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人才美的显现——形象性与忘我性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才的社会实践蕴含了认识世界的真,也蕴含了改造世界的善,其实践活动通过真和善的和谐统一,显现为具体可感的社会形象。

人才的形象性

01

具体而言,人才的形象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
(一)人才形象符合社会的审美标准
一个人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求自己的形象符合社会的审美标准,个人的言谈举止、穿衣戴帽与个人的职业、年龄、身份、地位相谐和,以确保自己的形象符合社会的既定规范,甚至能够获得较高的美誉度。即使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才比较具有个性,在穿衣戴帽上追求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一般而言,这种独特风格也要适合这类人才的职业特点,如某些艺术表演人才留长头发,穿比较具有个性的服装等,这也很正常。公务员、教师、法官和军人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发型和职业着装则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而不能过于随意和过于张扬个性。
(二)人才形象性体现出实践过程中的美
人才实践过程中的形象性,要求体现出实践过程中的美,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应该注重手段和目的达到和谐统一,体现出美的意蕴。在这方面,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出现了“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特殊时期,比如某些企业家为了利润,不顾污染环境,甚至不惜对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这种只求企业盈利的结果,而不管盈利过程是否合乎道德,很显然是错误的。从人才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类企业家不应该成为社会赞美的对象。
(三)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实现人才的创造性本质
要创造人才美,必须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加以确证,即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实现人才的创造性本质。一个人要被社会认可为人才,就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获得社会的承认,让事实说话,让人才的产品说话,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桃李芬芳来说明园丁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贡献度,要比说空话更有道理。
从审美与艺术的双重角度来看,当人才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他们的实践活动往往具有了艺术的意味,即人才实践的审美化或者艺术化,也是真善美高度融合、协调统一的最高境界,蕴含了人才的形象之美。

人才的忘我性

02

任何个人作为生命的存在,都要关心个体生命的需求,体现出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但是,一般的人在现实性上比较关注自我,关心个人的利益,注重当下的现实利益,而人才则与一般的人不同,他们更多地关注生命价值的实现,关注精神生活,追求精神的高级需求,追求崇高的理想。
“篮球神童”宋何景以她的“忘我”精神演绎了篮球神话。2008年9月8日四川新闻网-成都报道了13岁女孩连续投篮罚球160个全中破纪录的事迹,颇给人以震撼。13岁的宋何景在蓉城市民面前完美展现了她惊人的投篮天赋——连续罚球160个全中,3分球50投47中,在成都开创了又一个震惊全国的新纪录。根据百度百科介绍,9月20日在首届中国·阜新篮球节上,她又不负众望,以三分远投100球进98个守擂成功;9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栏目中,以三分球57投57中的战绩,挑战成功,轰动全国。12月9日应邀在全国女子篮球甲A联赛中做三分远投表演,她再掀赛场球迷的狂潮;12月25日《想挑战吗》节目总决赛中,一举夺魁,获得年度总冠军。在互联网上,关于《恐怖CBO女孩》、《CBO奇人》之类的报道让全中国人认识了宋何景。
宋何景能够成为篮球神童,绝非偶然,而是她忘我拼搏的结果。为了追求篮球梦想,宋何景长期进行超负荷的艰苦训练,每天要训练6个半小时,是阜新篮校其他孩子的两倍。开始训练的强度是投篮300个,逐渐增加到500个,有时还要投800个。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投篮超过100万次。“每天,我要花9个多小时进行投篮训练,我不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上网、逛街。有一种魔力将我和篮球紧紧地拴在一起,进入国家队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努力练习”。为了让她安心练习,父亲宋振明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在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门口当起了门卫。每天,父母会尽可能为她改善伙食,补充营养,而为了节省开支,她们住在一间十平方米的门卫室,剪发从来不去理发店。
宋何景的成功表明,一个人的忘我精神对于成才是多么的重要。从人才开发的实践过程来看,无论是日常社会生活还是创新性实践,一般人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相比之下,许多优秀的人才则通常进入忘我的境界。
人才的忘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自觉忘我,即人们为了更好地进入创造境界,自觉地投入全部精力,全神贯注的忘我工作。其次,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忘我状态,甚至被创造性实践所“异化”。王羲之练书法进入痴迷的时候,误把墨汁当蒜泥;阿基米德悟出浮力定律的时候,竟然光着身子从浴缸里跑出去大叫“我发现了,我发现了!”爱迪生在婚礼上突发创新灵感,马上到实验室进行试验,竟然忘记了新婚之夜;荣格把艺术家看作是“集体的人”和“作品的工具”,认为艺术家的“创造冲动常常是如此专横,它吞噬艺术家的人性,无情地奴役他去完成他的作品,甚至不惜牺牲其健康和普通人所谓的幸福。”(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13页。)这些现象表明,许多优秀的人才一旦进入创造性活动的的时候,往往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惟其如此,创新者才能够激发全部的能量,进行思维的聚焦,才能实现创造性的突破。事实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等等,这都是人才忘我的特殊境界的外在显现,也是人才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前提。
人才创造性过程中的忘我性很类似马斯洛所说的的高峰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一些成功人士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神秘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这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当然,创造人才美应该遵循人才开发的基本规律,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拘泥于从众心理而随波逐流,而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自我的内在修养开始,只有敢于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通过忘我工作,追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创新性与进步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创造和展现人才美的绚烂风采。

责任编辑:张涛

新/书/推/荐

拙著《人才开发新论》运用哲学、社会学、创造学、文化学、情商理论和生物全息律等新的科学原理,汲取许多先贤时哲人才学、心理学、创造学、成功学、脑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成果,围绕“山型人才”开发,从大学习观和大人才观的全新视域,以全方位的角度,以360度的环视,注重从系统整体性研究人才开发,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对人才开发特点和规律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0)

相关推荐

  • 心理访谈《天才篮球少女》

    在一档电视台的挑战节目中,以3分球投篮50次50中而打破纪录的女孩,名叫宋何景,11岁的她被誉为篮球神童,因为她精准的投篮,几乎连职业球员也望尘莫及. 宋何景现在阜新篮球学校上学,学校非常重视她,决定 ...

  • 薛永武:人才美的显现——创新性

    人才美不是天然的,而是人类自觉创造的产物,也是人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观点,从美学的高度揭示了人按照审美 ...

  • 薛永武:人才美的显现——进步性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才的创新实践不是个体的自在行为,而是一种新的自主实践,应该体现出进步性.这种进步性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社会实践蕴含了认识世界的真,也蕴含了改造世界的善,要求人才在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中为 ...

  • 薛永武:人才美学研究人才美的本质、特征与人才美的创造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才美学在研究人才与审美关系的同时,还要研究人才美的本质.特征与人才美的创造等内容. 从人才美的本质来看,人才美学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人才美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显现.人才美的特殊性和本质丰 ...

  • 薛永武:人才美与社会美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体美和人的外在美都是人类所特有的美,但这些美主要涉及人的形式美,因而这些形式美本身是极其有限的.审美实践表明,人体美和外在美的魅力只有依存于人的内在美,才能够实现更大的审美效应. ...

  • 薛永武:人才美是最高的社会美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在欣赏社会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人的形体美和相貌美,而且还要通过人的语言美.人格美.心灵美.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真和善相统一)所蕴含的美,从人类自身去探讨美的根源和美的主题, ...

  • 薛永武:从真善美的维度看人才美的审美文化特征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从真善美的维度来看人才美的审美文化特征,人既然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显然,人才的美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离开了人才的美,就无法理解审美文化的创造,也无法理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其本质,因 ...

  • 薛永武:历史哲学、人才学和美学实践对人才美的确证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我们倡导人才的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还可以从历史哲学.人才学和美学的实践中得到确证.我们确认人才的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这是我们对审美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审美文化应该是物质形 ...

  • 薛永武:人才美的特征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才美是社会美的核心,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历史特性,因此,人才美与一般的社会美相比,更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创造性和价值性的特征. 随着美学向社会实践的广泛渗透,日常生活 ...

  • 薛永武:人才自身的美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才特征和表现尽管各具特色,但都能够体现出人才美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一观点对学界研究人的本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谓一切社会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