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一说宰相最多的朝代,李世民的改革最重要,不过最应该感谢的还是隋文帝

  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宰相的权力被大大限制,所以安史之乱之前很少有霍光、王莽、司马懿、刘裕这种级别的权臣把持朝政的情况。不过群相制度又是脱胎于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且是其核心要领。读懂了三省六部制,就基本了解了唐朝的官僚体制。

  困扰封建时代将近千年三公九卿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便设立了中国第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央管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管理军事的太尉、管理行政的丞相、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九卿指的是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分管不同的职能,涵括了最重要的军事与行政,且有御史大夫这个“纪律监察官”监督,可以防止百官越权犯错;这套制度下皇帝领导三公,三公管辖九卿,逐级分层控制,好像很高效的样子,看似很完美。因为其“先进性”后世几百年(没到一千年)的封建王朝基本是以这套中央官制为基础沿用的,改动的地方本质上很少。

  但是这套制度有个极大的漏洞,虽然有御史大夫监督,但三公之中管理军事的太尉与行政的丞相权力还是过大。在皇帝不强力的情况下,管军事的太尉可以直接兵变篡位,管行政的丞相可以通过任免百官来逐步把持朝政,很容易出现权臣,影响皇权,甚至直接导致改朝换代。

  随着时间推移,改革中央官制成为各朝各代统治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封建帝王中最伟大的改革家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封建帝王最伟大的改革家隋文帝杨坚,他设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影响了之后中国的所有王朝,可以说是在改革方面是可以与秦始皇媲美。

  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六部是具体的管理部门,涉及官僚任免、户籍财政、教育外交、军事、司法、工程等等六个方面,受尚书省直接领导;三省具体分工是中书省负责起草制定政令,然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核,然后直接或者经过皇帝审批同意下发到尚书省,再由尚书省下达给六部的具体执行部门。

  三省的长官分别是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这几位都掌握着实权,可以说是实际的宰相,由皇帝直接领导与任免。

  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军事的太尉、管理行政的丞相除了皇帝,还有可能会被御史大夫批评之外,互相之间常常是不相干的,各干各的;而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之间是一个互相制衡的关系,尚书令不能自己制定政令,中书省能制定政令但又必须被门下省审核无异议才政令才有效,而门下省只负责审核无法直接干预制定与执行的环节。

  也正因为三省六部制的互相制衡关系,三省的长官(也就是宰相)必须三省都有自己的人,才能彻底控制中枢的权力。随便少一省,都谈不上控制。所以这种制度之下,权臣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了。可以说三省六部制度较为完美地解决了三公九卿制度的缺陷。

  就光凭这一点,隋文帝杨坚值得被称为比肩秦始皇的改革家。

  不过这项制度也不是绝对完美,也有三公九卿制度类似的缺陷。

  李世民对三省六部制度的改革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担任过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对这个缺陷深有体会,那就是实际三省的权重还是有差别的。虽然三省互相制衡,但实际执行的部门是尚书省,其管理的六部才是真正的执行部门,对下的实权机构。所以李世民认为尚书省的尚书令权重实际过高,如果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像他当当尚书令那会那样可以打通下面的实权部门,且自己的子孙后代无法管住尚书省,这尚书令极有可能会成为权臣。这就有点类似三公九卿制度下的太尉与丞相的合体,是相当恐怖的。

  于是李世民将尚书令的官职取消了,改为原先尚书令的下属副官左右仆射为新的长官。(注意不是因为他当过就没人敢当尚书令,而是李世民觉得尚书令权力过大。)自此原先的宰相分割成中书省的两个中书令、门下省的两个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一共六位宰相,相权降低到最大程度,达到历史之最。到了唐朝中后期,因逢乱世宰相之职务名称变动较大,又出现了更多名义上的宰相,使得唐朝成为历史上最多宰相的朝代。

  另外唐朝的宰相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一般都是正三品,与三公九卿制度的三公为一二品有极大不同,也是相权下降的体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一二品比如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都是虚职没有实权,既给宰相留了一个上升的荣誉空间,又可以限制可能出现的权臣没法从名义上一个人掌握更多的实权,需要把权力分散出去才能达到效果,这样皇帝制衡他们的压力也会减少很多。

  我认为李世民的改革对整个唐朝都是最重要的,这个是大唐中枢权力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可惜的是,李唐子孙在中唐之后就乱改了一番,最终这项制度的优势还是失效了,这是后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