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吃得很健康?那可不一定,要看拉什么才算数!

  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粪便其实隐含许多与疾病相关的讯息。例如,红色便便,可能是肠道发炎、痔疮或大肠肿瘤的警讯;黑色便便,可能是上消化道(食道、胃)出血;若粪便呈现灰色或出现油脂,可能是胆或胰脏出问题。

  便便从哪来?

食物从嘴巴咀嚼开始,

嚼碎后食物通过食道,

→进入胃后充分混合胃液、再磨碎

→进入小肠(十二指肠),

混合胆汁、来自胰脏的各种消化酵素

→被分解成小分子的养分在小肠被吸收,

剩余的残渣进入大肠

→残渣的水分与部分电解质在结肠(大肠前半段)被吸收

→抵达结肠后段或直肠时已成半固体状

→直肠中足够粪量会引发直肠肌的反射而产生便意

→最后从肛门排出

  正常情况下,食物在48~72小时可以被完全消化、最后形成粪便排出。

  除了食物的残渣,粪便中还包含了老化、或剥落的肠细胞。这就是粪便形成的过程。

  便便形状、颜色、味道,代表何种意义?

粪便的颜色、形状、多寡、气味等,

都可以反映部分肠胃道健康状况,

因此,

观察便便,

冲水前多看一眼,

有助掌握肠胃道健康。

  形状

  大便的形状与其停留在大肠内的时间有密切的关联。根据Bristol大便分类法(Bristol Stool Scale),大便依其软硬度与形状可分为7型:

  除了这7型,还有「黏滞型」「细长型」:

  黏滞型大便

  便便黏在马桶上不易冲掉,大多是因为吃太多高油脂、高蛋白与高精致淀粉的食物。只要多摄取蔬果与水分,就能改善。

  细长型大便

  1、可能是食物摄取或膳食纤维摄取不足。建议增加膳食纤维与水分的摄取。

  2、也可能是肛门、直肠长了肿瘤,使肠管管径空间变小,造成粪便变细长。

  颜色

  除了形状,便便的颜色也很多样,可以从中看出消化道是否健康的指标之一:

  气味

  健康的粪便通常不会有太重的臭味,粪便会臭主因在于摄取的食物消化不完全,被输送到大肠经细菌分解后的产物所发出的强烈味道:吲哚、粪臭素、硫化氢、氨等,吲哚和粪臭素是臭气熏天的根源。

  如果粪便太臭,可以藉以检视自己是否摄取过量的蛋白质,尤其是肉类。

  粪便量

  脂肪、蛋白质、精致淀粉等食物摄取愈多,纤维质愈少,粪便量就少。现代人饮食西化,肉类、蛋白质、精致淀粉的摄取量都比农业社会时高,即使食量不小,排便量已经减少。一般认为,每天排便量约200~300公克较理想。

  200克便便是怎么秤?大致上,一根香蕉约100克,每天排便量以2根香蕉大小为宜。

  如果粪量比200公克少,那么,应该深思膳食纤维的摄取可能不足。

  排便次数

  食物从口进入到形成粪便排出的时间大约需要2~3天,因此,今天排的粪便很有可能是3天前的食物残渣。

  所以,1天排便1~3次或3天排1次,都属正常范围。但若少于3天1次就算便祕;1天多于3次以上,则有腹泻疑虑。

  现代人来去匆匆,有些人会养成在特定时间排便的习惯。但为求规律排便,反而可能造成压力,有临床案例,有人为了在沐浴前排便,即使没有便意硬要上厕所而太过用力,造成严重痔疮。

  因此有些医师建议,只要有便意,尽量找时间上厕所,不一定非得养成特定时间排便不可,因为目前的医学研究,规律排便与肠道健康的相关性,并没有定论。

  怎么做才能排出健康的便便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如厕时放轻松、多喝水、多吃五谷蔬果、多运动、少油炸,就能天天顺畅,排出健康粪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