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遨游:《记忆的技术》
书海遨游
No.999
记忆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技术
——《记忆的技术》
推荐程度:***
(只要有所收获就还不算太糟)
不知道是我选书的问题,还是很多台版的日本人著书的确都有一个共同点。书的主题很明确,就像今天看的这本关于“记忆”的书,但是内容或者说书的框架却比较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看完之后似乎看了很多,但并没有称之为“这本书的观点”的东西。因此虽然会有很多小的知识点会引起共鸣,但对整本书的印象都不会太深刻。但这本书稍微特别了点,因为在作者的唠叨外我自己思考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我是一种很好的启发,也是件不错体验。
简单的说这本书也就是一个神经内科的医生写的关于自己对于记忆的所有认知和理解。包括记忆的形成、普世的记忆术、记忆的医学研究(脑纹)、记忆的消失(失智症)、以及一些答疑。其实这本书本身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记忆的技术,相反否定了很多“专家”的研究,这点反而让人印象深刻。其实很多专家都在研究这样那样的课题,无论是从小白鼠身上得出结论还是从样本中发现规律,大多都会得出一些Yes or No的结论,然后被推广到普罗大众。我比较赞同作者的观点,很多绝对性的结论其实并不那么可信,毕竟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我们最多只能考虑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要接受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
就像记忆一样,虽然作者介绍了很多现有常用的记忆法,比如:位置法、字勾法、转换记忆术、谐音记忆术、歌唱法、记忆树、天才记忆术、图像记忆法、人脸记忆法。但我觉得并不是只有这些,或者说每个人都应该摸索属于自己的记忆技术,乃至于针对不同的目的和内容都可以用差异的方法。这才是应该是真正的记忆技术。
我对作者说的一个观点比较认同,“人类并不习惯独自待在安静、四面都是墙壁的狭小空间里。”,在这种空间里其实并不适合学习或者去记什么。或者说记忆的一大要素就是要放松,无论是音乐还是气味,乃至于其它环境因素,只要能够让自己足够放松,释放大量的α波就能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好的记忆环境。说到这突然发现催眠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记忆工具,因为催眠能让自己或别人快速有效的足够放松。
作者还强调了人脸记忆法的重要性。“在语言发展之前,最大的资讯来源就是’脸孔’。”虽然脸孔的信息量会非常大,但我们的大脑结构更适合去记住脸孔。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我们更容易记住有魅力的脸,而越接近平均长相的脸越有魅力。我能理解的是平均长相并不是最美的长相,但越平均不是就越普通嘛,如何能记住。这点还需要消化消化。
不过对于那么多记忆方法的讨论之后,我似乎发现一个小小的规律,或者说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并没有认证过但也许很有效。作者一直在强调记忆没有捷径,只有反复再反复,强化再强化。但结合这么多技术后,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如果加入其它感官系统会有更好的效果。形、声、闻、味、触,一个记忆如何涉及的感官越多将会更强化。图形是公认比较好的记忆媒介,但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有些人就是听觉系就会更适合听觉或者声音记忆。不管你去记忆什么,把另一种感官结合进来,虽然理性上看我们需要记忆的数据量会成倍增加,但记忆的效果一定更好。要相信我们大脑的容量,你绝对是无法完全开发的。只有你记不住的,没有你记不下的。
其实记忆并没有那么难,无论作者关于P300还是N170的讨论,都是在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记忆都是自动在发生。就算是有遗忘曲线,也在告诉你,凡事我们都会记住一点,也许记住的不是你想记住的而已。而且相对于记忆而言,更难的是遗忘,我们能选择记忆,但不能选择遗忘。所以最后引用岩田诚教授一句话来结束对于记忆的讨论,“从现在开始什么都不要记住吧,因为越不去记住就越容易提取记忆。”
2016-12-31
请输入正文
版块介绍:
"每日糊图“,每天会推荐当天随手拍的一张照片和一些感悟的文字。
“每周一书”,每周五晚会推荐给大家过去的7天看过的好书,分享读后感想。
“每月一片”,每月1日晚会推荐给大家上个月看过的精彩电影,分享相应影评。
“书海遨游”,Ricky看书的口味很杂,什么都看。所以除了每周推荐一本外,大家还可以看看Ricky还看了一些什么书。
每日糊图
微信:intoRicky
每日拍张照,每日想点事,
糊理又糊图,人世走一遭。
这里有关摄影、生活、
还有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