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75
太乙洗髓膏
1.组成:
三粉:茯苓粉30g、山药粉30g、人参粉30g
四胶:鹿角胶9g、龟甲胶9g、阿胶6g、牛脊髓30g
五地:五制地黄(姜汁、酒、童便、砂仁、人乳制)各30g,水煎,绞汁。
七子:桑椹子10g、枸杞子10g、车前子30g、五味子6g、菟丝子30g、
女贞子30g、牛蒡子9g
九九归一:肉苁蓉30g、山茱萸30g、丹皮6g、狗脊9g、牛膝30g、当归9g、炒杜仲9g、制鳖甲15g、天冬15g
方歌:太乙洗髓补先天,泽泻不与六味丸;三才鹿龟阿牛髓,肉菟桑枸蒡车前;五味女贞狗脊仲,当归鳖甲牛膝煎。
2.主治:
先天不足。治疗以百日为期,从立秋后连服用三个月,若病重者,连用三年,每年三个月,持用为效。
3.分析:
·山药补肾,茯苓补脾,人参补气,三者均打粉,一者减少药材浪费,二者作为收膏赋形剂。四胶均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肝肾精血之力甚优。熟地五制,填补肾精。桑椹子、枸杞子、菟丝子补肾;车前子补肝肾,利湿,取“济生肾气丸”之意;五味子、牛蒡子益气;女贞子补肝肾。当归之用,取“精血同源”之意,配伍肉苁蓉、牛膝,取“济川煎”之意,针对年老精血不足之便秘。丹皮除肾虚之伏火,取“肾气丸”之意。麦冬偏于养阴,天冬偏于填精,《神农本草经》言天冬“强骨髓”,故此方选用后者。
·五制熟地:熟地为补肾填精的基本药物,其可刺激内源性皮质激素分泌。肾虚从气虚到阳虚,阳虚到阴虚,阴虚到精血虚,最终累及到奇经八脉,整个过程,熟地的运用都很重要,关键在于量的选择,愈到后期者,其量的使用愈大。五制熟地者,是将熟地分为五份,每份10—30g,砂仁制是将砂仁3g与熟地混合反复捶打,是之与熟地融为一体,此法不碍胃;生姜制是用生姜3g,方法同前,此法不生湿;童便制是用童便泡熟地,再将熟地炒干,此法可止血;人乳制(无人乳可用牛奶)用法同前,此法可填精;酒制用法同前,此法可通痹。
加味防己黄芪汤
1.组成:
防己30g、白术30g、黄芪30—300g、甘草3—30g
2.主治:
风湿,肝癌,肺癌,肝硬化及其他多种自身免疫病。
3.分析:
·此方立足于补土,以土为极。肺病加麻黄3g—30g,水多加葶苈子30g,葶苈子关闭水中蛋白,减轻腹水。葶苈子之用出自于鳖甲煎丸,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心病可加桂枝3—30g,手心有汗者加桂枝。肾病加细辛3g,出自于“下有陈寒者加细辛”,可温阳散寒。膝关节不适加牛膝30—90g,风湿性腰痛加豨莶草(免疫抑制剂)30g。
·此方治疗肝硬化,肝硬化所导致的低蛋白血症,白蛋白合成降低,门脉高压,此方中白术可特异性升高白蛋白,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门脉高压者可用防己降压,腹水者用葶苈子,关闭水中蛋白,减轻腹水。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肿及阴,难以屈伸,此见于肝硬化腹水。凡严重低蛋白血症之腹水,重用白术或再加黄芪防己一两,可降低门静脉压力,严重低蛋白水肿,血管内水分进入腹腔,伴白蛋白溢出,日久血容量不足,其脉为芤,其舌少津,此类阴血不足之芤脉,重用白术补脾生津,而不能单纯养血。风湿多汗者,也可用此方防己为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主药,可止痛除湿。有湿者用防己,无湿者用防风。白术除湿;大剂量黄芪为免疫抑制剂,可抑制体液免疫;甘草为皮质激素,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除此之外,还可治疗气虚型肺癌。
柴胡鳖甲汤
1.组成:
柴胡24g、黄芩9g、凌霄花9g、鳖甲30g、葶苈子30g、防己30g、白术30g、
怀牛膝30g
2.主治:
肝癌,肝硬化
3.分析:
·本方为小柴胡汤、己椒苈黄丸、防己黄芪汤、逍遥散、苍牛防己汤(方药中)五方合方化裁而成。此病病在肝,故用柴胡配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和解少阳,护肝;凌霄花配鳖甲、葶苈子取“鳖甲煎丸”之意,活血散结。凌霄花活血且入肝经,具有抗肝癌特异性。癌者,岩也,且肝癌患者有肝硬化背景,故用鳖甲软坚散结。葶苈子可关闭水通道蛋白,针对腹水蛋白流出;葶苈子配防己取“苍牛防己汤”之意,针对减轻肝硬化腹水;防己配白术,取“防己黄芪汤”之意,防己特异性降低门脉高压,白术特异性升高白蛋白。牛膝配防己,火降血下,防止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肝硬化患者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吐血症状)。防己降低门脉高压,配牛膝可引血下行;黄芩清火,配牛膝可引火下行。肝脏疾病慢性化,导致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故用柴胡配白术,取意“逍遥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白术属太阴,牛膝属少阴,鳖甲属厥阴,三药相配,三阴递进,三阴并济;柴胡配黄芩调气,凌霄花配鳖甲调血,气血并调;葶苈子攻,白术补,凌霄花攻,牛膝补,攻补兼施。
·加减:腹胀者,加大腹皮30g、厚朴30g(减轻腹压,腹压过高易引发出血,细菌感染引起菌血症。),兼有大便不通,加大黄;白细胞减少加黄芪30g;贫血者加鸡血藤30g;凝血功能紊乱加茜草30g;血小板减少加地骨皮(特异性升高血小板)30g。
柴胡清胃饮
1.组成:
柴胡24g、黄芩9g、党参30g、甘草6g、郁金15g、厚朴30g、乌药9g、
煅瓦楞子30g、土贝母9g、醋商陆9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野葡萄根30g、石见穿30g、白英30g
2.主治:
胃癌(恶性)
3.分析:
·木克土:柴胡、黄芩、党参、甘草(少阳 太阴),取意“小柴胡汤”。胃癌者伴见脾虚,土虚木乘,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气、血、痰:郁金、厚朴(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阳明),《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坡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以调气滞,调节胃动力问题,主要针对“不欲饮食”。乌药(百合乌药汤 厥阴),全方用药偏凉,以乌药温和之性以中和。柴胡配黄芩针对少阳阳木气机,厚朴针对阳明气机,乌药针对厥阴阴木气机。上消化道为酸性环境,故用碱性药物以制酸,故本方用煅瓦楞子制酸,亦软坚散结。下消化道为碱性环境,临床中常选用酸性药物治疗,诸如乌梅、芍药等。土贝母取意于张景岳的“化肝煎”,发挥化痰散结之用,配伍醋商陆加强作用。
·火: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野葡萄根、石见穿、白英,“痞坚之下必有伏阳”,故用此五味药清热解毒。其中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对胃肠癌的治疗具有特异性。
·全方配伍用药一者强调恢复胃的功能,同时去除病理产物,兼顾调气化与复形质的两方面作用。
当归地黄汤4
【处方】 当归1钱,白芍药1钱,白术1钱,苍术1钱,黄耆7分5厘,熟地黄2分半,橘皮2分半,甘草(炙)1分半,柴胡1分,生地黄1分5厘。
【功能主治】 脾胃虚弱,经漏鲜血,时值秋初,困倦无力,不思饮食,身热闷乱,大便时泄。
【用法用量】 水煎熟,空心温服。
【摘录】 《杏苑》卷八
当归地黄汤3
【处方】 当归半两,芍药半两,川芎半两,白术半两,染槐子半两,黄药子半两,生地黄1两,甘草1两,茯苓(去皮)1两,黄芩1两,白龙骨1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嗽血、衄血、大小便血;或妇人经侯不调,月水过多,喘嗽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宣明论》卷九
当归地黄汤2
【处方】 当归1钱,熟地黄2钱。
【制法】 上细切。
【功能主治】 胎痛。
【用法用量】 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
【摘录】 《医学正传》卷七引《良方》
滋生流气饮
1.组成:
柴胡9g、白芍9g、醋莪术9g、白术9g、茯苓9g、党参9g、甘草6g、黄芪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浙贝30g、制半夏9g、熟地30g、山药30g
2.主治:
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胃癌癌前病变、胃癌早期)
3.分析:
·本方主治病病位在胃,四君子方和补中焦脾胃,加黄芪加快内痈修复(胃癌者伴有胃粘膜损伤甚至溃疡,为内痈),此五味入土;柴胡配白芍,和解少阳,配醋莪术制木,防止木乘土,此三药入木;肝有余便有火,胃癌者乃为痰凝血瘀形成的毒聚,“痞坚之下必有伏阳”,用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两味特异性药物清热解毒;浙贝配半夏入金,清金制木,防止木乘土;熟地配山药入水,滋水涵木,防止木乘土。全方贯穿“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思想,合黑逍遥散、柴芍六君子、化肝煎三方化裁。
·加减:瘀血重者加醋三棱9g、醋鸡内金30g,若体质偏虚者只加醋鸡内金30g;气虚伴实证明显,改党参为太子参;阴虚者改党参为太子参,加百合、沙参;泛酸者加煅瓦楞子。
解除瘟病,清热退热
【张志远】
(1)治疗感冒发热、流行性热邪体温升高证,用“不倒翁方”:浮萍、青蒿、大青叶、黄芩、柴胡、连翘、板蓝根合用,降温快,疗程缩短,5天内转愈。黄元御特别推崇此药,认为其是解除温病、清热退热的第一品掌门官;
(2)治疗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炎、原因不明的多种瘙痒,均见功力,与白蒺藜、赤芍、苦参、徐长卿、白鲜皮、葎草、地肤子、连翘、麻黄、蛇床子、蝉蜕配伍,收效甚捷,也可制成水丸,每次5g-10g,每天2-3次。
【王旭前】
(1)紫背浮萍疗效最佳;
【叶橘泉】
(1)治疗疥疮浮肿(皮肤病性肾炎)的特效药,凡因疥疮而发浮肿者,可用干浮萍三钱,赤豆三两,红枣四个,煎汤,一日二回分服,一两剂即可见效,对于皮肤病兼有浮肿者,确有良效;对于流行性感冒而引起的急性肾炎,突然发生浮肿,兼有喘息咳嗽时,此时配伍麻黄(一日约一至二钱),往往能迅速奏效;
小儿肠炎
(1)治疗夏秋季节肠炎腹痛泻下,用量20g-50g,鲜者加倍,水煎分三次,数日即愈;感染痢疾加马鞭草、旱莲草、仙鹤草,即“三草一花汤”,血和脓性便止;
(2)治疗肺炎、支气管炎,频发咳嗽,久病不愈,与款冬花、百合花、旋覆花、罂粟花组方,名为“五萃汤”,亦有良效;
(3)益婴饮:木槿花煮汤,加入适量白糖,治疗小儿腹泻。
君臣三味
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症加减,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
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
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
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4、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
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5、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
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毛德西吸取北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的经验,善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芦根清胃生津的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30克,芦根30克,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6、砂仁、白蔻仁、公丁香(开胃醒脾方)
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三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
7、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
此三味为理气消胀之品。毛德西指出,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三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
8、鸡内金、鸡矢藤、神曲(二鸡神曲散)
此三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三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
9、神曲、山楂、大麦芽(三仙饮)
此三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10、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
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是清肝与暖胃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萸苦温,佐制黄连之苦寒,又有温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子,有温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三味合用,用于湿热聚中,肝胃气逆者,其清热降逆和胃之效,功效显著。
11、薏苡仁、白蔻仁、砂仁(三仁化湿散)
此三味取“三仁汤”之义,以砂仁代杏仁。薏苡仁健脾渗湿,白蔻仁行气化湿,砂仁醒脾祛湿,三味合力,药性偏温,于脾湿、气滞、之中焦湿困证,所见纳谷不馨,口淡乏味,或有秽浊之气,用之每有良效。薏苡仁用量大一些,其他二味用量偏小。
12、黄连、干姜、半夏(清温降逆汤)
此三味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之主药,为辛开苦降的代表组合。黄连苦寒清热,干姜辛温开结,半夏苦温燥湿,凡湿热蕴结于中焦,升降失序,纳运失和,症见脘腹痞满,泛泛欲呕,频作呃逆,食欲不振,或有烧心、泛酸,舌苔白腻或黄腻者,此三味为对证之举。
13、马齿苋、生山楂、白头翁(止痢饮)
此方为农村流传之治痢经验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德西下乡时从村医那里学来的。主治红白痢疾,取效关键是用量,每味药应在30克以上,马齿苋治白痢,生山楂治红痢,白头翁治红白痢,三味协力,一般二三剂就会起效。
14、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泻散)
此三味用于结肠炎之久泻,炒山楂健脾止泻,肉豆蔻固肾止泻,石榴皮涩肠止泻,若是溃疡性结肠炎,可加白及、仙鹤草。还可将锡类散加入汤剂中,冲服。毛德西指出,此方是已故中原名医郭绍纷先生的经验方,已传承三代,药味虽少,疗效显著。
15、垂盆草、败酱草、生甘草(三草降酶汤)
近年来转氨酶增高的比较多,毛德西认为是由“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用此三味清热、解毒、和中,服用一二个月,往往能受到良效。垂盆草善“利水排脓”,败酱草善“破结排脓”,甘草和中解毒;体质好者,用量大一些,其降酶作用更快。
16、百合、乌药、甘草(百合乌药甘草汤)
此即百合乌药汤加一味甘草,百合乌药汤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诸药不效者,亦属气痛”。原方百合一两,乌药三钱,重在通气和血。毛德西加一味甘草,意在缓急和中,用量多在10到15克。用于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无吞酸者烧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
17、薏苡仁、附子、败酱草(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治肠痈。毛德西取其义,用于下焦湿热蕴积所致之疾患,如肠痈、盆腔炎、结肠炎、囊肿、前列腺增生等。薏苡仁、败酱草,用量可以大一些;附子则要小量,不可孟浪。
18、生白术、决明子、火麻仁(健脾通便汤)
毛德西用此三味治疗便秘,常获良效。生白术健脾滋肠,促进大肠蠕动,是动力药;决明子、火麻仁,油脂多,是润肠药。此三味,用量大,则起效快;于成人或小儿之便秘,均有良效;若顽固性便秘,可加牵牛子。
19、防风、荜茇、木香(理气宽肠饮)
此三味为毛德西治疗慢性胃肠炎气滞证之主方。表现为:腹胀,肠鸣,矢气多。防风与荜茇配伍,可除肠中腐败之积气,特别是肠鸣频频、矢气多者,服之有效;木香理气行滞,并有醒脾开胃之作用。三味合用,调理脾胃气机,除胀消滞之功效明显。
20、九香虫、木香、香附(三香止痛散)
三香止痛散,为毛德西经验方。木香、香附为常用理气止痛药,木香偏于行滞醒脾,香附偏于行气活血,为妇科之常用。而九香虫为温阳行气止痛剂,有人取九香虫与白芷配伍,代麝香开窍醒脑止痛,可见止痛作用非同一般。三味组合,用于脘腹胁肋胀痛,起效快。但阳亢者,须与潜阳药配伍,以防伤阴之弊。
21、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
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毛德西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22、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
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德西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23、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
毛德西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24、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
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25、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
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26、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
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本草纲目拾遗》)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27、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除风止痒剂)
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皮肤瘙痒症。白鲜皮为清热燥湿止痒剂,地肤子为祛风除湿止痒剂,徐长卿为祛风止痛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三味协同,为治疗皮肤痘疹瘙痒之常用方。但在应用时,应在辨别证候性质的基础上,针对体质的偏颇,选用方药,然后加入除风止痒剂三味,其效更为显著。
28、熟地、生麻黄、白芥子(补肾通络饮)
此三味为阳和汤的主药。熟地补肾增髓,生麻黄与白芥子辛温通络开窍,特别是搜细络之风痰,是其他药难于比配的。毛德西用此三味,以治疗下肢寒滞细络,肾髓不充,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风湿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者,熟地用量可达30克,白芥子用量10~15克,生麻黄用量5克为宜。
29、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三藤汤)
此三味皆可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善通一身之经络,络石藤善通一身之筋脉,海风藤善祛一身之风湿,三味合力,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除郁胀之效。毛德西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腰膝酸软,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三味还可煎煮外洗,以助药效。
30、绞股蓝、银杏叶、生山楂(化瘀降脂饮)
绞股蓝在民间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用来治疗痈疽肿毒,肺痨咳血等,而近年来发现有降脂、降压、调节心律、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银杏叶亦有降脂、降压作用;生山楂活血降脂功效明显。三味合用,沸水冲泡,频频饮用,有降脂、降压、化瘀之功,为民间常用验方。
31、大枣、小麦、珍珠母(麦枣珍珠散)
此方取自经方“甘麦大枣汤”,以珍珠母代甘草,以增强镇静安神的功效。用于抑郁症、以及失眠、心悸等。大枣与小麦甘平,养心安神,但取效较慢,珍珠母对于心神不宁、惊悸不安者,具有平肝镇静作用,起效较快。如果说大枣、小麦以“养心”为主,那么珍珠母就是以“镇静”为主,两相配合,安神尤良。
32、大贝、玄参、生牡蛎(消瘰散)
此三味为清代程钟龄之消瘰散,原方用于瘰疬,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效。毛德西用其义,扩大用于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皮下囊肿、脂肪肝等。常加入夏枯草清热散结,天门冬滋阴软坚,生麦芽疏肝散结。
33、桉树叶、瞿麦、半枝莲(泌尿三味饮)
此方是毛德西学习马瑞亭先生经验方而得来。马先生发现桉树叶对于泌尿系感染有特殊效果,云“桉树叶有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毛德西配以瞿麦、半枝莲清热散结,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远比导赤散等方效果好。毛德西云,这是前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应当认真学习、应用。
34、玫瑰花、灵芝、岷当归(美容三味酒)
此三味为毛德西常用的美容三味酒,常用量为玫瑰花15克,灵芝15克,岷当归15克,或加入丹参15克,茯苓25克。取黄酒500毫升,浸泡15天为宜。每日50毫升,加热饮用。有润肤活血、美容祛斑、淡化湿浊的作用。用于多例面色黄褐者,一般在一月左右见效。用红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
35、胎盘、贝母、地龙(胎盘贝龙粉)
此三味为毛德西治疗哮喘的经验方。胎盘粉30克,贝母30克,地龙15克。共研细末,每取3克,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痰热者,用浙贝母;痰湿者,用川贝母。痰盛者,可与鲜竹沥液同时服用。但有对地龙过敏者,请注意观察修正。
36、柴胡、升麻、枳实(三味升压汤)
此三味为升发阳气之主药。李东垣常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而枳实为宽中下气之药,“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但从辨证角度看,只有浊气下降,清气才能升举,这就是有些人不明白枳实能升压的缘故。柴胡、升麻用量宜小,枳实量应大于升、柴。
37、白附子、白芥子、白僵蚕(三白解语散)
古代医家治疗中风之语言蹇涩常取此三味,用以祛风邪、解痰郁、通络脉。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的解语汤,白附子祛风通络,白芥子祛痰通络,白僵蚕散结通络,且三味均可通达细络,不但可以缓解语言蹇涩,还可以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头风痛、牙痛等。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防过量伤气耗阴。
38、桃仁、红花、甘草(桃红甘草饮)
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药,取自王清任会厌逐瘀汤。以活血化瘀、清热利咽为组方之义。毛德西指出,慢性咽炎必有“瘀”,不是一般清热解毒所能为,对于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麦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归源,其效更佳。
40、川椒目、瓜蒌皮、白芥子(椒目瓜芥散)
此方用于渗出性胸膜炎,以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块,伴有胸痛者。川椒目辛温通络逐痰,瓜蒌皮宽胸利气,研究认为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白芥子利皮里膜外之水。三味合力,可以入于细络利气搜痰,非一般化痰药可比。
41、夏枯草、谷精草、川芎(清头散)
此三味以清头目,散结止痛为主功。夏枯草以清肝火、散郁结为主,是治疗头痛目赤之要药;谷精草“谷田余气所生”,以疏散头部风热,通痹止痛见长;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要药。三味配伍,具有清头目、散郁结、除风热之功效,常用于肝经风热之头痛、目赤肿痛,起效较快。
当归地黄汤1
【处方】 当归身 白芍 热地(俱酒洗)人参 甘草 陈皮 桂各3克
【功能主治】 主产后失血,肝虚胁痛喜按。
【用法用量】 姜、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 《万氏女科》卷三
当归地黄散
【处方】 当归 熟地黄 酒白芍 白术 茯苓 蜜黄耆各3克 蜜黄柏 蜜知母 陈皮各2.4克 人参1.5克 甘草0.9克
【功能主治】 主盗汗,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 加大枣1枚,浮小麦1撮,水煎服。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