市能到北京。

四川人来找你问道,你告诉他从四川途径哪些城市能到北京。

北京人也跑来找你,你告诉他,哪也不用去,你就原地坐下就是了。

然后,旁观的人就说,你胡说吧,怎么都是向你问道,你怎么说的全不一样呢?

就是这样的,不管谁问道,谁讲道,没有具体的边界,你说不清楚。即使有了边界,你说清楚了,说的也不是道本身,而只是指向道的一条路而已。

同样的,在《初解道德经15——得道的人到底是怎样的?真的深不可测吗?》这一章里,我有描述过得道之人的样子。其实,真正得道的人,也没有很明确的样子。因为,他们本身就不追求表现自己,没有一个很鲜明的形象让你描述。

这就是明道若昧,本身十分明白清楚,但你去看却反而看不清。

进道若退,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之人,后其身而身先。

假设,人是一座图书馆,修学就是往里面不断的存书。你可以清晰看到这个人的学识在不断精进。

修道就是不断把书中的知识提取出来,当得到这本书的真义后,这本书就像养料一样,直接容到图书馆中。然后,图书馆变大。

书一本一本化成养料滋养图书馆,然后图书馆越来越大。所以,这个人的水平,看着就好像一直在倒退。

在公司上,这就有如同美团和高德。你可以看到美团每天在不断发展,做大做强。高德这类地图App好像一直在亏钱。但是,假如世界上没有高德这一类导航软件,你们觉得美团会怎样?

我们很容易看到美团,看到阿里巴巴的发展,却很少听到高德的消息。那如果没有高德地图导航,你想一下,物流、快递、外卖怎么运转?这就是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夷:平坦。颣:不平坦,崎岖。

你们说火车在铁轨上跑更平坦,还是在平地上跑更平坦?

船在水上划更平坦,还是在平地划更平坦?

王弼说: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土内也。

真正符合道的平坦是依据事物的本性,不拿着统一的标准,去强迫万物符合标准。真正的平是不容易被人看出来的,人们觉得它更像是不平的。

就是这样的,对于火车,铁轨才是真正的平坦,对于船舶,河道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便是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上德无边际,无具体形质,便若那空虚的山谷一般;

广德无边界,永远也不满,自然不足;

真正的“建德”就如同轨道之于火车,水之于船,高德之于美团,空气之于我们。即使做了很厉害的事,也无声无息,人们几乎察觉不出来它的功德,做的好像偷偷摸摸的一般。

质真若渝。

你有没有过遇到特别纯真的人,对你掏心掏肺一片赤诚。

遇到这样的人,你会不会怀疑她是装的。会不会认为她有问题?

这就如同《圣经》上写的: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真正遇到这样的人,你会觉得那人质朴纯真吗?怕不是觉得这要么是个精神病,要么就是对我们有所图吧!

这世上肯定有至真至善之人,也有伪装的至善之人。关键是如何分辨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1.从极其细微处去观察,伪装的人在大事和重要人物前都是慎重的。但是,在面对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他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人面前,往往展现出本色。

而至真的人,本来如此,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人或事,他们都还是自己本来的样子。

2.从长远来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会证明一切。

大方无隅;

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大方,包括东南西北,无边无际,哪里有角。

大器晚成;

到我们的重点了,我来详细说下为何是“大器免成”,而不是“大器晚成”。

第一,我们先从行文格调上来看。

这一段,放到现在,可以算是排比句了。

你看老子前面的用词: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然后,再看后面用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基本都是采用的相反的词。所以,此处“免”字比“晚”字更合适。

第二,从意思上来看,这里连着的有四大,“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其实说的都不是人,而是道。表达的都是大道空虚无形,无边无际,无声无息。所以,我推断此处为“大器免成”。

第三,在帛书版老子中,此处为“大器免成”。

第四,我们从词意解释上来看。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大器免成:表达道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浑然自成。

如果,放在人身上,表达的是成大器者,不是人为而成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就如同上士闻道,必勤而行之,而同于道者,道必乐得之。

简单来说,就是你顺应自身本性发展,行事自然,此本就合于道,故自然成大器,非刻意为之而成。

所以,我认为此处大器免成比大器晚成更好,更贴切。

这一点说完了,我们接着往下看。既然是闻道,那道是什么样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王弼: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大象和大音是一样的,但凡有声有形,那必有大有小。只有无声无形,才无有大小边界,方能称为大音,大象。道亦如此,了无踪迹,却又确实存在,所以,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施与、给予。

善:这里仍然取擅长,擅于,精通,掌握的意思。

贷:本义借入或借出,引申为施予,给予。

善贷:是指道施予万物以利,而又不伤其性,此为善贷。

且:而且,还,表示更进一层。

施予于道本身来说,是不断付出。但是,却让道本身更进一步。

成:成就。这里指道以成就万物,来成就自身之意。

整句话老子说:

只有道啊!是不断施予万物,反而还能不断成就自己的!

这里总结一下全篇的意思:

1.只有真正明道的人,才能坚持行道,并坚信自己的选择。

2.得道之人不显自我,天人合一,自然天成。没有特定表现和模样。

3.大道本身无形、无迹、无声,顺应万物自身本性而成就其本身。

(0)

相关推荐

  • 读帛书老子3.1|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

  • 《道德经》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

  • 老子讲,“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

  • 事与愿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白如辱,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四十一章

    大家好!现在是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道德经>,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一起来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我们今天学习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下面咱们一起把第四十一章读一下 ...

  •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道德经》学习笔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

  • 《帛书老子》“大器免成”和今本“大器晚成”的比较

    <帛书老子>第三章是"大器免成",对应今本"大器晚成".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杂卦传 ...

  • 读帛书老子3.9|大器免成

    [提要]大器免成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钥匙. 大器免成     "大器免成"在<道德经>里被改成了"大器晚成".     结果& ...

  • 初解道德经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到底怎么做才算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那我们人到底该如何做才算是"无为"? "无为"肯定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去争取了,什么都不做了. 那"无为"是什么? 用我们现代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二:我独异于人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中的第二章"我独异于人",全文如下: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 大道甚夷,人甚好解.恍兮其未央哉,惚兮其若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一:人不我知

    还原版<道德经>将其中两章独立出来作为"老子自序".本章是老子自序的第一章"人不我知",全文如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

  • 道德经:老子讲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读懂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说, ...

  • 解悟《道德经》老子心法

    [前言] 解悟<道德经>老子心法. 从修道(修真)的角度来解释阐真老子道德经,契合老子之道符合老子原旨,道德经就是能让人得道的经,得道证道成道. 解悟<道德经>老子心法,是多年 ...

  • 道德经煌煌五千言到底说了啥?余秋雨整整想了四十年,七十岁顿悟

    余秋雨三十岁时候,蛰伏在浙江省奉化县大桥镇半山一座封闭的老藏书楼潜心研读中华古典文献,整整读了十个月方才下山.山中无甲子,他每天废寝忘食的阅读和思考,宛若饥饿的人一口扑在面包上.渴了,喝清泉泡的山茶: ...

  • 《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相传是老子留下约五千言的著作.关于本书作者,民国初年学者认为是战国末期的人所作,假托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冯友兰等人持此种看法(由于郭店楚简老子出土,该年代为战国中期,因此冯等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