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高塘魏家塬昔日风貌
邮箱:3125136050@qq.com
魏家塬昔日风貌
从高塘街西眺,只见那覆斗形台塬突起,一层高一层的梯田像大海的波涛一般,最上层高台酷似一巨轮在航行,有城堡依势而建的城墙,好似船头和船舱模样,这就是我们的村庄。
(江村)魏家塬
这个高塬上的台塬面积不大,方圆不到三五里,独独居住着魏姓人家,因之叫魏家塬。分东堡、西村两地,我们住在西村,全村只二三十户人。人们戏说,这里是世界上的卢森堡、好莱坞,依我说,恰似《圣经》里的伊甸园。环境优美,土地平坦肥沃,宜种植麦棉、瓜果,井水如體。夏天特别凉快,无蚊虫叮咬之苦。夜静时,四周传来潺潺流水声,给人们轻奏着安眠曲,确是人居的好环境。只是河水上不了这小塬,夏季往往无收成;三十年前已打了许多机井,现在旱涝保丰收,完全具备了人居生产、生活的优越条件。
站在田野里,南望是满目青山,北眺是狭长的高塘川道的出口,尽可望见关中平原。东看,高塘街尽收眼底,西望偌大的渭南长稔塬映入眼帘。风清夜静时,只闻近处有几声犬吠,破晓时,到处是雄鸡打鸣。这里才真是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气爽、空气清新的优等生态环境。以前,虽然全村只有一眼井,且深达十余丈,但水质甘甜,为人们提供了廉价的优质矿泉水。
说起魏西村,先要说说三棵大槐树:一在东门口,一在西门里,一在村中间。两头的树可大啦!七八人搂不住树身,其枝干也看两人能否抱得住,不朽不空,枝叶十分茂盛;中间的一棵稍细点,已是枯株朽木,但有几个枝干树叶依然茂密。“千年柏万年槐”,这三棵至少有干百年龄了。谁都没有树的寿数高,只有这个村子栽培了它,老槐树见证了这个古老村子的历史。魏西村人和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具有正直、坚毅、浑厚朴实的品质。夏天,满树密密的黄花,秋天结着繁繁的槐籽,树上有几处乌鸦窝,喜鹊巢,鸟儿欢快地哇哇吼、嘖噴叫;树下好大一片花花地毯式的阴凉,耕牛中午在靠墙处安然地歇响,不时地反0着食物,鸡鸭悠闲觅地食吃;有时,人们在这儿开会议事,大多是吃饭时靠着树根周围开老碗会,有说有笑,真惬意,真舒心,别有一番情趣,人和自然就是如此的和谐!
魏西村多是清贫人家,住屋都是木瓦房,好一点的家庭有上房、厦子房,不少户只有两三间厦房,还有两家挤在一个院子里,用挤不堪,更有四家住在窑洞里。只有一家不知何年破落的富户,还遗留着前庭房、后楼房,依稀还有格子门窗、拴马石之类的东西。一般的前门很低小,人和小土车能通过就行了,好一点,家庭盖点庵间叫作门房,一为护门不淋雨,二来可在门道放些柴火。还有一些户根本没有前门,墙上挖个比人略高的洞儿,叫土门,胡乱用树技编个篱笆就行了。
一般家庭有几亩耕地,中等家十来亩就很好了。只有一家富户,有三四十亩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为地主。中等家养一头牛,贫困家养不起,最富家养过一匹骡子,一头牛,这就是最值钱的家产了。
全村人都是以农为生,这显然不能糊口。夏粮还能稳收,因为缺水,秋粮很难保证。有些年间,大旱,烤得树上的知了,声嘶力竭的哀鸣,根本种不上秋,遍地红土一片。后来打了ー眼深井之后,才解决了秋、夏双收的千年难题。
魏西村人勤苦耐劳,心灵手巧。为了生计,在农闲或农忙间隙中学些手艺,做点小生意。规模大的算是一族六弟兄合开的饭店子,族叔叔开的黄酒坊和伯父家的白酒坊。
魏塬人人祖祖辈辈居在这块丘隅之地,很多人一辈子没坐过汽车,没坐过火车,有自行车的人很少很少。有些人一辈子没去过华州关(华县城)没逛过渭南县,没进过西安省。倒是很多人进过峪道,翻过秦岭,到过洛南腰市。
家乡人生活甚简朴,一年到头早饭是苞谷糁米汤,下午是米儿面。很少买菜吃,春天剜野菜。夏天拔水芹菜,秋天靠玉米、棉花地里的几窝南瓜、刀豆荚,冬天剜蔓菁、拾萝卜叶子窝黄菜。多数人家一年到头不见肉,殷实之家过年才割三二斤。
注:
注:此文选自由“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整理出版、贾平京先生任主编的《乡愁的味道——华州地名面面观》一书,“华州百姓”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