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的概念及分类
精是中医学中一类概念,然而只有个别版本的教材将精作为独立的知识点提出,仍有教材将精与气进行统称,或者只在藏象的肾藏精中提出。这实质上是将精与气概念的混淆,生理上将人体内物质基础进行了人为的缺失,就不可能对精的病理有所认识,本文将对精的概念及其分类进行简要的概括,精的病理日后将在病机部分阐述。
1 医学之精来源于哲学之精
哲学层面的精源于道家思想对世界的探究,由《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发展成为《管子》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精气论。《管子· 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 一事能变曰智。”《管子· 内业》又云:“ 凡物之精, 此则为生。”在《管子》哲学思想中精已经成为万物生成的本原,也就是说在哲学层面上精是最高层次。哲学上精与气的涵义古代哲学家认为大体是一致的,所谓精气一元论其实质是精,没有将精与气在不同状态上进行区分,在哲学层面上也不可能进行区分。其涵义为: 一种充斥在宇宙中肉眼看不见其形质,但又具有极强活力的极其细微物质,常称为气;精( 或精气)还是指一种含有精粹成分的气。
哲学之精的理论内涵有四:精是世界万物侯成的最本质物质,具有不可上溯性、可分化性;具有孕育化生万物的能力;精具有促进万物生长变化的能力(原动力);自然界的万物均为精在不同的条件下化生的。
2.医学之精的改造
哲学的精气学说在于解释自然界的来源和构成,医学的精气学说来源于哲学,但有很大的不同。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精气生命理论的构建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精在生命层面的孕育化生能力,构成了人体多种功能与形态;并且以生命之精为基础产生了一系列精的分化。
2.1精的概念
精是化生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一类概念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各个方面的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在此概念中,精与气、血、津、液、阴、阳同属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精为基础之基础,为“最”;在“化生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这一层有隐含着构成人体各方面之含义;是一类概念,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一概念的物质皆为精,不是一种或几种物质。
2.2精的生成与分类
哲学之精不可上溯,精为宇宙万物的起点,而人体之精却可以追溯。人体之精又称之为元精,是人体一身之精的起点。元精源于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灵枢· 经脉第十》说:“人始生, 先成精。”表明人形体产生前就有“精”存在, 是形体发育的起点。张景岳说:“凡阴阳合乃形成, 无不先从精始”。同时,受后天之精的滋养(后天之精,主要源于饮食物的精微物质,出生后还需有源于自然之清气,是充养生命的基本物质)。将元精作为生命的本源,更重要的是元精可化生他精。
元精的化生作用体现在:
(1)化生生殖之精,以作为子代的先天之精,用于繁衍生命。
(2)化生脏腑之精,五脏之精与六腑之精,以用于形成脏腑之形和滋养脏腑,完成脏腑的生理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皆藏精。
(3)化生形体官窍之精,用以化生形体官窍。《灵枢· 经脉》:“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 脉为营, 筋为刚, 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
(4)化生精微物质之精,即精气、精血、精液、精津、精阴、精阳,以化生气、血、津液、阴阳。
元精的化生作用实质上是完成了人体之精的同源异构,最终形成人体。这里需注意,在脏腑之精中,有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肾精,还有心精、肝精、肺精、脾精。此时,肾精,特指肾脏之精与其他四脏之精甚至与六腑之精都具有同样的功能,就是化生脏腑形体,滋养本脏的功能。但是,由于生殖之精也藏于肾中,所以肾精又指生殖之精,后世逐渐归于冲任。而元精作为一身之精具有化生人体作用也贮藏于肾中,所以广义的肾精又指元精。这三种肾精只在功能上有所区分,也在功能上有所体现。
2.3精的施泄
作为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精应守而不动。精的代谢强调贮存性,不强调流动性,藏于五脏,主要藏于肾。直接施泄方式,生殖之精---因繁衍目的而直接施泄“精满自溢”。间接施泄方式,由精化生的气、血、津液、阴、阳,在不同部位行使不同的功能,由他们进行代谢输布完成施泄。精的生成和代谢须保持平衡不足则伤本元过多不得施泄则成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