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英 | 曲水流觞醉兰亭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链接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

闲话古代文人雅集(五)

范成英

永和九年(公元353)的农历三月初三,正是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的暮春艳阳天,在浙江绍兴会稽山脉的兰渚山下,一群穿戴华丽的俊雅男子箕踞于沿兰亭蜿蜒开去的一条小溪两岸。小溪沿岸的兰花草芽黄叶绿、春意盎然,散发出阵阵清香。相传此地的兰花草为当年越王勾践所植,汉时在此设驿亭、兰亭由此得名。放眼望去,盘根错节的无名小草如同翠绿的织锦,郁郁葱葱、欣欣向荣。清澈的溪流中时而有青蛙戏水、小鱼游弋。极目远山森森碧蓝,仰望高空白云悠悠…,此地不是仙界却胜似仙境。看来今天,这群不速之客要打破这儿的宁静了。
他们高谈阔论、旷古绝伦,俨然这个世界怀金垂紫、经天纬地的人间主宰。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或者说他们要干什么呢?原来,他们是一群东晋穆帝司马聃时代举足轻重的朝廷大臣,为首的是年届半百的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山东琅琊王氏),另有谢氏、桓氏、郗氏、庾氏及虞氏等几大士族的翰林子墨。按照源于周朝上已节的习俗,三月初三上已日这天要选择临水之地举行一场“修禊”之礼,于是在东道主王羲之的带领下,一大早他们就从十四公里外的山阴城赶来了。三月三上已日行“修禊”之礼为“春禊”,如若重九下已日举行则为“秋禊”。修禊者“漱清源以涤秽”,通过在明净清澈的溪水中以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污秽的东西从内到外清除干净。因而选择兰渚山下的兰亭清溪这个清新幽静的地方最合适,“修禊”的程序是先将酒倒入水中,再用兰花草蘸上含酒的水洒向自己或互相浇洒,借以驱逐身上可能存在的秽气。
修禊之礼完毕之后,接下来便是文人雅士们最喜欢玩的“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文字游戏了。这时候,只见早有准备的书童将斟上一半酒的羽觞用捞兜轻轻放入小溪上游,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羽觞流到那位客人面前停滞,那位就得先喝完觞中的酒、然后赋诗一首,如才思不敏,未能即兴赋诗,则罚酒三斗。(附注:魏晋六国时期用来曲水流觞的羽觞多为木胎漆耳杯,彩绘或云纹漆耳杯及青釉羽觞,该漆耳杯质地轻巧不会沉没于水,样式优雅。羽觞还有白玉质地的,白玉温润、蜡质光泽,其红色沁如彩霞,古称“瑞沁”。后来又有金花鸳鸯银羽觞、玛瑙羽觞、双凤漆羽觞、卷云纹、双鱼纹羽觞等等。唐诗人李白曾曰“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即醉月”)
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赋诗是自由式的、不限格律,之后多次的兰亭雅集除了曲水流觞的形式与永和九年那次相同外,唐代赋诗采取联句式,元代、清代采取分韵式,清人杜甲采取唱和式,还有刘仁丰在浙江余姚举办的“续兰亭雅集”其赋诗非参与者所作,而是采用永和九年那次未能即兴赋诗、被罚酒的十六位的作品。
茂林修竹翠参天,曲水流觞尚折旋。随着书童放荷灯似的将那只木胎漆耳杯轻轻放进水里的那一刻起,客人们的目光就全都聚焦在那只漂流而下的羽觞上了,那神情不亚于“贾氏窥帘”般惊喜、“张敞画眉”般欣悦,不亚于面临瞬息万变的战场风云。
须臾间,第一轮顺流而下的羽觞就停在了司徒谢安面前,书童即刻用捞兜捞起了漆耳杯,双手奉给谢安。谢安是谁?谢安是东晋的政治家、军事家、大诗人。果然,不到半盏茶的功夫,谢安的四言、五言两首诗就如珍珠落盘:“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迴霄垂雾,凝泉散流。”(五言诗略)
谢安(公元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一直隐居山阴东山,都市繁华于他马耳东风,充耳不闻,日常好与书法家王羲之、玄言诗人许询等风雅名士游历山水、情同管鲍。曾有扬州剌史庾冰、吏部尚书范迁等多名朝臣征他入朝做官均被婉拒。谢安曾到临安山石洞、面对深谷感叹人生,也曾与左司马孙绰泛舟大海、玄想未来…,直到战火席卷中原、苍生涂炭、哀鸿遍野,他的亲兄弟谢万因北伐战败惨烈死去,他才决定出山(东山再起成语源于此)。谢安应征入征西将军桓温部从司马做起,御史中丞笑他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议论谢安不肯出来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足下出山了,江东百姓又将怎样面对做官的谢安呢?”御史一席笑言让谢安羞愧难当,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个拔山扛鼎的出色好官。
公元372年晋文帝司马昱崩,桓温入京朝见幼小的孝武帝司马曜,太后令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相迎,彼时桓温功高盖主,而主又那么幼小羸弱,满朝文武都人心浮动,担心桓温会趁人之危弑君夺帝。唯有谢安镇定自若,在与桓温几近羝羊触藩之际,他从容的对对方说:“我听说诸候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哪!”桓温听出谢安弦外之音,又见他如此镇定,思忖太后肯定察觉了自己的意图且早有防范,于是打消念头、撤走了守卫。谢安的智慧让剑拔弩张的危境化险为夷。桓温死后不久,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并于公元383年率谢玄、谢琰、谢石及桓伊等将领在肥水一战中击败了前秦的百万大军。李白赞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谢安诗成后,第二轮曲水流觞又开始了,书童依旧把装了半杯酒的羽觞用捞兜轻轻放入上游水中。羽觞随着水波荡漾,在客人谈笑风生中如莲花般旋转而下,转眼间便被右将军王羲之面前的水草绊住、停滞不前了。王羲之坐在谢安斜对岸,看来这漆耳杯有眼,专挑名人高士。于是喝完杯中酒的右将军诗思如泉涌,喷玉似溅珠,四言五言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靡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注:五言节选,四言诗略)
众人都沉浸在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的诗情画意中,箕踞于清溪两岸享受着祥云瑞气、岁月静好,同时也回忆起并不遥远的西晋末期遭受的“中原陆沉、衣冠南渡”大劫难,庆幸自己还活着。不仅活着,而且还活得风雅潇洒。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王氏家族、归功于王羲之的堂伯父、当朝宰相王导。
王导(公元276—330)琅琊人氏(山东临沂)。早在西晋时期,王导就与司马睿交好,西晋灭亡后,王导不甘华夏中原长期被五胡部落敲骨吸髓、荼毒生灵,他想在原东吴境内的建康城(今南京)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国,一则救衣冠南渡的北方士子于水火,二则团结南方士族共同抵抗胡人。他的设想与司马睿一拍即合,于是联系南方士族贺循、顾荣等人并于公元317年建立东晋,司马睿为晋元帝,王导为右将军、扬州剌史,后升任骠骑大将军、侍中、司空直至领中书鉴,与其兄王敦一主内一主外辅政,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后来发生“王敦之乱”,朝廷面临分崩离析、存亡绝续之危,王导坚守初心,投鞭断流,拒绝废元帝立幼主,忠贞不渝效忠朝廷。不久晋元帝立遗诏令王导为晋明帝辅政,官至太保。明帝崩又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进京(王导是否早已察觉到苏峻有反叛之心不得而知),从而保证了朝廷安全。“苏峻之乱”平定后他力排众议,驳斥迁都,为稳定朝局又联合太尉郗鉴共同执政。可以说,王导的一生为了东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公元317年东晋刚立国时,王导居住在南京城秦淮河朱雀桥南岸的乌衣巷,后来谢安、谢玄、王羲之及王、谢两家的后裔(包括谢灵运、王羲之的子女)均居于此近三百年。相传横跨秦淮河直通乌衣巷的朱雀桥,其桥上两只铜雀装饰的楼屋为谢安所建。唐刘禹锡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源远流长,不仅仅只是王羲之与谢安、谢玄等谢氏名臣游历剡溪山水的风花雪月,他们还是儿女亲家。原来,右将军的小女王孟姜嫁给刘畅后生了个女儿,女儿嫁给了谢玄的儿子谢焕,生下大诗人谢灵运,人称大谢(谢眺为小谢)。相传天下才华共一石,曹子建占八斗、谢灵运一斗、其余人共一斗。谢灵运占尽了东晋王朝王谢两家最后一抹风流。他曾悠然写道:“池畔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书法家王羲之曾任东晋秘书郎、江州剌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膝下七子一女,依次为: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和王孟姜。平生轶事典故,已传为千古美谈,如
    1.入木三分
相传一次王羲之为皇帝祭祀在木板上写祝辞,刻祝辞的工匠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的字迹墨汁一直渗透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了三分深度才见底,工匠惊叹王的笔力雄厚,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然入木三分。
    2.黄庭换白鹅
王羲之十分喜欢羽毛洁白、模样憨厚的大白鹅,于是用一帖他精心抄写的黄庭经与山阴道人置换
    3.书裙轶事
晋人羊欣是个家境贫困的羊倌,想学书法却又无钱买纸笔,于是王羲之在羊欣的白练裙上作书当样板,羊欣每天照着裙子上的笔迹揣摩,在地上用树枝勤学苦练,终于成功。
……
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太多太多,什么巧补春联、竹扇题字等等数不胜数。
其实,王羲之的书法达登峰造极的高度与他信奉道教、经常抄写《道经》经书有关,相传《道经》记载了王氏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并于蒿山修道成仙的故事,王子晋本名王子乔,系周灵王之子,仙号白鹿仙人。王羲之将修道与书法艺术相契合,相得益彰。永和十一年,他称病辞官,携子迁居山阴(绍兴),之后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作画,以放鹅钓弋为乐,遍游剡溪山水,并将书画作品挂满华堂(金庭住宅),人称“华院画堂”。(公元361年逝于金庭、葬于紫藤山)。
王羲之、谢安等流连忘返的浙东剡溪,古代文人比我们更熟悉 ,那是一条与古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唐诗之路。剡溪在曹娥江的上游,位于绍兴嵊州境内,由南来的澄潭江和西来的长乐江汇聚,蜿蜒曲折200千米。沿途有东门、艇湖、竹山、禹溪、杉树潭、仙岩、清风及黿头渚等九曲胜景。剡溪发源于天台山,又名烟川、剡江,系千年古水。自新昌至溪口环绕会稽山、四明山和天台山蜿蜒而来。早在东汉就有“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之说,史书称“东南山水越为秀、剡为最”。沿途有吴越王驻舟赋诗地、王羲之长眠地、陶渊明的桃花源、谢灵运的游弋处、禅宗十刹之一的雪窦资圣寺。人说剡溪流淌的是水、荡漾的是诗、蕴藏着书魂、孕育着越韵。
剡溪北折至悬崖冲击成潭,古称剡溪口,是谢灵运的垂钓处,崖上有谢公亭,谢公墩(登高望远的地方),两岸已建书画旅游带。会稽山有葛洪练丹处,四明山有道教九洞天,王羲之的金庭有玄言诗人许询迁居济度筑建的知已壁,高僧支遁筑建的银庭寺。华堂古村为王氏后裔集贤之地,现为省级文化名胜。金庭四面环山,前有五老峰、后有放鹅峰、左为青炉峰、右为卓剑峰,峰前溪水环绕、峰间清泉淙淙。艇湖是当年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回艇之处,现在的景观是根据元代黄公望名画《剡溪访戴图》建造。
所谓唐诗之路,即从钱塘江开始,经萧山到绍兴鉴湖,沿浙东运河到曹娥江,然后南折剡溪,经天姥山抵天台山…,这条蜿蜒曲折的山水风景带,为唐代诗人的游历之路。李白曾曰:“此去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又“我欲因之梦昊越,一夜飞渡鉴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杜甫也曾云:“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异秀,欲罢不能忘”。自山水诗人谢灵运之后,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及初唐四杰(注:初唐四杰为王、杨、卢、骆,他们把诗歌从宫廷迁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山水田园)和饮中八仙也相继追踪谢灵运的足迹,流连剡溪两岸山水。相传《全唐诗》中有600多位诗人曾经在剡溪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其中杜甫在此呆了四年之久,李白也多次光临。可见,诗词书画需秀丽山水的滋润,王羲之一字值千金的书法也是在这种岸芷汀兰、月夕花朝的优美环境中陶冶出来的。
接下来的第三轮曲水流觞,如同击鼓传花般花落左司马孙绰面前,孙绰系山西平遥人,书法家、文学家、东晋大臣。作品《天台山赋》文辞美妙,文章有金石落地之声(注:掷地金声之典故应源于此)。相传温峤、王导、郗鉴和庾亮去世后的碑文均由孙绰撰写并雕刻于石碑。孙绰率真、长居会稽,与王羲之、谢安等纵情山水,足迹遍布剡溪两岸。(附孙绰五言诗: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脩竹,游鳞戏澜涛。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四言诗略)
年仅十七岁的王徽之(公元336—386)字子猷,天真率性、少小聪明,当羽觞停留在自己面前时即兴吟出四言、五言各一首(附五言诗: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典故桓伊三弄(桓子野为其吹笛)、雪夜访戴及视竹如友均由子猷所为。李白曾云:“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常人不能理解子猷雪夜访戴的率性之举。也是,你说他在寒雪之夜一觉醒来,不是裹紧被子继续睡觉,那怕睡不着想心思或为写文章打腹稿也行,而他偏偏掌灯起身,如同祖逖闻鸡起舞般吟咏左思的《招隐士》诗篇,也不知诗中那句话或什么意境触动了他,竟然一个激灵想到了好友戴安道。既然想到了、于是便剑及履及、立马从山阴雪夜泛舟几十里至剡溪,风雪无阻大半夜。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戴安道门前。高兴而来的王子猷却突然兴致全无,就像一只突然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他原路返回、打道回府。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却淡淡的说:“我是趁着兴致而去,兴致没有了就回来呗,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是呀,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兴致没有了就结束呗,没有必要勉强自己。
参与永和九年兰亭雅集年龄最小的王献之(公元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是王羲之刚刚九岁的小儿子(之后成了晋文帝司马昱的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不过那是后话)。子敬七岁开始练字,十多岁时他问父亲自己再写两三年是否就可以了,天真的他满以为会得到父亲的赞许或鼓励,不料父亲却指着院子里一字排开的十八口大缸说:“你呀,先写完那十八缸水再说吧。”言下之意,是写完十八缸水研磨的墨汁,字才立得稳、才有骨架。子敬不服气,于是天天闻鸡起舞,勤学苦练,最后终于与父齐名——并称二王。记得有一次桓温让他在扇面题字,字题到一半时不小心将笔落到扇面弄污了刚写的字,这可怎么办?王献之急中生智,随即将墨迹改画成栩栩如生的黑马母牛,然后再小楷题字,一切天衣无缝,皆大欢喜。小时候,一次偶见门生游戏,子敬一眼便见胜负并随口说了出来,门生欺他是小孩、说他是管中窥豹,子敬不屑,说我是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注:荀刘二人从不与俗人较真),说完不等对方回应便拂袖而去(注: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两成语应源于此)。都说天才易折,情深人不寿,子猷子敬二人都绝顶聪明,两兄弟手足情深,公元386年子敬仙逝,不到一个月子猷竟因悲伤过度随他而去。
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共有42人参与,其中右将军王羲之、司徒谢安、司徒左西属谢万、左司马孙绰、参军徐丰之、前令孙统、散骑常侍、颖川庾蕴以及王涣之、王凝之、王肃之等26人共赋诗37首,另16人未赋而被罚酒(人名略)。诗已成,众人便推选东道主作序,以便结集。此时的王羲之酒意正浓,晕晕乎乎,于是也不推辞,提笔便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篇洋洋洒洒的《兰亭集序》一气呵成。
附《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概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传中国古典园林曾有“北金谷、南兰亭”之说。得知《兰亭集序》与石崇的《金谷诗序》被人相提并论,王羲之十分欣慰。兰亭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鹅池周边绿意盎然并有白鹅戏水,三角形的鹅池亭里有一石碑,碑上有“鹅池”两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书写,“池”字则是他小儿子王献之后来补写。一碑两字父子合壁,乡人传为美谈。流觞亭是王羲之完成《兰亭集序》的地方,序文共28行、324个字。右军祠内有很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左右楹联为:“毕生奇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墨池,应该是王羲之洗笔用的。《兰亭集序》又称《临河序》《禊序》和《禊帖》,序文记叙兰亭山水之美和朋友间雅聚欢乐之情,抒发作者感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之感概。相传《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随唐太宗殉葬,现在呈现的都是高仿。
挥毫《兰亭集序》对于王羲之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无意之举,并非借机展示自己的书法艺术。他只是像平时写字一样用鼠须笔、蚕茧纸起草一篇序文,谁也没想到这篇序文手稿因书法造诣空前绝后,竟成为书法史上最具盛名的经典之作。后世的兰亭雅集其序文均用毛笔书写,鲜有遗存。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举办的兰亭雅集,人们才将书法作品当作重要内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之后,雅集参与者们便到流觞亭或右军祠挥毫泼墨,把刚刚吟咏的诗赋变成一幅幅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
书法家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出版的图书有《万岁通天帖》《初月帖》《二谢帖》《奉橘帖》等,草书有《十七帖》《长风帖》《兰亭集序》等,行书有《平安帖》《何如帖》《佛遗教经》等,还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等等。
兰亭雅集中的结集作序一般为较大规模的活动,人多、诗多才便于结集,有了结集也才有制序。永和九年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结集不仅有王羲之作序,还有孙绰作后序(附后序原文节选:…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乃藉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具类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快然兀矣!…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文多不载,大略如此,所赋诗亦裁面缀之,如前四言五言焉)。
清人杜甲组织的兰亭雅集共有42首诗,吴高增作《兰亭秋禊诗序》,2004年兰亭雅集由主办方汇诗成集,启功先生作《新兰亭集序》。
无独有偶,2013年12月在广东丹霞山也举办了一场“吟咏丹霞山”的续兰亭雅集活动。海内外参与者有雍平、何智勇、蓝健雄、冯峥嵘、吴化勇、张淑仪、屈杰、苏俊、彭燕、陈霄等30名顶尖诗人(含美国人和香港人)。他们着汉服、配书童,先拜谒张九龄墓。然后进入丹霞山的韶音亭、(韶音台上赏韶乐),继而泛舟锦江至灵溪、(锦江别传听梵呗),在灵溪效法古人“曲水流觞、焚香计时、抽题命笔”。(注:焚香计时是一种诗钟文字游戏,最早出现在清道光年间福建的八闽地区,以“香焚缕断、钱落盘鸣”为限时,也就是香尽鸣钟)。我的朋友冯峥嵘即兴吟咏七律三首,附其中一首《灵溪觞咏》:“藉此峰峦列玉屏,重开雅事续兰亭。一溪流水生文采,两岸鸣禽助性灵。诗意雅如秋月白,浮觞轻带竹烟青。丹霞盛会当千古,暂遣禅钟慰九龄。”又:“高华照见美人怀,花是精神玉是胎。每向山川清旷处,放飞一朵白云来”(另二首略)。
(另附韶关诗人吴化勇七律:“曲磴千盘紫绝壁,丹崖错杂指天齐。松花恋客飘云袂,杖履扶身过石梯。梦觉关深槐国小,别传寺渺世情迷。遥闻暮鼓惊回首,落日低窥画阁西”)。
为缅怀和再现兰亭雅集的千古清雅,越剧电视剧《桃叶渡》和歌舞剧《曲水流觞兰亭会》相继搬上银幕,在绍兴城的云门寺,现今仍存有唐朝诗人王勃仿《兰亭集序》写的修禊《云门王献之山亭序》。东晋以来,续兰亭雅集的诗词书画铺天盖地、源源不绝,人们向往“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的惬意日子,即便生活一半是烟火,另一半不也还是诗和远方吗。

向上滑动阅览

范成英《浮生十记》相关链接
(一) (二) (三) (四)1节  (四)2节  (五)
(六) (七)(八) (九)1节  (九)2节  (十)
范成英《往事不如烟》相关链接
1.水乡泽国的记忆片段
2.大别深山的凛冽岁月
3.西域边陲的别样风景
4.岭南以南的江湖世界
5.清雅如莲的灵魂相约
范成英《底层人生》相关链接
1.泣血的求学梦

2.缥缈的文学梦

3.破碎的烟霞梦

4. 苍凉的人生梦

5.皎洁的昙花梦

6.另类富二代

素简与丰盈

范成英《故乡的曾经》相关链接

1、龙脉之地红旗岗

2.青青的大龙山
3.御赐的奉笔张家
4.当年相遇梅花驿
范成英《闲话古代文人雅集》链接
1. 梁园踏古梁园歌
2.千古风流魏王才
3.竹林聚散云相似
4.醉击珊瑚金谷园

你“在看”我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