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是否配得上与诸葛亮齐名

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有五瑞,分别是蜀汉的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幼麒姜维,曹魏的冢虎司马懿,还有司马懿的隐士叔叔冰镜司马徽。蜀汉占了三个却因为地理格局的限制,以及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惨败等一系列事件,始终无法成功。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五瑞之中肯定有水货,于是纷纷将矛头指向死的很早的凤雏庞统。

庞统是否配得上与诸葛亮齐名呢?

第一个改变刘备作风的人

大家都知道,刘备一向以仁义著称,但取益州的过程就称不上什么仁义了。你知道吗?是什么导致他的转变,下决心“昧着良心”夺取刘璋的益州吗?

完全是因为庞统的一句话!

刘备联合孙权打赢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初步站稳脚跟,便开始盯上了益州。虽然益州有法正、张松作为内应,劝说刘备取益州的人也很多,但是刘备一直都有一个坎过不去--那就是道德的坎。

而在荆州的时候,刘表病危也曾假意托付荆州给刘备,刘备也拒绝了。刘备认为,那样对不起刘表,更对不起刘琦。

而在取益州这件事上,刘备也一直坚持说:“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意思就是坚决不作失信义的事情。

但是在庞统说了这句话之后,刘备才真正下决心取益州:“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刘璋暗弱,如果刘备不及早拿下,早晚被曹操或者孙权夺去,成为别人统一天下的资本。

这句话很重要,将有道德洁癖的刘备,一下子变得功利起来。正是这个转变,才使得刘备的事业有了起色。所以说庞统是法正、张松之前第一个改变刘备作风的人,极其重要,不然的话刘备继续婆婆妈妈的,取益州的战略肯定行不通。

巧妙设下上中下三策,让刘备选择下死手

在下决心取益州后,刘备一方面让法正、张松作为内应;另外一方面不想失去荆州大本营,让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留守;而自己则带着新入伙的庞统、魏延、黄忠,入川协助刘璋打汉中张鲁。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是张鲁政教合一实力不弱,本身实力不弱,刘璋一直奈何不了;第二是马超、韩遂与曹操交战的时不少百姓逃入汉中,增加了汉中不少人口;第三是,马超败给曹操之后,也跑去投靠张鲁了,这些西凉兵实力不可小觑;第四是刘备只能抽调出三万荆州的杂牌军,面对张鲁明显很吃力。所以基于以上四点原因,刘备不敢真打张鲁,汉中暂时是拿不下的。

而这个时候,刘璋也起了疑心,都不敢给刘备太多兵马跟粮草。搞了一年多,刘备始终没找到“借口”。

这个时候庞统又起了很大的作用,抛出上中下三策,将刘备仅存的那点道德愧疚感灭掉了。

庞统的三策是:

上策用精兵偷袭成都,抓住刘璋直接灭了;

中策是让刘备借口离开益州,让刘璋派他手下大将杨怀和高沛送行,乘机砍了,然后大举进攻。

下策退回白帝城,以后再慢慢说。

上策跟下策,刘备肯定不会考虑,因为这时他是真的想得到益州,但无非是仅存的那点道德愧疚感作祟,不敢直接用兵。庞统抛出这两个极其不靠谱的上策跟下策让刘备来否定,然后选择了中策。这个游说手段,算是比较高明的。刘焉、刘璋父子虽然盘踞益州多年,但跟本地豪强关系很差,部队所重用的是东州兵,而杨怀和高沛是关键。杀了杨怀和高沛,刘璋就没什么军事对抗资本了;而且杀刘璋下属,似乎不怎么用负道德罪。

怒斥刘备,反过来提醒他重回道义轨道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刘备采取庞统的中策之后,刘璋跟刘备直接闹翻,这时刘备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打刘璋了。

在打退刘璋的第一波进攻之后,吴懿来降。吴懿是刘璋的东州兵的一个重要将领,因为联姻不成而失势,被边缘化,所以吴懿干脆离了刘璋投降刘备。有了第一个益州将领投降,又打了胜仗,刘备很是高兴,于是大摆庆功宴。这个时候庞统浇了一盆冷水,提示刘备现在庆功非仁义之举。刘备开始大怒,跟庞统闹别扭,但随后酒醒便来言和。别看这事不大,但是在提醒刘备,现在他们干的是违反仁义的事情,不要得意忘形,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以免影响别人对你看法。

之后刘备果然是收敛了很多,包括善待降将、攻城以劝降为主,也没有为难刘璋及其家属等等。一直等到完全拿下益州,才再次摆庆功宴。

但是那个说服刘备,摒弃道德洁癖,又懂得如何说服自己的谋士已经死在了落凤坡。因为庞统的死,之后的刘备一直是很忌讳手下的谋士上前线打仗。

从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庞统的谋略水平,已经是很高的,有点像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属于上流水平。庞统的能力自然也不用说,就连周瑜这样的牛人都认可庞统。《太平御览》记载,在周瑜底下做事的时候,周瑜都是放手让庞统去做,说自己可以“垂拱”,意思就是高枕无忧。孙权没有认识到庞统的才干,但他却在刘备这里大放光彩,只是可惜,死得太早了。

所以庞统完全配得上与诸葛亮齐名,如果庞统没死在落凤坡,以庞统的谋、诸葛亮的略,兴许蜀汉是另外一番景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