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片:《湄公河行动》

每月一片
No.007
尺度最大的主旋律港片
——《湄公河行动》
推荐程度:****
(除了少儿不宜,只要有时间没想出什么理由不看)
选择看这片子本来没想太多,只是许久没看不动脑子的枪战片了,想放松一下,纯粹的追求下感官刺激。看到朋友评论说是尺度最大的主旋律国产电影,于是就抱上了一大桶爆米花和可乐坐进了影院。的确这片子很好的满足了这个诉求,巷战,追逐战,血红色和高频的枪声充斥着整部电影。虽然不清楚现在电影评级的标准,但在中国片上看到这些觉得已经到了极限吧。看的很爽!

而我认为所谓的暴力评级并不仅仅在于血浆和空包弹用了多少,这部片子的暴力极限是在于人心的暗示和影响。就像真正的恐怖也从来不是简单的用画面和声音去直接影响你,让你恐怖的是内心,是灌输给你的一个念想或者说是暗示,让你久久无法忘怀那种恐惧的感觉。还记得上一个让我觉得最暴力的场景是《权利游戏》里小剥皮被自己的狗分食,甚至那第一咬的镜头非常昏暗,虽然满脸是血但已经无法辨识是不是血,但那个镜头的确拍下去了,非常直观。然后伴随的犬吠声慢慢远去,暴力的氛围会围绕在观众周围,但你不会感到恐惧,因为为了这个镜头已经铺垫了很多,你会感到异常的暴力且解愤,一种动物性的爽快。而这部片子里让我感到一种更残酷的暴力,甚至于让我毛骨悚然。这种感觉并不是在彭帅拷问毒贩的残忍,也不是在几场激战中血弹乱飞中,而是在于很多儿童的出演的“小杀手”们出现在荧幕中的时候。虽然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从小就被培养只干坏事的小孩,但很少在电影里面看到如此真实的展现。多次镜头中出现孩子们冷漠的眼神,冷漠到儿戏生命随意杀人,一开始只是觉得可怜这群孩子,随着多次戏份的安排,吸毒、炸指挥部、扫射冲锋队员,还有俄罗斯手枪赌......在那唯一不变的冷漠的眼神里看到的只有暴力,最暴力的眼神,已经没有人性的眼神。尤其是俄罗斯手枪赌那段,一开始猜到了结果,原以为导演会切换镜头用一个回荡的枪声来结束,但越看越感觉不舒服,感到导演是要挑战暴力的尺度,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我自认为口味比较重,恐怖血腥暴力都还能欣然接受,但我承认,俄罗斯手枪赌的最后一个镜头我没有敢看。虽然知道那只是故意剪辑到只有几帧的片段,但已经到了甚至超过了我的极限。很佩服导演能够把这一切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多次的强化暗示让这个暴力点深深的扎在观众潜意识中。但个人认为,这是不是会有些过了。在中国这么大的电影市场,关键是没有分级观影的体制下,让所有人都能去感受这种暴力会不会有些过了。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更会在意同龄人在干什么,能干什么。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们这是不对的,可以一笔带过,但是整场电影反复强化暗示的点太多了,对于有些人来说潜意识会根深蒂固的记住这些,并慢慢的发酵。在心智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孩子们往往会先想我可不可以,然后再考虑对不对。这个世界上很多残酷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在童年就灌输给他们,那会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引导他们消化这些残酷。在我看来,能少则少,而且更不用在娱乐放松的时候让孩子们吸收这些。加上还有很多吸毒镜头的...虽然会有些晚了,但还是呼吁下不要让未成年人看这部电影了。

但也许能够通过政审的原因就是在于主旋律的题材吧。一定要把坏人描绘的坏到骨子里,把人民警察展现的英勇无比。不过剧本也许是枪战片的一大痛点吧,而且因为主旋律的原因会使剧本更难写。我因此还特地去查了原型的真实的故事,比电影剧本要坎坷多了,短短的2小时的确无法展现全局,于是在剧本上还是有点硬伤的。总体感觉就是几段精彩的枪战生硬的拼接起来,没有太多的逻辑承接,只是为了秀而秀。不过还好,本来就不想带着大脑去看这片子,也就不顾虑这些,枪战戏也的确很吸引人,于是把这些硬伤就掩盖掉了。
虽然不适合少儿观看,对于成年人看看关系并不大,毕竟走进影院选择这片子就是为了多分泌些肾上腺激素,找些刺激。这是成年人自己的选择。而且这部片子还有彭于晏和张涵予两大不同类型的帅哥,可以覆盖各个年龄层的女粉丝。所以整体好评应该不是问题。不过说这是部国产片的时候还是容易产生歧义的,其实虽然香港也是中国,但风格差异还是挺大的,林超杰的片子评价为港片更贴切些吧,而且还的确是一部不错的港片。
2016-11-1
版块介绍:
"每日糊图“,每天会推荐当天随手拍的一张照片和一些感悟的文字。
“每周一书”,每周五晚会推荐给大家过去的7天看过的好书,分享读后感想。
“每月一片”,每月1日晚会推荐给大家上个月看过的精彩电影,分享相应影评。
“书海遨游”,Ricky看书的口味很杂,什么都看。所以除了每周推荐一本外,大家还可以看看Ricky还看了一些什么书。
每日糊图
微信:intoRicky
每日拍张照,每日想点事,
糊理又糊图,人世走一遭。
这里有关摄影、生活、
还有这个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