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为什么会被称为“欧洲之父”,他又是如何征服西欧的?
当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在公元476年被废黜之后,西罗马帝国覆亡了。从此以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罗马的征服者—日耳曼人在欧洲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为最强大。这个王国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长,有三百六十多年之久。
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国王是克洛维,他所开创的王朝是墨洛温王朝(481—751年)。克洛维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不停地进行扩张;他的继承人继续到处征战,终于在公元6世纪中期使王国成为西欧日耳曼人的最强大的国家。
在征服了高卢之后,法兰克人已经按地域关系组成了马克—农村公社,土地归马克所有,只有住房和宅院旁的土地才是私人财产。耕地和牧分给私人,可以世袭使用,但不许买卖或转让。收割后的耕地和牧地,必须撤除所有的围篱,与休耕地一样,都作为公共使用的牧场。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第59条规定,只有男性才有继承权。但到6世纪后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颁发了一道敕令,赋予了女子同样的权利。
马克的土地制度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过渡。到6世纪末、7世纪初,这个过渡逐渐完成,土地变为私有,并可以转让,在马克的成员中间出现了贫富分化。
法兰克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开始于6世纪后半期。在封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的主要成员—自由农民趋于没落,沦为农奴;另一方面,贵族开始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和封建领主。751年,宫相(最初只是国王宫廷的管理人,后来不但变成最大的地主,而且控制了国家的一切权力)丕平(绰号矮子)在教会的支持下篡夺了法兰克王位,建立了新的王朝一一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和罗马教皇保持着亲密的同盟,并不断征战,特别是对萨克逊人和巴伐利亚人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法兰克王国在菜茵河外的势力。
768年,丕平的儿子查理(742—814年)继承了王位。他在位四十六年,大大扩张了王国的版图,以武力迫使众多的部落、部族臣服于他的统治,使加洛林王朝达到极盛。
查理发布了一系列敕 令,征召他统治下的臣民入伍从军。在《米索罗敕令》中,他命令:“每个伯爵在必须从军时得留下二人守卫领地,二人帮助他的妻子,所有其余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同他一起出征”;每个自由人,“应自行装备,随着他的领主从军”。查理规定:所有从军者都应自行装备整齐,“较贫穷的人,应六个人装备第七个人”;规定作为伯爵本人,“应该亲自检查参军者的装备,每人应有一长矛、一盾、一把弓、两支弦、十二支箭”。
为保证上述敕令的执行,获得足够的兵源,查理严格规定,“任何自由人如蔑视我的命令,当召集出去作战的时候,呆在家中,拒不应召”,则课以六十索里达(法兰克王国的货币)的罚款;对任何临阵脱逃者,“应处死刑,财产没入国库”。就这样,查理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774年,查理的军队越过高高的阿尔卑斯山,开始对意大利进行第一次远征。此后,又经过几次远征,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人被征服,这一地区被并入了查理的统治之下。
778年,查理的军队又越过欧洲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山,开始了对信奉伊斯兰教的西班牙的第一次远征。但这次远征没有取胜,查理被迫退回。在归途中,他的后卫部队在比利牛斯山中遭到了巴斯人的袭击,全部被杀死。率领这支部队的,是查理的一名将官罗兰,他也战死了。
后来,这次出征事件,成了中世纪法兰西的一部骑士文学作品、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的主题。罗兰是这部史诗的主人公。史诗叙述道:查理在西班牙同阿拉伯民族首领马尔西勒作战,马尔西勒遣使求降。查理指派加纳隆为使臣,去和马尔西勒谈判投降条件,加纳隆却向马尔西勒献策,在查理班师回国时,袭击他的后卫部队。罗兰是后巴部队的主将,他率精锐部队二万人艰苦战斗,直至全部战死。
最后,查理为死难的将士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并将叛徒加纳隆处死。史诗卷重描写了罗兰阵亡时的英勇不屈及对国王查理的无限忠诚。当然,这部史诗在一些重要情节上是虚构的。
801年,查理再次出征西班牙,占领巴塞罗那城,夺取了一部分土地,建立了“西班牙边防区”。
在查理对外扩张的战争史上,最重要的一页,是对萨克逊人的征服。这场战争从772年开始,打到804年,长达三十二年之久。
萨克逊人定居在中部欧洲,占有从莱茵河到易北河的广大土地,在8世纪后期尚处于原始公社制的最后阶段。查理征服萨克逊人的目的,是要把他们变成农奴,占领其土地。从772年起,查理率军对萨克逊人发动了十八次进攻。777年萨克逊的大部分贵族归附了查理;但是广大萨克逊人民反抗查理的征服,732年形成了广泛的起义。
起义者在森达尔山击溃法兰克军队,杀死法兰克的将官、伯爵和传教士。起义迅速席卷整个萨克逊。在理决定采取紧急手段,在威悉河击溃了萨克逊人之后,他将四千五百名俘虏全部处死示众。查理对萨克逊人实行严厉的统治,他颁布的《萨克逊較令》规定:'除非由我的按察使奉我命召集,萨克逊人不得举行集会”,还宣布:“凡对国王表现不忠诚的行为者,处以死刑”
785年,起义的组织者、萨克逊贵族威都金向查理投降,
起义遂告失败。威都金及其他萨克逊贵族则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和土地。此后,萨克逊东北部边区成为斗争的中心,至1804年,才被查理征服。广阔的萨克逊人的土地被并入法兰克,并分给了在理的亲信—伯爵和主教们。
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法兰克王国的幅员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查理把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都纳入自己的版图,差不多把西罗马帝国的高卢地区,以及日耳曼人内陆都统一在他的麾下。可是,查理欲壑难填,他渴望得到帝王的尊贵称号。为此,他等待着时机。
795年,罗马教皇阿连德一世逝世,由利奥三世继位。新教皇与罗马教廷有势力的大贵族发生矛盾,受到各种毁谤和攻击。贵族首领以教皇对待法兰克人软弱为借口,于799年4月25日将他逮捕。但是,法兰克王国的使臣把教皇利奥三世从图留中救了出来。
查理一向与教会关系密切,并以传播基督教为借口进行扩张战争。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去取得早已向往的皇帝的冠冕。800年12月,查理不顾天气严寒,亲自率军远征到罗马,用他的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恢复了利奥三世的教皇权位。
为报答查理,这年的圣延节,在圣彼得大教堂里,利奥三世为他举行了皇帝的加冕礼,把一顶金光闪闪的皇冠戴在他头上,并且宣称:“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微祝这位伟大的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在这虚妄的费美声中,法兰克王国成了查理帝国,查理则成了“大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此,在欧洲,教权与王权结成了联盟。教皇利奥三世在拉特兰教堂挂上一幅彩色镶嵌画,描绘彼得(耶稣的门徒之一)正在把披风送给教皇,把旗帜送给国王,祷文上写着:“圣彼得把生命赐给教皇利奥,把胜利赠与国王查理!”这就是“格拉西亚信条”,崇奉教权与王权共同统治世界。
欧洲当时实际上存在着三个最高政权:罗马的教皇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和查理帝国。802年,查理大帝命令他的领地内的所有臣属,都要把他作为皇帝,重新举行效忠宣誓,希望以此维系帝国的统一。同时,他要求东罗马帝国承认他的皇帝权威。当这一要求被东罗马皇帝拒绝后,他就立即发兵进攻东罗马在意大利的属地威尼斯。双方进行了近十年的战争,到812年达成协议:查理大帝放弃对威尼斯等领土的要求,东罗马大使则以皇帝之礼朝见查理大帝。这样,查理帝国的存在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
查理大帝为巩固帝国的统一采取了各种措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但是,庞大的查理帝国并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大帝国。农奴们不堪忍受沉重的压迫和剥削,进行反抗斗争。查理大帝曾亲自镇压过农民起义。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帝国内部的离心势力也日益增长,帝国趋于分裂。814年1月,七十二岁的查理大帝在阿亨的宫中逝世,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继位。817年路易的三个儿子(罗退耳、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瓜分了帝国。不久,他们之间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混战。833年,三个儿子又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父亲路易。在战场上,路易被士兵们抛弃,他和皇后一道成了自己儿子的俘虏。
840年,路易去世。第二年,三个儿子又开始了断杀,直到843年8月,才在凡尔登缔结和约,正式把帝国一分为三:东部地区归日耳曼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西部地区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中部的狭长地带归罗退耳,承袭帝位。以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近代西欧的三个主要国家: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