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字[方言字]
汉语的“言”和“文”脱节,是不同于表音文字的一大特点。中国的孩童要学会众多形态各异的意音符号,来能够应付读写。白话文以北方方言的语法词汇为基础,兼有古典汉语,其他现代方言和外语的词汇。
故对那些母语不是北方方言的中国人来讲,学习白话文并不是那么自然。因为白话文并非以他们各自的方言为依据。另一方面,尽管汉语每种方言的使用人数和地理面积,超过欧洲大多数语言的使用人数和地理面积。却没有哪一种南方方言形成自己系统实用的方言文字。
故南方方言也被称为“不完全的语言”。其在书写体系上,只能迁就使用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这就是汉语上的“迁南就北”现象。粤语、吴语和闽南语等方言虽然也有一些各自特有的汉字,但这些汉字仅限于俚语等民间文艺用语的范畴,如民歌、地方戏等。
在汉语发展史上没有哪种方言能够产生自己独立的书写体系。这在白话文取代文言之地位前,由于汉语的文言分离特点,不同于表音文字记录语音,虽然历朝历代都有吸收白话(当时的口语)入文,但这并不同于忠实地记录口语,更没有发展出一套的记录各地口语的书写体系的必要,事实上这正是方言文字的功能所在。由此可见,言文分离某种意义上为幅员辽阔,方音杂多的汉民族提供了形成统一而且相对稳定的书写体系的可行性,恰恰避免了类似西欧各国语言的林立和多变。
而在白话文这种和权威方言(普通话)相统一的文字体系推行之后,甚至白话文的语汇都是靠几代人逐渐丰富成熟起来的。在白话文推行初期,就有大量尝试性的创作。而方言文字缺乏也无法做到这样的积淀。这些造成了方言字的困境,目前方言字基本停留在记音符号的程度,以方言的角度,白话文亦可作为一种“新文言”来处理,再加上与之相应的普通话的覆盖,方言文字本身缺乏使用的必要性,更无从谈起普遍的公众认同和以方言文字为基础的文学创作,这又进一步阻碍了其发展。即使在以粤语而非普通话为官方语言之一的香港地区,粤语字仍是一种不够正式的存在,在很多正式场合基本只在必要时出现。而其他广大的缺乏地区官方语言背景的方言文字基本只是在学术上受到重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