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平台众生相——大玩家的狂欢,小平台的无奈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5月6日,支付宝的相互宝界面中部显示,其将推出针对60-70周岁人士的“相互宝父母版”,目前已经开启预约。新版名为“相互宝老年防癌计划”,将于5月8日正式上线,届时可添加60-70岁父母,“三高”也能加入。而此前,相互宝的参与标准是年龄在59周岁以下,老年人的专属计划也使得互助计划覆盖面更广之外,也带来了问题隐患——老年人患癌概率更高,如何去平衡更多理赔案件导致的用户留存问题,是相互宝在面临赔付舆论状态下的又一挑战。

3月26日“相互宝”的首例赔审案件结束后,上月又有一例互助金申请事件引来众人热议,“相互宝”再次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

事件起因如下:

1月31日,一位女孩意外摔伤,导致脑部重创,当即做了开颅手术。待病情稳定后,女孩父亲于2月12日向“相互宝”申请理赔。“相互宝”调查员于2019年3月4号到女孩家首次面谈调查情况;3月28日左右,“相互宝”表示女孩不符合理赔要求,拒赔的同时还表明该起意外事件没有争议,不能发起赔审。

就该事件,保观获知最新进展是,“相互宝”计划在5月份安排赔审团,投票决定“赔”还是“不赔”。但截止发稿前,相互宝还没有公布具体的再次审议时间。

整理该项拒赔事件的前因后果,保观发现主要争论点在于“婴儿肝炎综合征”属不属于健康告知中肝炎的要求也就是说,“加入互助计划时是否满足了健康告知要求”。意识到这一漏洞的相互宝也紧接着在当日下午对健康告知进行了修改,将肝炎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可目前,围绕“相互宝”和其赔审团机制的事情仍在发酵,网友们在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争执也是日渐激烈。而保观想就此事,冷静谈谈关于“互助”的那些事儿。

解析相互宝——互联网玩家们的领头羊

网络互助兴起于2016年,在经历了相互保险政策开放及众多小型互助平台的模式探索后,互联网巨头们开始在近两年入局,迅速拓展市场。

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是支付宝,在2018年10月推出“相互保”,次月“京东互保”短暂内测,1个月后滴滴上线“点滴相互”,直至2019年4月,苏宁的互助计划“宁互宝”也开始低调内测。

尽管“相互保”遭监管改名成“相互宝”,火爆程度仍呈直线上升状态。目前,“相互宝”的用户量已经超过500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互助社群

然古语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网络互助进行模式的创新固然是件好事,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暴露出很多问题。保观主要以“相互宝”为例,逐条解析互联网巨头们的优劣之处,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同学们指正。

 优势:

1、资源充沛,流量为王。

首先,拓展相互保险,流量很重要。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最不缺的就是流量。

根据披露的数据,2017年支付宝的用户数量为8.7亿。源源不尽的流量涌入,使得互联网巨头拥有了更低的获客成本。“相互宝”仅靠支付宝上的首页推荐位就在3天内招徕了330万用户,1个月内就超过了2000万,如此获客,可谓是轻轻松松。

流量是敲门砖,若要继续往下走,充实的资本必不可少。

巨头手握的资源是其他小平台望尘莫及的:他们抱着巨额资本陆续进场,增长势头强劲,通过自身优势占据了最大市场份额;他们还有余力进行互助项目的扩张,丰富自家产品线,例如,支付宝有能力向小商户推出创业互助项目,滴滴能向司机推出行车意外互助计划。

在产品方面,巨头们的资源对全产业链的整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论是从前期合规准备、规则制定、保障覆盖范围、保费制定,还是在产品运营和宣传上,有坚实的资本做依靠,产品面世后的效果也自然比小平台更具吸引力。

2、风控系统早已成型。

在风险控制方面,巨头们凭借多年的积累,已经有了用户信用数据和相对完备的风控系统。

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以及苏宁信用的分数要求,在早期就能筛除一批风险用户。在上文中,保观提到的4家巨头都有各自的金融业务,而这样金融级别的风控能够随手拿来用。

据支付宝透露,其风控系统Alpharisk已经迭代至第5代,其交易资损率低至千万分之五。在“相互宝”中,区块链技术被应用到赔案证据、资金使用流向,相关公证、司法鉴定、电子证书、法院等全节点见证,全链路可信,不可篡改外,调查、审核也更严谨,更具有法律效力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健康类的互助计划,掌握用户的医疗健康数据是关键的一点。虽然巨头们在此前并未掌握足够全的医疗健康数据,但通过互助计划审核的过程,是可以补足相关数据。以“相互宝”为例,在其第一个求助申请被赔审团拒绝事件,既体现出进入审核不过关,也是赔审团制度完善风控系统的一次实践。

3、拥有纯天然的销售渠道

由于巨头们涉猎的业务广泛,互助用户的流量能够全方位转化;与此同时,低门槛的互助计划也能够迅速积累用户流量、数据、口碑和社群,而后者是互联网巨头更看重的一点。

以苏宁推出的“宁互宝”为例,苏宁能够以此培育社交氛围,并推广苏宁品牌,拉动苏宁易购、苏宁小店、苏小团、苏宁金融等一系列业务线。

销售渠道顺畅了,盈利自然不在话下。

综上,巨头们在各个核心能力上对垂直小公司都是压倒性优势。

 不足之处:

1、风险种类复杂,互助规则却是“一刀切”

保观以为,“相互宝”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风险分类。不同人群罹患重疾的概率相差巨大,如果不分类,或分类不足,且会员彼此不认识,没有共识,就会造成不公平,最终导致低风险人群退出,以至于分摊成本越来越高。在这一点上,互助平台对用户资料的审核并没有做到位

再者,网络互助计划的本身是救助社会困难群体,是对公益慈善体系的补充。目前,尽管互助平台的准入门槛低,但规则设置都是“一刀切”,从本意上来说,有悖人人互助的初衷。

4月24日,“相互宝”对互助规则升级,原先严格的健康要求稍作调整后,成员可以享受多次互助,女性最多为2次,男性最多为3次.

“相互宝”互助规则变化对比

互助规则升级后,着重突出了两点,一是健康要求更加清晰,二是成员可获得多次保障

不难看出,“相互宝”也是意识到了这点的不足,能够积极改进,在态度上也是很诚恳了,值得鼓励一下。

2、“保”变“宝”,监管是隐患

在相互保险的严监管下,2018年11月,“相互保”改名为“相互宝”,自此,产品性质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升级后的“相互宝”不再是保险,而是基于互联网的互助计划。

脱离了保险性质,又带着“公益性”、“低门槛”的鲜明标签,“相互宝”归哪个部门管?

这个问题至今无解。但无解不代表能忽视问题背后存在的隐患。

其一,“相互宝”在推出互助计划时,无论是从宣传角度还是实操角度来看,都很容易向相互保险的经营模式上靠,这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误导。在监管尚处于真空状态时,误导带来的风险将随之变大,对风控系统的要求也将变高。

其二,在监管主体不确定的同时,相互宝自身的监督体系也不太完善。由于相互宝是0元加入,对于用户来说,损失的可能性来自于申请互助的人造假以及管理费的使用不当。

相互宝在其相关说明中表示,会委托调查评估机构对申请互助的案例进行调查审核,然后公示且接受用户监督。这看似很公正,但细究下去,调查评估机构是由相互宝方面委托的,用户并没有参与审核案例的监督,在这点上,用户处于明显的弱势

“相互宝”在2月28日上线了赔审机制,个人可参与争议案例决策。该项制度赋予了用户对争议案件投票裁决的权力,但在审核申请互助案例上,用户仍然没有监督权

既然是互助计划,每个人都有义务与权利对互助案例进行监督,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就会存在潜在风险。

潮水般涌来一批,短时间倒闭一片

2016年网络互助一夜兴起,参与者只需要向平台支付几元钱会费就可以享受重病发生时平台给予的数十万赔偿金。极具诱惑性的模式吸引的不止大量互联网用户,一应资本也纷至沓来促成了这场疯狂的互助“盛宴”。

那一年,美团的10号员工沈鹏创立了“水滴互助”、阿里老兵高竞创办了“17互助”、海豚浏览器杨永智创办了“同心互助”……这些创始人自带光环的互助平台在媒体助推下的频繁亮相,将网络互助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额的融资、屡创新高的用户数、平台数量的爆发增长,可以说网络互助展示出了一种野蛮生长的姿态,但是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10月份,车点点、AABang等平台的关闭,似乎预兆着网络互助即将面临的风暴。

▸ 2016年11月,保监会发文称:网络互助平台并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及相应风险控制能力,其资金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难以管控。根据《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对于非法从事或变相从事保险业务的,将依法予以查处。在监管的强势重压之下,一部分网络互助平台迫于经营压力直接关停,另一部分平台则开启去保险化的整改措施。网络互助正式迎来整改清退期。

▸ 2017年1月保监会发布了一份围绕网络互助的整治通知《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这也是互助行业风云巨变的开始。此次整治活动过后,除经历完整互助周期的部分发展稳定性较强的平台之外,市面上三分之一的平台直接倒闭。

▸ 2017年4月7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相互保险组织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已颁布相互保险牌照的依法持牌的相互保险公司实行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这为相互保险的盈利模式建立也加大了难度。看似同互助无关的一则通知也为互助平台的未来走向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毕竟有部分平台本想申请相互保险牌照。

短短一两年时间,同心互助、八方互助、未来互助、蝌蚪互助、比肩互助、比邻互助等等数十家网络互助平台陆续倒闭,甚至部分平台连180天的会员观察期都没顺利挺过。

至2018年,市面上仅仅剩下橙心互助、轻松互助、水滴互助、e互助、17互助、夸克联盟和康爱公社等等十几家网络大病互助平台,但即使活下来了,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界限所引发的关于合法合规争议与压力,也使得其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时间走到2019年,互助平台离开的脚步也仍在继续。

截至2018年5月,17互助会员量达1260025人,已筹集互助金总额达3702984.45元。但今年4月19日,17互助在官方微信发布《17互助平台终止运营公告》,

“一直以来,公司没有找到通过互助服务盈利的模式,导致项目亏损严重,同时,也没有资源持续推广互助服务,吸纳更多的会员。从目前留存的会员数来看,尽管仍保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抵御风险的总体能力已经下降,面对重疾等风险的救助功能已经不足,出于对用户长期利益的考量,也由于本公司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做出了该决定。”

虽然监管的角度始终要求互助与保险的概念不可混淆,可互助对用户的吸引力却恰恰是其所具备的保险功能,且门槛和付费都较低。可纵观各大保险公司的经营,为民众提供长期可靠的风险保障对于互助平台来说并不容易,毕竟互助平台自身的生存问题也存在一定难度。

尤其对于小平台来说,随着互联网企业不断涌入,生存形势更加严峻。

一是流量获取:当今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流量获取成本激增,2017年互助平台倒闭潮时,一些小平台获客成本高达400元。其推广、获客都对其业务展开造成局限。

二是风控:由于进入门槛过低,没有审核,交费低廉,骗互助金的情况难以避免。

三是盈利:2016年爆发以来,小平台们公布的一系列用户数、救助总额、月保险销售额等等数据中,唯独少了盈利数据,从17互助的离场我们也看到小平台的持续亏损状态。

对比巨头的流量、小平台合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找到变现方式;或是与互联网巨头结盟都是接下来互助平台领域的生存之道。总之,这次的互助洗牌之中互联网企业的加入将影响未来的风向。

互助本不该是一场“狂欢”

网络互助将“众人为我,我为众人”的原始互助理念融入到了互联网场景当中,利用平台实现会员彼此之间的风险损失共担,体现了互助共济、平等自愿共享的互助精神。这是网络互助的初心所在,是一个平台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对社会健康发展而做的福利补充。

目前的互助平台按照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预先缴纳会员费用的平台,但由于预收费,也产生对于平台“资金池”和“项目真实性”的质疑;

二是无需预缴费,赔付发生后按照所需赔付额再要求会员均摊。这种模式的会员留存率和筹款效率虽然不如预付费模式,但就监管与合规而言,更容易让人接受。互助发展到现在,行业洗牌已经进入新的时期,合乎监管、真正实现互助平台作用的才能得以生存。

此外,我们可以遇见未来的互助领域里:理赔将越来越难;基于互助产品之外的营销会越来越多。

今年的一大显著变化,是互助平台发展保险业务。我们看到安心保险总裁钟诚加盟轻松筹,轻松筹旗下的轻松保也展开健康险方面的运营;再如获腾讯入资的水滴筹也展开了旗下互联网保险经济平台水滴保的运营;也看到试图经营相互保险的相互保转身成为了相互宝……

互助目前就是互联网公司的流量武器,如果立足于公益性质,完全可以独立主体,用NGO模式,或慈善基金会模式来运作。如果是流量模式,很容易产生靠给用户开具空头支票企图低成本获客的情况,但实现诺言成本过高又导致其不能为所有用户提供对等的服务。

在流量模式下,为维持平台运营,后续肯定会有增加收入的营销活动出来,但是又不希望太早耗散前面的用户池,单位时间理赔多了用户离开的肯定多。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互助平台很可能减少理赔案件发生量,这样每个用户出的资金就会少,退出的人数就少,留下来被营销的人就多……若发展至此,互助也失去了该有的意义。

从行业角度讲,我们当然希望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为互助平台提升可靠性、增强平台稳定性。但公益和流量的界限如何把控,也是一大难题。希望这次互助的兴起,不是蜂拥而至的狂欢,而是互助平台稳定发展的开端。

投稿或寻求报道:zarc@warpvc.com

End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除了看空特斯拉保险,巴菲特股东会上还有哪些保险干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