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的上海故事|建国西路建业里:最大规模石库门建筑群落的华丽蜕变
建筑是历史的脚印,是一个时代的智慧、情趣、财富,是审美品位的结晶和象征。
建筑,可以供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细节,可以让建筑学家研究建筑的发展,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回望过去的岁月,可以让经过这里的人们寻访先人留下的曲折脚印。
故人已去,建筑仍在。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先人们,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那些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的老房子,却依然安安静静地待在原地,一如当初的模样,让人感叹岁月竟在不经意间流逝得如此迅速。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邀您倾听这些用上海话诉说的、
有关老建筑的故事……
今天
要给大家讲述的是——
建国西路建业里:
最大规模石库门建筑群落的
华丽蜕变
建业里首期建造于1930年,当时市面繁荣,房地产业膨胀,建业东里、中里很快租售一空。公司不断向西买地,一直谋划扩建,于是便有1938年建业西里的二期建造。当时,“八一三”淞沪抗战已经爆发,日军忌惮英、美、法等国的军事实力,不敢马上占领法租界、公共租界。大量难民携资涌入租界之后,人口剧增,买卖畅旺,就业、消费更加提升,史称“孤岛繁荣”。
建国西路440、450、496弄,又称东弄、中弄、西弄,是由同一开发商设计,陆续建造的一处中式居民住宅。该居民区建筑风格一致,分为22列,共260单元,红砖坡顶,联排合体,是上海保存下来的最大规模石库门里弄建筑群落。全里弄均为二、三层砖木结构,与周边花园洋房相比,这样的建筑容积率已经很高,是提供给中产阶层市民的一般住宅。法商万国储蓄会所属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建造这处房产,因此命名为“建业里”。
建业西里在战火硝烟中建造,建筑标准反而更高。房屋间距放大,楼层加至三层,墙体厚实,钢窗新颖,马头墙俨然。除了为一般中产家庭提供单开间的独立公寓之外,还设计了不少双开间门户,租售给殷实人家。如果说建业东里还处于传统石库门格局的话,建业西里已经提升到了新式里弄标准。
1955年10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房地产局全盘接收了建业里,成为公房公产。没收之前,经过1941年汪伪政权、1945年国民政府两次“劫收”,建业里的产权关系非常复杂,除了少量“经租户”外,大部分租户并不拥有产权,都是二房东、三房东。1950年代以后,由于住户和人口不断增加,建业里和全市情况一样,“七十二家房客”现象日益严重。到1980年代时,260个单元内住进了831户,人口约3000多人。加之全里弄内年久失修,搭建、拆改和结构破坏,令房屋状况迅速恶化,至1990年代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2年,徐房集团专门组建了波特曼建业里房地产公司,从事改造项目。至2005年,弄内居民全部动迁,原东、中里两块老建筑群按原样修复重建;西里地块的老建筑群的修复改造,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建业里的老居民,处于一种难舍难分的矛盾心态。大家既盼改造搬迁,以解除居住困顿,又留恋这里的里弄乡情,社区风俗,那种“老地方的生活”。
2007年9月,建业里工程开工,庞大的东、中、西里完成了整体改造。现在的建业里,是新加坡嘉佩乐酒店集团管理的别墅型高级酒店。上海改造、利用和开发传统街区有“新天地”“田子坊”“衡山坊”“思南公馆”等不同模式,建业里从居民居住功能转为酒店商业功能,又开创了一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