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第一章看似只讲高俅发迹,其实是施耐庵在下一盘大棋
《水浒传》的第一章为“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一章更像是引子或是前言,古代一些大家如金圣叹等都认为第二章“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才是真正的第一章,央视九八版电视剧《水浒传》也是如此安排,那么问题来了,这第一章到底是在说什么呢?电视剧用四个字言简意赅的概括了——高俅发迹。
开篇介绍高俅,“浮浪破落户子弟”、“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点明了高俅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街头混混。确实如此,高俅因为忽悠着王员外的儿子一天到晚吃喝嫖赌,祸害了王员外家不少银子,被王员外就告到了府衙后,高俅被判打了二十大板,赶出东京城。此后,东京的老百姓都怕他带坏自己家的孩子,“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高俅没办法,投奔了一个开赌场的柳大郎,这个柳大郎因为是开赌场的,所以专门“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也就是招一些不干净、有案底的人,高俅在这里一呆就是三年。
宋哲宗时,因为天子拜天以后风调雨顺,便大赦天下,高俅的罪也被免了,他也由此产生了想回东京发展的想法。于是柳大郎就把他推荐给自己的亲戚——开生药铺的董将士。董将士看着柳大郎写的书信很为难:拒绝吧,驳了亲戚的面子,留在家里吧,那岂不是要把自己家的孩子给教坏了?没办法董将士只得暂时留下了他,后面便天天琢磨着如何将其送走,十来天后,董将士就送了他一身衣服,还奉上一封介绍信,说我这里“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然后推荐他去小苏学士那里,呆久了也好谋个出身,也就是当个官。这里的小苏学士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著名的学士,宋哲宗时曾任礼部侍郎。高俅一听很开心,便拿着介绍信走了,董将士也算是送了一口气——还好高俅只在我这里呆了十来天,就被忽悠走了。
苏轼一看来信,知道高俅是个什么货色,想我这里怎么能容他,然后就是“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驸马王晋卿府都太尉那里,做个亲随,他便喜欢这样的人”。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含义很多:首先是“做个人情”,这种浮浪破落户送过去,居然是人情!不是让人很奇怪么;然后是“做个亲随”,能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居然还能做个亲随!愈发让人觉得奇怪;最后一句解释了原因“他便喜欢这样的人”。苏轼如此有把握,那说明这位驸马的行为早就为大家所熟知了。施耐庵轻描淡写一句话,这位驸马爷的品性爱好就跃然于纸上了。高俅在苏轼这里呆了一天,被推荐给了小王都太尉。
小王都太尉,一看书信,再看高俅,“他喜爱风流人物,正用这样的人”、“这高俅来拜见,便喜,随即写回书,收留高俅在府内做个亲随”、“自此高俅遭际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家人一般”。前面埋下的伏笔这里便一一印证了,果然小王都太尉很开心,对应“做个人情”;和苏轼猜的一样“做个亲随”,还能自由出入王府,像家人一样;小王都太尉就是喜欢这样的人!这里的小王都太尉其实映射的就是当时的朝廷官员,他们就喜欢这样的游手好闲、擅长风花雪月的人,而至于这个人是否有能力、有德行,全然不考虑。高俅在小王都太尉这里做了亲随,如家人一般。
高俅有一次去给端王(后来的宋徽宗)去送玉笔架和镇纸,然后“一不小心”展露了他的蹴鞠技艺,而且还被端王看上了。这里为什么要送笔架和镇纸呢?这其实就是在影射和嘲讽宋徽宗。因为大家都知道宋徽宗擅长书法,他的“瘦金体”堪称一绝,但是这个艺术家在位时可以说是满朝奸臣,终于把宋朝给搞亡了。高俅把东西送过去以后,当时还是端王的他有什么表现呢?只见“端王大喜,哪里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第二天,宴请驸马爷,非要留下高俅不可。注意!这还是第一次有人主动要把高俅留在自己身边的!
高俅这样一个人,老百姓都很讨厌,开药铺的,文人苏轼都像送瘟神一样赶快把他送走,而小王都太尉却是“喜”,端王更是“大喜”,这些也就间接说明了当时的皇帝和大臣都是些什么人!所以小说后面宋江、方腊等人的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都是因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