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丁的内心——《华丁文集》读后
《华丁文集》三卷本,计210篇文章93万字,分“文论卷”、“艺论卷”、“传记杂文卷”。文集汇集了胡华教授几十年理论研究、艺术评论和杂文写作的主要成果,是其追求卓越文字的体现,也是其一生勤奋笔耕的丰硕成果。
笔者2012年再版新闻与摄影作品集《记者生涯》,2015年出版科普专著《高山流水》,华丁教授均予以点评和鼓励,使笔者感受到他的奇妙构思和浓博文采。如今,读阅《华丁文集》,仿佛走进他的内心,感受到他波澜壮阔的情感世界和豁达超脱的精神高度。读阅华丁教授以往的作品,如见散乱的珍珠呈线状;而今浙大出版社结集他文章的结晶予以出版,就使得线状成块状,一如“画展”,令读者饱览其精华的真善美。
一是真。陈继儒说:“读书,读未见书,如得良友,现已读书,如逢故人。”华丁的文论卷48篇,均来源于生活,真情流露,真实感人。他政治敏锐性强,善于观察社会,关注民声,充满正能量。读他的文论如得良友,阅他的犀利之章,如逢故人。这些文章,绝大部分是他在职期间的科研成果,主要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的理论研究文章。方集理编审说:“大作中所阐述的种种观点和理论,不但过去、现在有用,今后也很有用,其社会效益,其对读者的启迪作用,是长远的。”还有那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新闻的论文,无不荡漾着时代感、历史感和启迪感。
二是善。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华丁的传记杂文卷96篇,正如他自己所言“多般是老百姓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文章。撰写时事杂文,是他的强项。作为干部出身的大学教员、理论工作者,似乎更接“地气”。这些杂文,也正是他以明亮的眼晴,握手中之笔切合时需,切中时弊;更以心中光明正大,反映民情,申张正义,尽心呼与鼓。许多文章都写得贴切朴实,以深入浅出的分析,留给读者深刻的启示。尤其是短文,以哲理取胜,以说理服人,脍炙人口,动人心弦。
三是美。何永炎说:“读书给我们传递了多少生命困苦与磨难、荣辱与兴衰的神秘信息,让我们内心所存的灵犀,在洞烛探幽一点光明之中得到息息相通。”华丁的艺论卷66篇,正是他向往美好生活,歌颂人间大爱的杰作。如《论绘画贵有特色》、《书画家要有精品意识》等画学理论探讨文章,更多的是艺术评论,涉及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剪纸、诗词、戏剧、新闻写作各领域,论及王伯敏、黄逸宾、宋宝罗等三十多位艺术家。华丁教授,人生充满艰辛,历尽坎坷,晚年丧妻。但艰难处境,使得他有超出常人的渴望,会对一点点的温情,一点点的美好,都比常人更加珍惜。由于他擅长绘画丹青,又使得他的艺论往往会锦上添花,其生命的信念在文学的旗帜上激情澎湃。
数十年来,华丁先生一直从事政史研究和艺术评论,兼搞书画创作。黄学规教授点评他的研究和评论:“一是数量多,二是质量高,三是影响广。究其原因:一是争分夺秒,二是触类旁通,三是双轨思维,四是聚沙成塔,五是勤奋执着。”华丁教授兼擅文笔和画笔,被舆论界誉为“用两支笔描绘世界的人”。他的自传体文论“我的笔缘”和“我的画缘”,展露了此番情怀。“我的写作体会”一文,更是他“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真实写照。“文章担道义,晚霞映苍穹。”今年86岁高龄的华丁教授,仍以超人的勤勉和创作的激情,年复一年,奋笔疾书。他说:“人活一世,不应该只为生活而奔波,应为信仰作奉献。生活的目标,是有目标地生活。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造福社会。”他认为,自已的成长史,就是党的培养史。《华丁文集》近百万字的痕迹,莫不是他的心声和呐喊。这也正是他去年7月被中共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