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路72号宋日昌故居
高安路72号正门位于建国西路高安路口,透过茂密树丛隐约见法式洋房的坡顶。从62号进72号边门,是一幢独院独栋法式洋房。 高安路72号 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620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142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局部有古典装饰,由法商赉安洋行设计。窗户皆装有木质硬百叶,主入口门廊设计较有特色,人字坡顶、红砖拱券和厚实的水泥支托成为独特的装饰,二层阳台四周饰有塔斯干立柱。建筑内部保存较好,局部有改建,部分厨卫设施仍在使用。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4805190000315 高安路72号花园住宅 民国 天平街道 原屋主为法国商人。1949年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1968至1976年间为疗养院。原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曾在此居住。现为宋日昌之子、电影导演宋崇在此居住。该住宅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建筑价值。 宋日昌(1903.03~1995.09),男,一度用名秉铎,安徽省颍上县人,辛亥革命烈士宋吉生之子。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肄业。1927年3月,在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在南京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浦口区委书记。1935年,在山西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调新四军第四师,后又调第一师工作。历任苏中行政公署民政处处长、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副厅长等。1949年,任皖北行政公署主任。1950年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1955年2月~1966年10月,任上海市副市长。1959年2月~1962年7月,兼任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农业办公室主任。1979年5月~1985年7月,任上海市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1995年9月7日,在上海逝世。
1927年3月,宋日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中,他跟随叶挺将军向反动势力开火。在随军辗转的过程中,宋日昌与部队失散,去了香港、上海,后回到南京,与党重新接上联系。但南京局势突变,党组织遭破坏,为了寻找真理,宋日昌东渡日本留学,“七七事变”爆发,回国投身抗日斗争。 1940年春,宋日昌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同年3月,党派他带领100多名干部,历经千难万险,到苏北新四军参加以彭雪枫为师长的第四师,从事根据地建设工作。之后,他历任豫皖苏联防委员会民政处长、苏中行政公署民政处长、苏中粮食局局长、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动员和组织群众支援抗日战争。 1944年底和1945年4月,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奉命先后率部渡江到达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宋日昌随军南下。不久,苏浙军区成立,将苏南浙东部队与南下兵力合编,准备配合盟军登陆,开展对日大反攻。1945年2月,苏浙军区兵分三路,开始向浙西敌后进军,沿途攻克日伪许多重镇据点,受到当地群众热情欢迎。当时,浙西等地区山多人少,加上春荒,粮食等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前线部队有时只能以野菜、竹笋充饥。为解决前方物资供应困难,苏南行政公署决定成立支援前线司令部,由行署副主任宋日昌任总指挥。他日夜奔波组织了55万个劳动力为前方运送大批粮食,并运回许多伤员,还动员了6200名民工长期随军服务。在支援前线的日日夜夜里,宋日昌不仅和干部、民工同甘苦、共命运,和他们打成一片,还亲自慰问伤病员,受到部队将士与地方干部、群众的热情赞扬。 解放战争期间,宋日昌任山东省支前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忙于华东野战军30万大军的后勤供应工作。1948年7月,宋日昌任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又兼支前委员会的司令,他以高超的组织能力和完善的运筹计划,筹集了大批军用物资和粮食,保证了大军渡江战役的作战需要。同志们称赞宋日昌是一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先行官,为华东地区重大战役及渡江作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副厅长、省政府党组成员,支前委员会政治部部长,胶东行政公署代理主任、党组书记,中共胶东区党委委员等职。1948年7月任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合肥市军管会副主任。1949年,任皖北行政公署主任兼支前委员会司令。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起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4年9月~1966年10月,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长期分管农业工作。1959年2月~1962年7月,兼任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农业办公室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工作,1979年5月~1985年7月,被选为上海市第五届、六届政协副主席。1981年11月,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84年担任上海老龄问题委员会名誉主任。 宋日昌全家合影(摄于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