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模被踢:你想要的,只能自己去实现
什么时候,有人会把自己的3岁孩子,当成是个马戏团中的动物般“调教”?
动物被伤害时,都会有伤心、难过、无助的情绪,更不用说有着更高认知功能的人类,即使是个孩子,也是个深刻的打击。
前些阵子,一位大人用脚踹小女孩的动图火了。
那位被踹的小女孩是3岁的妞妞,她是一名童模,而踹她的大人则是她的母亲。
根据报道,童模每天要换上80几套甚至百套以上的衣服,有时还需要工作到半夜。
但只要出现走神或是疲惫,常常会挨童模妈妈的一顿打,知情人士甚至透漏,有些还被打得见血。
我们在买衣服的时候,多少都有试穿的经验。
试几十件就已经让我们大人精疲力竭了,更何况一名三岁的孩子,在下课以后还要继续四五个小时的拍摄,不能哭、不能闹,只能拿着道具,露出孩子天真无邪的笑。
为什么不?因为,一放下道具,一开始表现疲惫、晃神,就会看到变脸的妈妈对着自己拳打脚踢、大声斥责。
在踹童事件发生过后,社会大众非常地关注这个事件,纷纷为孩子抱不平,认为没有孩子应该接受这样的待遇。
而最可怕的,还不只是肢体上面的暴力。
记者在事件过后,特地做了一次妞妞和妞妞妈的采访。
记者问妞妞说喜不喜欢拍照,妞妞的回答是“不喜欢”,听到这个反应的妞妞妈说“你不是有时候喜欢的嘛?”
记者又接着问“妞妞你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吗?”妞妞回答“不喜欢,我喜欢穿坏的衣服。”
妈妈说“她故意的”。
可能妞妞妈所说的是真的,妞妞有时候真的喜欢当童模,也喜欢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
但在妞妞表示“不喜欢”的当下,妞妞妈却用她的期望和执着,直接阉割孩子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
这段采访的视频,没有肢体暴力,但是仔细看,这比妞妞妈踹人的视频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当一个妈妈,用自己想看到的、期待的,直接套在孩子身上,是要杀死孩子的。
一个从小活在父母期待压力下长大的孩子,光是要很努力去贴近父母的期待就够累了。
根本没有时间与空间了解自己、发挥自己并且成为“自己想要成为” 的样子。
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自己应该要好好做的事情。就像文学家别林斯基所说的:
跨越成年时期而进入老年时期的青年人,就像年迈老朽要强装青年人一样,是令人生厌的。
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谐、自身相称时,才显得美好、优雅。凡事各有其序。
勉强的、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儿。
每一位孩子,都值得有一段童年,不应该要成为大人,甚至被要求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
要让孩子有好的成长,反而就是要以对待孩子的方式,来引导、教导孩子,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
这个社会有太多心智不完全健康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是因为父母辈也不懂得让我们拥有一段童年,逼迫我们自己做一个大人。
而这样错误的引导,可不能再继续沿用到孩子身上,让教养不当的悲剧终结在我们这一代。
“你这么聪明,一定可以拿到第一名的”
称赞天分的迷思
孩子拿了一张第三名的奖状回家后,家里人开心的不得了,直夸“这个孩子就是聪明”。
但是一次考试没拿到奖状,孩子陷入了自我怀疑。
“如果我拿到奖状,是因为聪明,那我拿不到奖,是不是因为我变得不聪明?”
如果拿到奖状的原因,是聪明和不聪明的区别,那,努力还有用吗?
如果是因为天分就可以决定成败,孩子是不是可以把失败和成功的责任,全部归咎于父母的基因?
但事实上,成功不光需要天分,更多的是来自于后天的累积。
如果培养孩子时,用“成长心态”去培养他们,作为父母亲,我们要去看到孩子的努力,而不只是单纯的将成败简单地归因于孩子的天赋。
如此一来,他们就会相信自己的未来,不会全部被与身俱来的特质所决定,还会因为付出的努力,和所用的方法,而有一个好的发展。
进步就是自我胜利
用目标代替成功的期待
父母往往都会期待自己看到孩子有一个好的成果。
这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毕竟在生活中、工作上,大部分人都只问结果。
有成,还是没成,一翻两瞪眼的结局。
跑步比赛,得名还是没得名;考试,100分还是没拿100分…..
而这样非黑即白的简化结果,会使父母错失孩子的成长。
亲子心里学家Jim Taylor建议父母可以用“目标思维”来取代“结果导向”。
达到目标是一个渐进式地过程,只要向着目标前进,即是成功。
就像是一个孩子把数学考分数从原本85分,定目标变成95分。而这次她考了89分,你能说这是一个失败吗?还是应该要鼓励她,她进步了!她往目标更前进了!
把只从看结果的眼睛,转换成为看“是否朝着目标前进”的眼睛,父母也可以更加地感受到孩子的进步。
而鼓励孩子的进步,这件事情本身就可以让孩子表现得更好!
另外,目标中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这个目标也是孩子自己想要的。
唯独是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才会有动力去完成和实现,父母强加在身上的期待,只会造成孩子的压力,无法化为动力。
注重过程 培养成功特质
用付出来打磨孩子
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可以有十足掌控的就是“自己付出多少”。
而这也可以成为父母对于孩子有期待的地方。
“你如果想要考上好大学,那我期待你会在自己的课业上花最多的时间。”
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除了少数天资聪颖的人,大多数人往往都很难一步达成。
所以,我们那些成功人士的特质,像是:坚持不懈、承诺、自律、有耐心、专注等等,就是父母更在帮助孩子培养这些性格,铸造孩子未来的成功机会。
另外,相比较重视成果和重视过程,成果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就像是一次的田径比赛,我们无法猜测对手的程度。
但是若是重视过程,重视孩子是否有按约定的练习,将自己尽力地做到最好,如果这次没有得胜,还有下一次,下下一次,永不放弃挑战。
记得,当Push妈还是初中生时,班导师每天都会将当天大大小小的考试成绩做登记并排名,做成成绩单要给父母签名,而那时候,我总是落在前五名——从最后往前数的那种。
但是我妈妈从不会因此而指责我,反而是不停地鼓励我,告诉我要相信自己,要看更长远的目标,持续累积自己。
甚至,我们还一起探讨,中考和每天这些小考的关联性有多大,我应该要怎么调整自己的读书方式,才能够让自己在最后考高中时取得好成绩?
所以即便每天看到小考成绩单都很挫败,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持续地朝着目标而努力,最终在中考时,获得了班上前10名的成绩。
过程中,我学习到抵住压力继续前行,时刻抓住自己的目标,不被其他无关的评价乱了阵脚。
还有最重要的是,我变得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透过努力来扭转结局。
孩子成功,
不是让孩子成为另一个自己,
或是想象的自己。
父母用时间、空间和爱来滋润,
有美好童年的孩子,
才有幸福的本钱。
本文图片皆来源网络
编辑| Push妈
(本文为三明治妈妈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与你走散
请按照以下步骤“星标”一下我们
获得妈妈群体一手心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