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他用一部建筑史,见证民族千年辉煌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
——梁思成
20世纪20年代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图书馆里
总能看见两个华人面孔
他们是一对恋人
男生是建筑系有名的优等生
女生在美术系也小有名气
梁思成总会比约定时间早一些
来到林徽因的宿舍楼下
等她一起去图书馆
留学期间,有人说
中国已经不存在唐朝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要看唐朝的建筑,唯有去日本京都、奈良
梁思成为了否定这个说法
在图书馆寻找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
并大量阅读全球建筑史,试图找出证据
却始终没有找到这个
古老国度的建筑记载
就在毕业那年,他和林徽因说
“回国后,我们来完成这件事吧!”
▲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留学期间
梁思成并不是因为赌气而产生的突发奇想
中华数千年的璀璨文化
在建筑上竟没有一套标准的记载
梁思成深知中国现存的古建筑
随着时间流逝将面临
自然的风化、战火的摧残、人为的破坏
像未曾存在过便消失无踪
在硝烟四起,战火弥漫的年代
实地考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工作
他们风餐露宿
乘坐的长途汽车一辆转乘一辆
也乘坐无数板车,骡车,马车...
一些偏远的地区,两人唯有步行
长途跋涉11个省份,超过200个县城
记录的古建筑多达2700余处
在漫长的征途中
梁思成终于找到最古老的唐朝木结构建筑
——五台山佛光真容禅寺
傍晚的夕阳散落在佛光寺
他像是一名虔诚的朝圣者
久久伫立于前
他被层层交叠的宏伟斗拱
支撑寺庙千年骨骼的屋檐
和雄浑的建筑轮廓所打动
▲ 佛光寺
▲ 敦煌壁画中的佛光寺
为了确认年代
最确凿的证据就是找到写在屋脊上的文字
上面会留下建造的年代
他接连几天将屋顶
房梁寺庙里的每一个角落
里里外外探索了个遍仍不知疲倦
哪怕寺庙已被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他轻轻擦拭,像是掸落千年的星辉
▲ 1937年林徽因在佛光寺院内测绘经幢高度
就在第三天,林徽因发现一个大梁上有字迹
他们才找到梦寐以求的证据
文字记载这座古寺建于
唐大中十一年
即公元857年
证实佛光寺年代的那一刻
似乎抵消了梁思成这些年
考察路途中的艰辛困苦
他在日记里写道:
“当时夕阳西下,映得整个庭院都放出光芒。远看山景美极了,这是我从事古建筑调查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 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赴山西考察
在考察路途中
林徽因给梁思庄写信说道:
这三天来可真是累得不亦乐乎,吃的也不好,天太热也吃不大下,因此种种,我们比上星期的精神差多了……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林徽因1936年山东考察途中
梁思成也曾因车祸脊椎受了到损伤
变成了跛足
近10年的调查探访
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直到抗战胜利后人们才知道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炮火的追击中
竟写出了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
这本书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
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
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书中徵引浩博,文字却精炼深永
显示了梁思成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
▲ 佛光寺大殿手绘稿
▲ 东白马寺十三层砖塔
▲ 河北独乐寺观音阁
▲ 河北龙兴寺
▲ 北平西山碧云寺
▲ 唐代部分建筑详图

梁思成在他的著作开篇便说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华夏大地上的一砖一瓦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

我们不能将它丢失

梁思成一步一步地将它们找回

才让这些“沉睡”的古迹与我们

在这个时代相遇

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宏伟历史

#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