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其实下半句才是重点,很多人却不知
人不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唐·韩愈《五箴五首序》
俗话说得好:“好马不吃回头草。”这话的意思是说,有识之士,一旦决定做出改变,绝不回头。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更愿意把这句话运用于爱情,用以劝慰友人,安慰自己,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很多。
商朝末年的姜子牙,未成名前穷困潦倒,整日拿着一只没有鱼饵的鱼竿在江上钓鱼,妻子嫌弃他没有出息,于是想要离他而去,姜子牙再三挽留,妻子依旧决意离去。后来,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出将入相。他的妻子见他此时高官厚禄,又想要回到他的身边,任妻子如何挽留,姜子牙依旧冷漠,不愿与她再回到从前。
姜子牙看透了妻子的本性,因而拒绝和她再次结为夫妻,这固然正确,也说明了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的正确性,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话更是重点中的重点。一个人一旦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情固然正确,可如果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能够回头走上正道,更是难能可贵。因为,很少人能够抛下脸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他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成功便也离他不远了。
文人运用,成就大儒
大文豪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就是这样一个人。苏洵自小顽皮,不喜读书,他的父亲生性豁达,为人处世讲究老庄之道,因而也不一味强逼苏洵读书,于是,苏洵的哥哥都已经相继做官了,他仍旧是一事无成。后来,儿子出世,苏洵感受到了父亲的责任,豁然醒悟。苏洵27岁那年,开始奋发苦读,他将中国先秦以来的巨著一一品读,《论语》《孟子》《史记》等,几乎可以倒背如流。
正是因为苏洵后来发奋苦读的积累,所以他后来成为了一个大文学家,与两个儿子并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写出了《六国论》《辨奸论》这样鞭辟入里,流传千古的散文。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有许多自小就苦读诗书的大文豪,当然也有不少像苏洵这样的故事,比如李白铁杵磨成针的典故,陈子昂浪子回头开始苦读。这些以后的大文豪大诗人们,因为及时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因而开始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大儒,美名流传千古。
百姓运用,前途似锦
民间也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话说三国时期,吴国有个大汉叫周处。他身体健硕,四肢发达,于是横行乡里,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却怒不敢言,当地还有吃人的猛虎,邪恶的蛟龙,百姓们私下里把他们和周处并称为“三害”。
后来,周处想要改过自新,于是自告奋勇去为民除害,他先是杀死了马,猛虎,又下海与蛟龙苦战数日,当地人见周处久久没有回家,以为他和恶蛟一起丧身,于是纷纷奔走。待周处斩杀恶龙以后,见百姓如此高兴,才知道自己曾经有多荒诞。于是洗心革面,发奋苦读,又让百姓们监督自己,平日里时时注重以忠义自勉,终于,周处浪子回头,后来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就此传为美谈。
君王运用,国家强盛
古代,至高无上的人,是君王。君王若是贤明,则国家繁荣,百姓安乐;君王若是昏庸,则大厦将倾,国家危矣。因此,一国若是能有一贤君,则是百姓之福,江山社稷之福。但是王为天子,因而极其重视自己的权威,很多都不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及时改正。于是我们看到了,商纣王昏庸无道,不听比干丞相的衷心劝告,将他挖心剖肺,于是商朝灭亡;崇祯皇帝想要挽救危亡的大明江山,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于是一片心血付诸东流,大明亡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善于虚心纳谏,敢于承认错误,浪子回头的君王,他们大多,在位时都有着不凡的政绩。楚庄王曾经也是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人,但是在听到大臣的讥讽之言时,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迅速强盛,他也因此挤身春秋五霸的行列。同为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早年也是风流公子,后来一朝改正,带领晋国走向强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好马不吃回头草”是一句良言,他的后一句——“浪子回头金不换”,更是重点。我们应该将两句话连起来加以运用,如此,俗语便成为了金玉良言。
参考文献:
《史记》
《苏洵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