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 | 武昌长春观与汉阳石榴花塔之石刻

题记:石头上的记忆承载了太多的聚散,无语地见证了世事的沧桑变化。如果她们有生命,也会为自己的悲欢离合而落泪。

“甘棠”与“国望”的分离

长春观是武汉道教丛林中最著名的一座,现在靠铁路一侧的地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大东门小学使用。当时曾经在小学内见到过三十年代侯永德主持刊刻的碑文,在山后,寻到了文献中记载的一处摩崖“甘棠”。

现存于武昌长春观内的 “甘棠”摩崖石刻

“甘棠”摩崖立于现在道藏阁之后,沿台阶数十步上山,到达摩崖之下。“甘棠”二字离地有两米多高,左侧分两列题写有“乾隆癸巳 国望 ”六字。多年后,偶然在电视上见到介绍长春观的节目,其中,“甘棠”短短地出现了几秒钟,马上觉得不太对劲,想了想,差了什么--落款“乾隆癸巳 国望 ”中的“国望”两字没有了。

再到长春观走访,看到“甘棠”摩崖已移至道藏阁门前空地,过去需要仰视,现在需要俯视,尤为可惜的是,“国望”二字已经不存。后来得知,出于基建的考虑,要将后面的山体进行平整,有心人让民工将“甘棠”小心切下,但是没有留意保留一侧的小字,就这样,将“国望”两个字移没有了。

历史上,长春观进行过多次维修和重建。按照记载,北宋期间,双峰山就建有元庆观,元初在此建长春观。在明永乐年间和清康熙年间,长春观又进行了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1852年),长春观毁于战火。同治二年(1863年),龙门派十六代传人何合春来此,发愿重修了长春观。当时修建了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阁、来成楼及殿后登山石级,使殿堂焕然一新。民国十四年(1925年),侯永德道长建道藏阁。

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这里成为前线指挥所。战争中,道藏阁、来成楼、三皇殿被炮弹击损,后来恢复原貌。1931年,侯永德道长又对道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近年来,长春观在吴诚真方丈主持下,又新增了殿堂,扩大了建筑格局。

二十年前拓印的 “甘棠”摩崖落款,“国望”两字保留

“甘棠”摩崖刻于“乾隆癸巳”,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现在看来,“甘棠”摩崖是长春观内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实物。甘棠,又名棠梨,《诗经》中有《甘棠》(“召南”)篇。周武王时,召伯巡行乡邑,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决狱政事,这种体恤百姓疾苦的作法被人们追思,因此,写下了甘棠诗,即《诗经·召南·甘棠》篇。后来,人们在有政绩的地方官离任时,常以“甘棠”称颂。那么,乾隆年间书写“甘棠”摩崖的“国望”是谁?当时是为了谁而写?目前没有找到实证。

但是,“国望”已经永远地和“甘棠”离别了。

长春观山上收集的石刻

石榴花塔残石的重聚

说了散,还得谈谈聚。2005年的夏天,人文武汉的朋友相约汉阳扫街,来到了汉阳公园,当时也有些新的发现。之后,我到汉阳公园对一些散落的石刻进行传拓,却意外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石榴花塔”旁边的地上,又看到了一处“石榴花塔”的残碑。

汉阳公园石榴花塔

我们现在看到的石榴花塔,位于汉阳公园西侧,为民国七年(1918年)“阖邑绅商重修”。相传建塔缘由是,南宋绍兴年间, 汉阳军有一孝妇杀鸡孝敬婆婆,不料婆婆吃鸡后暴病而亡。小姑告到官府,说是嫂子毒死其母。官府严刑逼供,孝妇被判死刑。孝妇临刑前折石榴花一枝,插于石罅,仰天祷告:如果真是我毒死婆婆,此枝即枯;若是冤枉,此枝将复生。孝妇被处死后,榴枝果然复活,不久便秀茂成荫,结出果实。时人认为这是天彰其冤,孝妇无辜受难,在石榴花侧立石塔以为纪念。

“石榴花塔”的创建时间不详,最早可能建于元末明初,明、清两代,几次重建。明嘉靖年间,主事黄一道曾亲自作文,刻石为志。后来石碑湮没,直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才又从民间菜园访得,重新修塔立碑。咸丰年间毁于兵燹, 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石塔,不久又毁。1918年,汉阳阖邑绅商集资重建于添福巷附近。1964 年移入汉阳公园现址复原。1966年后,石榴花塔被拆除并埋入土内 ,1979年重新立塔复原。

2005年发现的 “石”字残石

残碑厚二十多厘米,存“石”字右上大部,右侧小字四列,刻有“明嘉靖三十三年续编县志载……汉阳军有孝妇杀鸡奉姑……自明临刑折榴花一枝……诬罔花可复生……”等内容,基本与《宋史·五行志》一致。那么,这截残碑是什么年代的呢?从碑文分析,当在清代。

2013年,另一块残碑突然面世,让我们离了解真相更进了一步。见后大惊,这不就是原先见到的那块石头的一部分吗?这块残碑,存“榴花”两字大部,大字右侧也有小字四列,左侧小字可以见到的有两列。“榴花”残碑的小字正好和“石”残碑的小字衔接得上,告诉了我们碑的高度,左侧小字“岁久塔废”也可以辨出,唯有最后的落款看不到。

2013年传拓的 “榴花”残石拓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石榴花塔的照片没有看到,清代的这块碑当时移来会是立在塔的哪个方位呢?周边有没有别的附属建筑呢?都让人们展开充分的想象。

通过残碑的相聚,真相慢慢在揭晓。另一块残碑什么时候会出现呢?我相信,她还在,正等着我们去发现。

作者:严涛 电力系统员工,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武汉市技术能手、武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二十多年来,严涛利用业余时间,立足武汉,搜索散落民间的石刻,拓印制作了500多纸拓片。其中,张之洞尺牍碑刻、华清街汉口市政府街碑、岱家山碉堡刻石等数十方石刻现已无存。

长春观山上的石塔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武昌长春观

编辑:田联申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

  • 常熟古建筑——摩崖石刻、碑刻井池

    摘自<重修常昭合志><常熟市志><虞山林场志><虞山镇志> 配图:常熟记忆 一.摩崖石刻 1.剑门石刻 在虞山锦峰之顶,拂水岩东侧.其处崖裂如劈,一分为 ...

  • 话说武汉 | 武昌通湘门外李家花园

    武汉市武昌区九十多年前原来还有一个通湘门.通湘门,顾名思义,就是湖北武汉通往湖南的门户,位于起义门与大东门正中间,原张之洞路东端,中山路南端.1906年为粤汉铁路通车而建,武昌城门中历史最短存在了20 ...

  • 话说武汉 | 无影塔的题刻与张之洞赠俄皇太子诗

    解读:石头上的记忆还向我们解读真切的历史,告诉事件的真实答案.她冰冷,但鲜活,远远胜过书籍中往复引用的文字. 武汉现存最早地面建筑物的题刻 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物是兴福寺塔,俗称无影塔,城区现存7 ...

  • 话说武汉 | 汉阳杨泗庙与两湖会馆

    在鹦鹉洲十里长街的中段,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会馆--两湖会馆,它在鹦鹉洲的重要作用无与伦比,其建筑之辉煌和场面之宏伟,也是全洲二十多座会馆中最为威武庄严的,它是鹦鹉洲的地标性建筑物,可惜好运难继,只存在了 ...

  • 话说武汉 | 百年武汉地标江汉关

    武汉为全国人民熟悉的地标建筑有三处,20世纪20年代的江汉关,50年代的长江大桥,80年代的黄鹤楼.如今,虽然摩天大楼建了不少,但还没有一处成为武汉的地标建筑. 落成不久的江汉关,旁边的日清洋行(19 ...

  • 话说武汉 | 清末汉冶萍公司股票第一号股东初探

    汉冶萍公司1908年发行了股票,那还是光绪三十四年. 汉冶萍公司是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三家企业组成,汉阳铁厂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从它们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差钱,合并到汉冶萍公司还是资金缺口 ...

  • 话说武汉 | 关帝庙看戏、“摇骰子”

    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 看戏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汉口的山陕会馆落成,馆址位于汉口长堤街与大夹街间,毗邻药王庙,因其东边沈家庙附近有关圣庙,故又称西关帝庙.两座关帝庙清时 ...

  • 湖北武汉武昌2019—2020学年部分学...

    湖北武汉武昌2019-2020学年部分学校七年级下学期四月线上诚信测试数学试卷(附答案)

  • 话说武汉 | 民国“海归”洋为中用 吴国柄与汉口市政建设

    吴氏昆仲 吴国柄(1898-1987)湖北恩施建始东乡人,民国时期汉口市长(1932.7-1938.10)吴国桢的兄长,被有关学者誉为"汉口城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汉口 ...

  • 话说武汉 |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华清街与岱家山碉堡

    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多留下一点点武汉的历史痕迹.近三十年来在实地探访过程中,通过拓片和照片,记录下了书写在石头上的武汉记忆. 寻访:石头上的记忆往往靠寻访得来,寻访的过程通常是艰辛而又充满惊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