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粹道德经(一)

第一章: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字面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可道:是已经为人类所认识,并且可以为人类运用的自然规律。非常道:为人类所认识和运用的这些自然规律,并不能代表自然本质,不是长久不变的,是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变化和发展的。

常:长久不变的。

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把人类认识事物的概念,用一种语言符号把它描述出来,就是命名、定义的意思。可名:是已经为人类所认识,并且通过实践证明可以为人类运用的名,换言之就是“知识”。非常名:指得是为人类认识的这些名,并不能代表自然本质,不是长久不变的,是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变化和发展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类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不知道如何描述,这就是“无名”阶段。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已经形成了概念,可以用语言把他描述出来了,可以为之定义了,这就是“有名”阶段。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形成概念;从形成概念,到把概念描述出来;能够描述出来的概念,就可以为自定义了。这就是“名”的产生过程。“无名,天地之始。”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有了名,就为更深入的探索万事万物内在本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名”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发展,人类通过不断发展的“名”,又可以探索发现新的事物,同时产生更深层次的“名”,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无”阶段,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为之“命名”、为之“定义”,这就是“名”的产生过程。老子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深刻内涵就在于此。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有”阶段。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此时,就发展到“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深刻内涵。

徼:指的是边际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更深层次的意思。

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和“名”,他们指得是同一事物,对事物的称呼也一样。但是他们深度不同:“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类的意思为转移的;“名”是认识层面上的,是要随着人类认识不断加深而发展的。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名副其实”就是人们认识的“道”越接近事物的本质,“名”就越贴切,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人类要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要经过无数次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轮回过程。经过无数次的轮回,人类的认识就会逐渐趋于事物的本质。隐藏于事物中的诸多奥妙,就这样被人类揭示出来了。这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深奥难以理解的。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亦:同样。玄:深奥,不容易理解的意思。

1、通俗理解

所谓道:是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他是存在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道:是已经为人类所认识,并且可以为人类运用的自然规律。非常道:为人类所认识的这些自然规律,是认识层面的“道”,不是长久不变的,是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变化和发展的。

老子所说的“可道”,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代表万事万物本身所客观存在的“道”的本身,而指得是已经为人类认识,且能够为人类运用的自然规律。要特别注意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规律,与真实的自然规律还有距离,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缩短这段距离,所以老子把它叫作“非常道”。

正如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早期人类对天文学的认识是“地球中心说”,后来又发展到“太阳中心说”,现在都被否定了,但那个时候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就是如此,尽管是谬误,但不能说它不是人类对天文学的认识。到今天我们也不知道宇宙是围绕谁在转,天文学还在探索发现不断发展。

所谓名:是用一种语言符号,把人类认识事物的概念给描述出来,为这些人类的认识“命名”、为之“定义”。他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会随着认识的深度而发展。可名:是已经为人类所认识,并且通过实践证明可以为人类运用的名,换言之就是“知识”。非常名:指得是为人类认识的这些知识,不是长久不变的,是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变化和发展的。

老子所说的“可名”,也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代表万事万物客观内在本质的“名”,而指得是已经为人类证实的事物的名,这个名与事物的本质还有一段距离,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缩短这段距离,所以老子把它叫“非常名”。人类把所认识的名加以系统整理后,就形成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也是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发展。

正如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火箭”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是世界上最早运用火药燃气反作用力原理创制出火箭的。“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北宋的军官冯继升、岳义方、唐福等,曾向朝廷献过火箭及火箭制造方法。用纸糊成筒,把火药装在筒里压实,绑在箭杆上,用弓发射出去。那时的火箭已经使用了燃烧效能更好的火药。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到如今,在当代科学精英的手中,“火箭”已经发展成为运载飞船升空的大力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称呼“火箭”,可其内涵却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2、老子的唯物论哲学思想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中华民族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阐述人类的认识过程的前提是: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道”是客观存在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名”是人类对万事万物内在本质规律认识的描述,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今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要完成物质与意思的无限趋近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艰苦努力和出沉痛代价的,“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认识不是主观臆断而来的,而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来的,是要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在“道”和“名”也就是“物质”和“意思”的征途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仅仅是一个“太阳中心说”,哥白尼提出了这一理论,但是不敢轻易发表;伽利略为推广这一理论,在铁窗里渡过了余生;布鲁诺用身上的烈火来捍卫。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宇宙不是围绕太阳转的,但是如果没有伽利略的铁窗和布鲁诺身上的烈火,今天的宇宙观从何而来?

拿破仑就曾因为主观臆断认为:“铁疙瘩”不可能漂浮在海面上,而将“汽船”拒之门外,从而丧失了制海权,为波拿巴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大发明家爱迪生却由于放不下面子而成为“交流电照明系统”的绊脚石,因为“交流电照明系统”是他的助手发明的。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思想,也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阶段,他们的哲学思想,都可以用当时的文化水准来解释。比方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今天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完全可以解释得通;再比方说: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学思想来解释人类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简直就不能再贴切了!但是,老子能够做到吗?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按照发展了的哲学思想来解释,照样还是可以解释得通。换言之,就是圣人的哲学思想,他们只是给我们给出了一种思维“框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也是要被后人丰富充实发展的。因此,对待圣人的哲学思想,决不能“机械”套用,决不能“背课文”,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要用发展的文化来对待之,要用发展的态度来运用之。

3、老子的认识论哲学思想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人类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刚开始的时候,总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在脑海里也总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印象,不知道如何描述,这就是“无名”阶段。随着实践的逐渐深入、认识的逐渐加深,人类可以用语言把观察到的事物描述出来了,这个描述就叫做“名”,换言之就是为之“命名”为之“定义”,这就是“有名”阶段。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形成概念,从概念到描述,从描述到定义,这就是“名”的产生过程。有了“名”,就为更深入的探索万事万物内在本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名”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发展,人类通过不断发展的“名”,又可以探索发现新的事物,同时产生更深层次的“名”,这个过程永无止境。因此,科学知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只能无限趋近事物的本质,永远也不能做到“达到”的境界。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深刻内涵所在。

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无”阶段,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的产生过程。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有”阶段,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此时,就发展到“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深刻内涵所在。

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就叫做“道”;人类对所认识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规律进行的描述就叫做“名”。他们指得是同一事物,称呼也一样。但是他们深度不同:“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类的意思为转移的;“名”是认识层面上的,是要随着人类认识不断加深而发展的。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名副其实”就是人们认识的“道”越接近事物的本质,“名”就越贴切,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人类要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要经过无数次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轮回过程。换言之:就是把复杂弄明白了就变简单;在简单中又发现更深层次的内容,又变复杂;把复杂又弄明白了,就又变简单。经过无数次的轮回,人类的认识就会逐渐趋于事物的本质。隐藏于事物中的诸多奥妙,就这样被人类揭示出来了。这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深奥难以理解的。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老子非常精辟的阐述了人类的认识过程,换言之就是老子的认识论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异曲同工的。

正如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4、实践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要想在某一方面达到“众妙之门”的境界,必须要对某一方面的规律深入了解,才有可能洞察到下一步的变化趋向。

比方说:小林光一和马晓春对弈,全球没有几何人能够预见到他们下一步的变化,“棋圣”聂卫平能够预见到,换言之聂卫平能够在围棋界达到“众妙之门”的高度。

老子的“众妙之门”的境界,就是要求我们自始至终按照规律行事,这就是中华民族“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中国人每一个人都知道“顺其自然”,但是,要想在某一方面“顺其自然”,必须建立在对某一方面“规律”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比方说:帝国主义说中国“贫油”,很多中国人就感到很“自卑”。而有一个人却不信邪,他用他的“地球板块学说”推演出了中国不“贫油”,而且储量还很丰富,李四光才谈得上在“地质学”方面“顺其自然”。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够把该做的事都做好,就是一种了不起的“顺其自然”了!

我在网络上发表了我的“鬼谷子大智慧”的视频讲座,接到了很多人的来信,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告诉了我他在工作中的困惑,他说:他经常由于他没有把工作做好而感到懊恼,乃至于产生了自卑心,认为自己很没用。我反问他一句:“如果把你认为没有做好的事,再做一次,你会觉得如何呢?如果你做的事,都是你以往做过的事,又当如何呢?如果你做的事,都是你以往做成功过的事,还当如何呢?如果你把你做成功的事来指导别人去做,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如果你指导的人,他们又把他们做成功的事来指导更多的人去做,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恐怕不用说自己都明白了吧!”一语就道破了把事情做好的天机。这就是“干”的妙处!换言之,就是“实践”的妙处!

早在本世纪初,我应邀在某集团公司当总经理,建工厂的时候,我早已预感到人才培养和工厂建设要同步进行。我培养人才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过劳动关,换言之就是要亲身实践。对此,我身先士卒,亲自“赤膊上阵”带领这群生龙活虎的大学生们挥汗如雨,我要率领他们安装意大利人说我们不可能安装好的意大利设备。白天热火朝天的劳动,晚上还要办夜校,从“生产管理”、“加工工艺”、“材料预算”、“生产统计”、“工程设计”、“工程预算”、“工程进度”、“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维修”、“营销体系”、“ 销售技巧”、到“语言技巧”等等,我要把我脑海里的知识全部传授给他们。工厂建起来的那一天,就是设备试运行的那一天,试运行就已经开始生产了。

有一天,我把这群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召集在一起,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我们懂得设备了”,有的说“我们懂得石材了”,有的说“我们会设计了”等等,各个都有说不完的话。我反问他们“厂房基础用得是多大的螺纹钢?混凝土是多少标号?”一片雅静;我又问:“问你们一个最简单的吧!钢结构厂房的地脚螺栓是多大的?”还是一片雅静。我说:“你们脚下的这栋办公楼,是我设计的,我不是学建筑设计专业的,是不是必须到大学去进修三年才能设计呢?你们要记住!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而实践并不是要安排专门的机会,进行专业实践。时时处处都可以实践,就是散步路过建筑工地,只要一留心,经验就装进脑海了。”我接着说:“你们跟着我进行了全过程的工厂建设,如果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来当总经理,再建设一个相同的工厂,你们有这个把握吗?”他们回答:“我们没有把握。”我接着说:“引发变化容易,控制变化难。如果控制不了变化,就是控制不了大局。要控制大局,就必须要有全面的知识和经验。请大家记住,如果你没有干过,也至少要看过。一定要养成一种职业素养,就是事事都要留心,看过的和没有看过的人,判断事物的结果有着质的区别。”

有一年,在我公司年终总结会上,砂锯工厂厂长的发言连一秒钟都不到,他只说了一个字“干”,全场无言,雅静数秒钟之后掌声雷动,全场的人都知道这个“干”字意味着什么。在我公司的管理人员中,他是文化最低的,但是他却是最勤奋的,最大的勤奋来自于他不辞辛苦的学习和不知劳苦的干。我有一个朋友,是石材行业知名的“砂锯专家”,建议我用60目钢砂取代40目钢砂,可以使锯口降低将近2毫米,这就意味着材料利用率会提高10%,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建议。我召集砂锯工厂的全体员工召开“诸葛亮”会进行论证。他提出:能不能走访全国先进砂锯加工以后,再做决定?他们经过详细论证以后,得出结论:钢砂变细,锯口减小,会大大提高切削力,大大降低锯条的刚性,有可能会造成“倒板”的严重后果,风险太大。摸索钢砂配比,提高荒料边皮利用率,照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从此以后,他率领他的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干”。三个月下来了,钢砂消耗降低了30%以上;用混凝土浇注,使整车荒料变成了一个整体,使得出才率提高了10%以上。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加工出一片不合格品。有一次,全世界最大的意大利石材设备企业老板前来拜访,我告诉了他一组数据,他被惊呆了,他不相信他们的设备居然能够创造如此的奇迹。他告诉我:他走遍世界,在他所知道砂锯加工中,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低的加工成本。

今天,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他们满腔热血的走上社会,想要干一番大事。结果往往“满腔的人血,却换来了一盆冰水。”那是因为没有“才干”造成的。要获得真知,就要把学到的知识拿到社会中去“干”,这个“干”就是社会实践。再在社会实践中去“悟”,悟出一定道理以后,再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若干循环以后,才干就会产生了。此时,才是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经过几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轮回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知识没有“干”,是转化不成“才干”的。

5、普通人的顺其自然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阐述的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顺其自然”而行事。“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矢志不移的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这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必须着重强调的是:即便是圣人的“顺其自然”,也指的是在某一领域,而绝非全方位,圣人也不可能学完所有在知识。老子、孔子、鬼谷子这些大圣人,他们也不可能“预测地震”,他们也不可能“医治癌症”。圣人之所以超凡,并不是他们都面面俱到,在某一个领域能够引领思想潮流,就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其实,先贤圣人也好、大人物也好、大成功者也好,在他们没有成功之前,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从普通人经过“学习、实践”到“再学习、再实践”无数次的循环修炼而成的。由此观之,只要我们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围绕“一件事”去做,我们照样也可以取得辉煌成就,照样也可以“其道一也”。

早在珠海刚刚成立特区不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家珠海的企业(今天已经是中国著名企业了),到内陆来招人才,月薪600多元,对内陆工资普遍不足100元的人才来说,不由得不使他们动心。一时间有很多人才都跃跃欲试。我的一个朋友被选中了,当他们来到珠海,发现遍地都是黄金,随便倒手一点什么东西到内陆,就可以发财。有很多与他一起去的人才,纷纷下海当老板了。短短几年时间,这些老板们就开上了进口车,住上了小洋楼。而我的朋友却没有离开,骑着自行车,住着职工宿舍,吃着职工食堂,夜以继日的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年风光一时的老板们,大多数都头破血流的回到了家乡,而我的朋友,开着公司奖励他的进口车,住着公司奖励他的房子,仍然在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到如今,我朋友已经成了中国模具加工行业的泰斗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

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放弃了正科级干部的地位,主动要求当工人,在当时大型国有企业里这简直是一条爆炸新闻,人们惊叹于世上还有这样“傻”的人。两年过去了,他几乎把机械加工行业的所有工种都干了一遍。更重要的是他弄明白了全套机械加工的成本和成本控制方法、质量和质量控制方法。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由于他精通技术,又通晓成本控制,所以他提供的产品质优价廉,他提供的服务“含金量”很高,很快他创办的企业就在机械加工行业异军突起了。

上面列举的故事,是真实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有谁能说他们不成功呢?是不是只有当大官、当大老板、当大学者才叫做成功呢?由此观之,《道德经》并不是写给圣人看的,我们普通老百姓也照样可以看,照样可以做,做好了照样也可以享受成功的待遇,老子离我们普通老百姓并不远。

6、学以致用

所谓的“名副其实”就是人们认识的“道”越接近事物的本质,“名”就越贴切,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人类要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要经过无数次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轮回过程。换言之:就是把复杂弄明白了就变简单;在简单中又发现更深层次的内容,又变复杂;把复杂又弄明白了,就又变简单。经过无数次的轮回,人类的认识就会逐渐趋于事物的本质。隐藏于事物中的诸多奥妙,就这样被人类揭示出来了。这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深奥难以理解的。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归根结底就是给我们阐述的“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换言之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学以致用”的哲学思想。

满脑子装的知识,不是拿来“说”的,而是拿来“用”的,而这个“用”可不是“用”一次就达到目的了,而是要不断的“学”和不断的“用”,换言之就是“学习、实践”到“再学习、再实践”无数次的循环往复,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华民族“顺其自然”的境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感到知识不够用,却又不知道该学一些什么知识;或者是,满脑子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去实践。多年来,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了一种,以最快速度学习新知识,以最快速度把新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的方法。

(1)积极暗示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同志们!敌人已经被我们的大部队反包围啦!冲啊!”一群生龙活虎的战士,如潮水般冲向敌人,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结果大部分同志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这是积极暗示在指挥战斗中的经典案例。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调皮生,号称“打架大王”,学习成绩一直在“赶鸭子”。我们的班主任是特级教师,每当“打架大王”取得一点成绩,就在班上大张旗鼓的表扬,还请他在讲台上介绍经验。结果“打架大王”没到一学期,成绩就名列前茅了,还当上了班干部。后来还考上了重点大学。这就是积极暗示的神奇之处。

中国古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个儿子王献之也是大书法家。有一天父亲在宣纸上写了一个“点”,他兴致勃勃的在这一个“点”的基础上写了一幅字,兴高采烈的让妈妈评价,妈妈说:只有这个“点”写的不错。王献之终于明白差距了,从此以后,发奋苦练,终于成为名垂青史的大书法家。就是这个“点”产生了积极的心灵暗示,就是这个积极暗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书法家。

(2)激发潜能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比如说:着火了,平时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的家具,结果一个人把它抬出来了。灭火以后这个人又抬它不回去了。再比如说:公路上翻车了,一些人被压在了下面,救人的人们会全力以赴的抬起汽车,解救被困的同胞。等同胞都获救了,再要想抬起汽车就很难了。

这两个例子中的人们当时的力量从何而来?因为着火了、翻车了,此时人的小脑会发出指令,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刺激人们迸发出平时绝对没有的力量,这个过程就叫做“激发潜能”。

(3)激发潜意识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如果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我们把失败的因素分析出来,然后我们大胆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把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结果发现当初预见的困难只遇到了20~30%,其余70~80%是在干的过程中遇到的新困难。

往往在干的过程中遇到重大困难,左顾右盼又没有人可以帮忙的时候,自己会迸发出超凡的智慧,过后又怀疑自己真的具有这等智慧吗?这种超凡的智慧叫做人的“潜意识”,逼迫自己爆发潜意识的行为就叫做“激发潜意识”。

(4)综述

我们如果明白了积极暗示的作用,又懂得了激发潜能和潜意识的道理,就具备了创造辉煌业绩的前提条件了。

要创造条件逼迫自己采取主动进攻似的积极态度进行学习和工作;在积极思想的暗示下,产生斗志昂扬的激情;在斗志昂扬激情的感召下,迎难而上;在与困难较量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在“置之死地”的情况下,迫使自己的潜能和潜意识迸发出来。这样一来,不畏艰险的气节诞生了,超凡的智慧诞生了。在这种情况下,奇迹就会诞生,效率和效果能够双丰收。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自学的工业自动控制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传统的“电子线路设计”和“印刷电路版设计”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迫使我们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我们购进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286”计算机。在我们读书的哪个时代,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计算机的使用。当时,我们部门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整天都在摸索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我向他请教,满心欢喜的希望他能够教我。可能他以为我是学机械设计专业的,不相信我能学会,所以他说:“如果,你三个月能够搞懂,你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这句话深深的“伤害”了我的自尊。“必须学会,而且一定要超过他。”这就是我脑海中的积极暗示,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潜能和潜意识。从此以后,白天他们使用计算机,晚上就是我的天下了。一本《科技英语词典》、一杯浓茶办随着我艰苦的探索。连续三个通宵过去了,我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全过程,从线路设计到自动生成印刷电路版设计图,我成了本部门水平最高的人。而那个研究生还是在我的指点下才弄懂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已经从事多年石材行业了。由于我要管理企业,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时间去上“CAD”进修班,我也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繁杂的“命令条”。由于不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造成了我长期用铅笔绘制工程图,效率非常低。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设计院的一个工程师在“CAD”设计时,没有输入“命令”,而是点击的“工具条”。我好奇的问他:“可以不用命令绘图吗?”他告诉我:“完全可以不用命令绘图,用工具条就行了。”这句话立刻使我兴奋起来,激发了我的潜能和潜意识。于是,我又是一本《科技英语词典》、一杯浓茶,又是三天三夜不睡觉。一举就突破了“CAD”铜墙铁壁。到如今,我已经是“CAD”的高手了。用我总结出来的“土”方法,教会了一大批“CAD”高手。有一次,一位著名设计师看到我设计的“效果图”时,“大失所望”的说:“老孟!你设计的效果图,不怎么样。”我告诉他:“我是用CAD设计的,CAD的渲染效果不如其他软件好,因此渲染精度不怎么样。”他惊奇的问:“CAD可以设计效果图吗?”我说:“当然可以。我之所以要用CAD设计效果图,是因为CAD的三维空间构架,可以指导生产和施工。”他更加惊奇了:“我用CAD已经很多年了,还不知道它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我说:“CAD的三维空间构架,可以直接转化为'立面图’'平面图’'节点图’,完全可以省去'二次深化设计’庞大的工作量,还可以大大的减少失误。”他的眼睛里简直要放出光了:“老孟!能请您给我们设计院讲'CAD’吗?”我说:“当然可以。只是我的'CAD’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与学院派的套路完全不同,只怕会贻笑大方的?”

上面列举的两个例子,不是要吹捧我自己,只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我总结出来的经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全面,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于是想要“镀镀金”,结果拿到这本书也看不进去,拿到那本书也看不进去,效率非常低。结果时间也消耗了,知识还没有增加多少。日积月累就会厌倦学习了,乃至于会觉得自己很“笨”,再也不想学习了!其实,没有必要去专门学习那些眼下用不到的知识。在社会上,在工作中,乃至于在生活中,在面对巨大困难或者是面对重大挫折的时候,需要哪一门知识就补哪一门知识,此时,“战胜困难”就是积极暗示,已经激发了你的潜能和潜意识,你会体现出异乎寻常的智慧和精力,迸发出异乎寻常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就连你自己也不会相信,你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掌握如此多的知识,克服如此巨大的困难,创造连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奇迹。

7、自然和谐

本节老子阐述的内容,好像是对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世界现实的预言。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自然平衡法则,建立自然平衡法则就是要“顺其自然”而为之。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自然平衡法则。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无限扩张,就保护了大草原。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减少,这就是大草原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

日本的和尚在山上庙里养了一群蜜蜂,来自英国的几个养蜂人也在山上养了几群蜜蜂。日本的本地蜜蜂和来自英国的蜜蜂同样受到当地大黄蜂的威胁。一只大黄蜂可以杀死一整个蜜蜂群,然后霸占蜂巢。英国的蜜蜂在当地30只黄蜂的屠杀下,死伤50多万只。愤怒的养蜂人于是决定大肆搜捕大黄蜂,用烟熏火焼来报复。和尚也担心自己的蜜蜂,但却不能杀生,看到受伤的大黄蜂反而施以援手。大黄蜂终于入侵了和尚的蜂群,然而当第一只蜜蜂侦查到蜂巢的时候,却被蜜蜂诱进蜂巢杀死,并清理了现场。大黄蜂没有能战胜早已可以对决大黄蜂的日本蜜蜂。和尚最后明白了,自然界此消彼长,在竞争中进化,并保持生态平衡,适者生存这一道理。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食物链,每个生物都是捕食者也是别人的食物,在食物链中此消彼长,人为的干预往往只会破坏这种平衡。草原上的狼被杀死的时候,兔子便夺去了牛羊的草,就是这个道理。

平衡是大自然通过亿万年进化演变而形成的,由于人类的无知,无意间打破这个平衡,同样要受到惨重的惩罚。

澳大利亚的欧洲移民们,饲养兔子以满足他们的狩猎刺激。没有想到兔子在澳大利亚没有天敌,像昆虫一样“成几何级数”繁衍,结果大片草原消失了。于是人们又引进狐狸以消灭兔子。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愚蠢的举动,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更大的惩罚。兔子没有被消灭,狐狸却把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土著动物一网打尽了,给人类留下了千古遗憾。

澳大利亚人也常常为野猪和野牛的侵害而恼火。早期的澳大利亚欧洲移民们,由于无法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的人迁移走了,但是留下了他们饲养的家猪和耕牛。千百年来这些家猪和耕牛已经按照人类的需要得到了进化,就是它们的体型大于自然条件下的野猪和野牛。没有人管理的家猪和耕牛又回归了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它们为生存而进化。结果家猪又长出了锋利的獠牙,耕牛恢复了凶猛的野性,加上它们本身就具有庞大的身躯,新进化出来的野猪和野牛远远凶猛于自然条件下的野猪和野牛。它们还非常“聪明”,他们绝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连续糟蹋庄稼,往往受害的地方都相距数百公里,令人防不胜防,给今天的澳大利亚人带来了很大麻烦。

我在电视里看到,为了消灭这些野猪和野牛,澳大利亚面向全球招募志愿者(其中也有来自中国的志愿者),培养他们练习弓箭的射击技巧,因为这些曾经被人类驯化的野兽非常“聪明”,如果用枪射杀,动静太大,有可能被这些凶猛的野兽伤害。它们还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很难再找到他们的行踪。要练习长时间埋伏,否则根本就见不到它们的踪影。

有一天,一个猎人,用弓箭射伤了一头野猪,令人无法相信惊心动魄的一幕场景发生了,其他的野猪都没有狼狈逃跑,它们体现出异常的冷静。一头最强壮的公野猪冲上去,一口咬死了那头受伤的野猪,然后指挥其他的野猪,有组织的“撤退”了。我们简直无法相信,野猪居然运用上了人类的智慧,他们不会给我们留下“活口”,不会给我们留下任何再找到它们行踪的线索。澳大利亚人感到非常头痛了,因为他们射杀这些野兽的速度,远远低于这些野兽的繁衍速度。

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凡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行为,天地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凡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不管人类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违背自然规律,惩罚都是严厉的。今天我们都在为大气温室效应、厄尔尼诺、草原沙漠化、沙尘暴、海啸、飓风等等自然灾害而担心。这些反常的自然灾害,都是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的惩罚。

大禹治水

禹为鲧(gǔn)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子被毁,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

  鲧采用“堵”的方法来治水,结果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万般无奈,他就偷了天上的土(“息灢nǎng”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舜死以后,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点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在那个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生活状况,后人往往凭想像、传说、神话去加以推测。到了现代,由于先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发达,对于洪荒时代的情况,才推断出一个近似的概况。

在距今约4300年前的尧舜时代,正值最近一次冰河时代结束的时代。最近一次冰河时代结束于1万多年前,在那次冰河时代,冰川从两极一直向赤道地区延伸,在纽约这样纬度的地区,冰层竟也厚达1公里,那是个很寒冷的时代,我们人类的祖先就亲眼见证过这个时代。最近一次冰河时代结束以后,气候转暖,积雪消融,洪水泛滥,大地山河,沦为泽国。

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尚书·尧典》写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

大禹的父亲--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的。面对滔天洪水,人类显得何等的被动和无助,除了被动的“堵”,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我们今天面对滔天的洪水,不是也在堵吗?结果是,越堵水位越高,灾难越大。鲧用了九年的时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大禹治水吸取了父亲的经验和教训,采用的是顺其自然的方法,面对洪水不是堵,而是疏导。分流疏导,让水势变缓,减少灾难,继而为我所用。可以说他是在他的父亲鲧用生命做代价换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成功的。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实给我们阐述的就是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

鲁班与锯子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鲁班从鲁国来到楚国。他给楚国制靠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来到达郢都,去见鲁班。鲁班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杀掉他。”鲁班不高兴了。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鲁班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鲁班被说服了。

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鲁班说:“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墨子说:“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鲁班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弃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抛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患了偷窃病了。”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兕、麋鹿之类,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个连野鸡、兔子、鲤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楚王说:“对呀!虽然是这样,但是鲁班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一下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鲁班。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鲁班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鲁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鲁班技穷了,但他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 墨子说:“鲁班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反对制造战争器械而主张发明实用的劳动工具,鲁班被墨子说服了,于是又回到了鲁国。

有一次,鲁国的国君要鲁班负责修建一座大宫殿,并且必须限期完成,否则,就要给予严厉的处罚。接受任务后,鲁班抓紧时间准备一切用料,其中需要大量的木材。他就召集起他的徒弟上山去采伐。

当时,采伐木头用的是斧头。徒弟们砍了许多天,直累得腰酸背疼,还是没砍下多少棵树。鲁班的心里非常着急。如果木料供应不上,就不能按期完工,这样,不仅自己要受到处罚,还要连累徒弟们。“能不能想个什么办法加快伐木的进度呢?”鲁班为此绞尽了脑汁。

这天上午,他又心事重重地到山上去察看。为了抄近路上山,他决定沿着陡坡的羊肠小道上去。山路陡峭,草木茂盛。他用手攀着树枝、杂草,使劲地往上爬。爬着爬着,他脚下一滑,差点儿摔下去。由于太使劲,手被握着的茅草划破了,鲜血从手心流了出来。

鲁班伸手一看,只见手上有几道细细的口子,感到很惊奇:“几根柔软的小草竟也这么厉害,我倒要看个究竟!”于是,他又抓住小草,用力一抽,只见手掌又被划了几道口子。鲁班顾不得疼痛,也顾不得擦去手上的血,拿起小草左看右看,琢磨着草上有什么名堂。终于,他发现了茅草的秘密。原来茅草叶子的边缘上,有许许多排列得很整齐的小齿儿。正是这些锋利的细齿割破了鲁班满是茧皮的手!“哈哈!有了!”鲁班心里一亮,心想:“如果仿造茅草的样子,在铁片上打出细齿来,不就能把树弄断了吗?”

鲁班找来了铁匠,让铁匠打了一批带有细齿的铁片。用这种“铁草”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气。

点评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面对大自然,人类是站在被动位置上的,被动的去适应大自然。这个“适应”二字,就是认识过程。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人类就掌握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在自然知识的指导下,人类知道怎样去适应自然了,人类就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去适应大自然了,这就是中国人“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鲁班学习了前人的营造和制造技术,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代建筑大师,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赢得组织建造宫殿的机会。因此才会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也正是由于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才会推动他去发明创造效率更高的劳动工具。茅草划破了多少人的手,可划破鲁班的手以后,就能够诞生“锯子”。正如老子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鲁班的创造发明,是在前人总结出来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诞生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一句老话:“聪明人不会在同一块石头上第二次栽倒。”这句话对还是不对?

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鬼谷子说:“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其基本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判断事物,在当今找不到根据,就到古代前人的经验中去找。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了,借鉴前人总结出来的现成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这样做事成功的概率会大大的提高,失败的可能性会压缩到最小。古代先贤的经验是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次失败,失败后又爬起来再去实践,再失败再爬起来总结出来经过千锤百炼的经验。有了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瑰宝,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再去碰钉子以后再来总结经验,只要我们按照前人的经验去做就行了。

因此,借鉴古代先贤的经验和思维方式,我们就应该把中国人的那句老话:“聪明人不会在同一块石头上第二次栽倒。”改为:“聪明人看到别人栽倒的石头,自己总结经验而不栽倒。”这个才是聪明人之所为。

(0)

相关推荐

  •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赏析 / 严勇 .音频 / 张佳 译文 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去,远去后又返回本原. 赏析 这是老子讲"道"的必然性.普遍性.独立性的一句话. 何为道?其实道是无法 ...

  • 谈谈《老子》和《改造我们的学习》

    作者:龍雲之子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1941年毛泽东创作的文章.在建党初期的二十年,发生过几次"左"和"右"的错误,当时海归领导者,不了解中国革命具 ...

  • 《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道德经>这本书,从名字上看讲的是道与德两个事物,但它更主要的目标还是讲德,讲道是为德服务,道是德的逻辑基础.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 从人类理解追求普遍性的目标来看,自然的道理要普遍于 ...

  • 《道德经》解读:老子将道看作物质,它的存在还需要证明吗?

    作为万物之母的道是老子特有的概念.老子以前的哲学家,都将道视作理,只有老子将道看作物.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之母必然也将是客观存在.老子宣称道衣养万物,如同母亲养育子女一般.如果道是理,便不可 ...

  • 国学精粹道德经(二)

    第二章: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 ...

  • 国学精粹道德经(三)

    第三章:为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字面理解 不尚贤 ...

  • 国学精粹《四书》精华80句,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值得学习、背诵

    "四书"是儒家的经典,包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著作.朱熹曾说:"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 ...

  • 国学精粹“四书五经”开篇首句,句句精华,句句人生大智慧

    "四书五经"的开篇,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提出的都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命题,提供的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华所在."四书"为<论语><孟 ...

  • 国学|《道德经》动画完整版,简洁生动,值得让孩子一看再看!

    <道德经>者,中国古典文化之不可不读之宝典! "盖诗词书画联园林建筑等诸事莫之能逾.心有疠气者,疯狂之极者读之待时能化." 读懂<道德经>,天下任我行! 动 ...

  • 国学精粹:三圣录精华集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 ...

  • 国学精粹56句,句句经典!

    ◆ ◆ ◆ 璀璨 陈佩廷 - 古筝曲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众人 ...

  • 学国学|《道德经》全文81章及译文(必须收藏)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

  • 国学精粹」中华国学经典名句及释义300句,字字珠玑

    国学文化精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o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