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嫌弃的眼神
主任,昨天给二年级娃报了学校课后服务,之前单纯地认为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结果昨天一开会,发现自己真的太单纯。
通知上写的是三段式,有运动有辅导,可现场老师话里话外都明确表示,这个课后服务只给看着孩子,别的什么都不管,而且不是本班老师,有可能是后勤或者其他人员轮流(家长要加入志愿服务队),还一再强调,老师们都很忙,没时间管这些,有很多家长听完就走了。
本以为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复习一下还能集体活动,应该比一回家就窝在家里强,可是从老师嫌弃的眼神里,我觉得自己真是在给老师们添麻烦。
“双减政策”到底是为了什么?从现在看来,应该理解为"自力更生"吧。
_______________
任何事情从一个大的指导思路和目标到具体执行出来的样子,过程中难免各种意外,是漫长的曲折。
不过人的行为逻辑是基于人性的,大致可以预测出来。
课后服务,谁服务,给多少钱,这些都是问题。
家长们暗地里都期待在这些时间里老师能额外教点什么,但这与“双减”不符。那就是纯托管服务了。托管服务,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低,看守,维护下秩序即可。学校自然也没有动力和预算花更多钱请老师来负责这段时间。
最好是家长们都加入志愿服务,轮流帮忙看孩子。一来给学校减轻负担,二来更加熟悉自家孩子的同学们。感觉很妙。
退一步,家长们比较希望看到课后服务是自习,学生们都乖乖地待在教室里学习,如果遇到不懂的,还能现场请教老师。
在极低的预算情况下,老师动力不足,只会抱怨,甚至想办法换个工作。
所以你察觉到了老师“嫌弃的眼神”并不奇怪。
因为除了极个别用爱发电充满理想的老师,多数老师哪怕被要求负责课后的这段时间,态度也会偏消极。因为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主要是没有恰当的激励机制。
唯分数论不可取。让孩子们有更全面发展是一个很好的目标。
问题就在于,手段能否达到目标,以及,强悍的唯分数论的源头是什么?
未来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尽可能减少测试,且不公布成绩,不排名。那么让家长们喜上眉梢的做法是什么呢?我猜啊,大概率考卷的难度会降低,再降低。这样,每个孩子在为数不多的考试中都能取得靓丽的成绩单。可谓是皆大欢喜。
现在的这批孩子在未来大概率不会被考试迟到或者考试碰到难题之类的噩梦吓醒。
教育需要一些变化,需要创新。然而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借鉴、尝试、竞争。每个人都能对“什么样的教育才更好”说两句,至于哪种教育方式更好,考虑到人固有的天生差异,也许应该尝试更多元的选择和对照?
“双减政策”的目的,那肯定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不仅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还能摆脱“教育军备竞赛”带来的育儿“焦虑”。
“快乐教育”正在热情地向各位家长招手。快乐一天是一天吧,虽然总会有一决胜负的筛选时刻,无论是高考还是就业。到底是提前准备还是先玩玩再说,家长的内心大概早有自己的小算盘了。
上篇:有人要加班,有人要生活
推荐:北大教授放弃鸡娃了
本来我觉得因为各种遗憾这本破书可能也没啥可推荐的。可是最近我越来越觉得应该推荐,看起来再简单的粗浅的常识在今天都变得无比稀缺。所以,我推荐买本《暗中观察》送朋友啥的吧。目前库存几千本吧,卖完拉倒,不会再印了。清仓大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