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之“下南洋”
“下南洋”与闯关东和走西口相比,下南洋成为热潮的时间较晚,但历史上开始出现却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在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
“下南洋”不简单等于迁徙,事实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官事,二是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这种活动出现最早而且贯穿始终,规模大,三是去打工式的谋生,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对当地人有些担心、而来华南招工,,四是迁徙到东南亚。其中,突出的是经商和迁徙,迁徙最显眼、规模大。
下南洋前后主要分为2个时期:一、小规模时期,即:明朝时期,主要是民间小规模活动,这一时期华人走南洋对当地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海上丝绸之路为落后的南洋带去了商品和一些先进技术,乃至加快了当地社会发展级别;二、洪流期,即:清中期至民国时期,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依靠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拼搏精神,在东南亚的莽莽丛林开辟出土地,靠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勤勉与精明,最终成为东南亚富人的代名词。在获得了稳定富裕的生活以后,他们还在家乡有需要的时候反哺家乡,成就自己的同时带动家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