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给周校长的回信
第十三周给周校长的回信
尊敬的周校长:
您好!
我把您的这封信反复读了好几遍,怕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够,还上网百度了一下,以做阅读理解和大家来找茬的心情来看这篇文章,并没有发现不妥之处。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用课后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展现了浓厚的兴趣,那种神采在课堂是很不容易见到的。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师生间的友谊。但是很多小学老师或领导都不太敢带着学生去户外,因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问题,让老师们怯步了,但我认为户外拓展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点,我打心底里佩服周校,您不止一次组织学生开拓视野。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语数外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准,同时,英体美,也是一个标准之一,可能还有更多。现在很多老师包括我也是更加偏向文化课优秀的学生,经常会忘记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家崇尚“礼”和“仁”,重视道德伦理交与人的自身修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墨家主张“兼爱”“尚贤”,他的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这不禁让我思考,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的中国,还会仍是以语数外、生化物或者政史地作为考试科目吗?我想象不出其他标准如何实施,但我相信将来会不一样,所以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我国的高考制度也正在慢慢改善,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外国有周校提到的新加坡与德国等国家的教育分流制度。教育分流制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机会均等、适合的教育,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我国虽然也有分专科本科重点等高等教育,但学生处于被选择的地位,是根据应试教育下特定文化学科的分数而决定,并非根据学生的兴趣或其他进行分流。教育分流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区别对待学生的教育,核心内容是通过一定的测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而非等级,以此为依据使不同类别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使培养出的不同类别的学生流向不同的工作岗位。这与周校的“为孩子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核心异曲同工。
我想起今天我把班级里考试成绩最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讲解题目,刚讲完,让她重复一遍,她也是不会,耐着性子继续讲也是不会,我非常生气,摆摆手叫她回去了。看了周校的文章,我回忆起,这位同学在绘画上很有天赋,每次手抄版总是被我表扬,每期出黑板报也是主力军。决定下次试试从美术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她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书、画本就有联系,或许会有用呢!虽然小学六年级的时间所剩不多,但谁能说得准,在以后的学习道路,这对于她来说不是一个对其他知识的学习的突破口呢?
最后,是周校提到的阅读。上班途中打开广播,我经常会听到这两个字。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我记得小时候会去书店借书看,一天五毛钱,借的书要快点看完,有时会利用思品课偷偷来看。每看完一本书,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产生一种不同心境,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吧。我喜欢闻着新书特有的香味,我想,我是喜爱阅读的。后来的高考、教师招聘考试,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文学常识,不得不去阅读大量的应试书籍,再后来变得不那么能静下心来去阅读整本书,周校您提到要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我其实早就种好了一棵阅读之树,只是很久没有给它浇水施肥,我想我该去让它变得更加茁壮了。
写完才发现没有找出周校您一开始对我提出的要求,您的文章提到的几点我是赞同的,没有完成交给我的任务,有些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