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明明很辛苦,生活却依然不如意?那是你在“假努力”

《道德经》五千言,说尽世间道理。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

五千言,不多的文字,可谓至简;而其理极深,以其深故,五千言犹显繁复,盖老子怕世人不懂其理,苦口婆心、翻来覆去不断重复也。

而读过《道德经》的朋友,都会发现奇怪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在《道德经》里面,几乎没有努力这个词的概念,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老子并不信服努力才能成功吗?

不是的,是因为“努力”本就没有令人信服的定义。

所谓的虚假的“努力”才是最大的谎言。

先不要着急反驳,请听我继续往下说:

我们通俗来说的努力,只是让更多的付出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在今天,这种收益更多的理解为物质利益,当“努力”物化的时候,痛苦一定远大于快乐。

当你付出十个单位的“努力”时,得到的是八个单位的“收益”

当你付出二十个单位的“努力”时,得到的是十个单位的“收益”

当你付出一百个单位的“努力”时,得到的是三十个单位的“收益”

……以此类推,边际收益递减。

最后你会怀疑得到的递减的一点点收益是不是也在贬值缩水。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得到的是内心的平和,而不是更多的钱。

譬如,当你在工作上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目的是为了升职加薪,得到更多的尊重,获得更多的物质收益,这种状态应该是通俗的“努力”。

如果你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因为你觉得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心平气和甚至享受那种沉浸其中的状态,无关乎外在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顺便升职加薪了,这就是修行。

“努力”更多的是为了集体利益而非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累死累活求而不得,而另一些人该吃吃该睡睡,该得到的也都得到的原因。

因为我们普遍宣扬的“努力”有欺骗的成份在里面,似乎“努力才有可能获得回报”是“努力”的那个人自己的事,实际上这种“努力”更多的是在榨取个人填补集体,这也是这种“努力”的宣扬长盛不衰的原因。

道德经不过是讲了大实话,整个社会督促每个人像机器一样往前走,并非个人生活最好的状态,个人应该是随着自己的内心该往哪儿走就往哪儿走。

大家都觉得结婚要买房,那我是不是可以不买房?遇不到和我一样想法的异性,那我是不是可以不结婚?

大家都觉得更多的工资,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令人羡慕,如果我不想要这些呢?

对于有的人,他们的“修行”或许就是大社会所宣扬的共同进步,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佛系”才是最终的“修行”。

我们究其一生所追求的欲望,真的让我们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了?还是说我们该问问我们到底想怎么过?

如果用加班来比喻人生的不遂心——

今年我“努力”加班,明年可能升部门经理,那么我今年这一整年的“努力”加班是痛苦的、幸福的还是内心平和的?我升了经理之后,再“努力”加班两年,升总监;成为总监之后再“努力”加班五年,成为CEO……加班了一生,得到了荣耀,可是这一生已经过去了。

每个人都像是一只野兔,被猎狗追逐着往前跑似的,猎狗的名字叫欲望。

其实到最后,所有在别人眼中令人羡慕的状态,自己过得怎么样自己清楚。

儒家思想是集体利益的集大成者,而老庄之道才是在告诉每一个个体如何活的更好,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不断地剔除外界杂乱的干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道德经不叫人真的努力么?

不是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

相对于不走的人,始于足下,就是努力。

对于狂奔的人,始于足下,就是放松。

凡人分不清努力和执着。甚至不知道执着是非善的。甚至不知道非善不是恶。

所以在努力与否的方面上道德经教你的是认真和知止。

看起来努力但是没有效率的人,会被逼更加努力,不断提高压力系数,以至于逐渐失常,这种失常或者是放弃或者崩溃。

但是假如你的努力是觉知的,适度的,不争的。

那么努力就是可以推进的,可以延续的可以为器长的,而这种的,就是能促进你成长的真努力。

这是和合于道的努力。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

这里引申到努力上给你指出来如何选择努力的方向。利于万物而不是有害,这是天道。

做你该做的事儿,而不是把努力放在争斗上,这是圣人之道。

努力是个形容词,形容词没有一个是准确的。

就像慢跑这件事,对于从来不运动的人一天跑十公里可能就算努力了。对于长跑运动员,一天跑十公里那是懒惰。

努力只是一种看法,他是没有实质的。

所以你不要有努力这种概念。做你该做的事儿,既不偷懒,也不努力。而是专注于,认真于,觉察于,沉浸于你做的事儿。消除看法消除评价,真正的认真。

这会让你感觉非常好。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就是道德经想要教给你的。

道德经主张愚民,因为这本书原本就不是写给百姓看的,那个时代能看得起书的,不是王侯就是达官贵族。

总结三个观点——

第一点,道德经是一本心理学,教人打牌的书,前提是你的手上有牌可以打。

第二点,道德经涉及观察、验证、应用,比起哲学与治国,更像是科学精神启蒙读物。

第三点,古文的含义,并不能切实的解析,其中夹杂太多时代的痕迹,最终得到的一切,都是为了符合现代人自身的认知而已。在看书之前,我们更需要去提高的就是分辨思想的能力。

最后,我想说,真正能提高一个人能力的,并不是读书。

读书,只可能是我们提高能力的开始,读了多少书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有多高,最多增加一些见闻与认知。

最重要的是看你读书之后,从中理解了什么,并且贯彻到生活当中。

但是一些古文,比如道德经,只靠我们单独的去悟的话,是很难的。

给大家推荐一本《道德经》的无障碍版本:

为什么叫无障碍版本?

所有原本一字不落的写在书中,同时给你增加了所有需要加的注释,还有古人研究道德经的人,他们的看法与感悟。

当然,他人的看法与感悟只是一个参考,读书最重要的,还是你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来理解《道德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