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的幕后推手

原创2021-08-26 07:45·羽昙说文史

网络小说《庆余年》中这样一个设定,庆帝有四个儿子,按照年龄排序分别是:大皇子,二皇子,太子,三皇子。主角范闲就嘲讽过这一设定,“太子没资格有亲人”。

虽然看着这种皇室家族设定极为冷血,但冷血的背后却恰恰是皇帝对于子嗣的一种偏爱,毕竟同室操戈骨肉相残这出戏码,有一个玄武门之变就足够了。

有很多人在黑李世民的时候就说,李世民拿到皇位和杨广本质上没有区别,但事实上,玄武门之变的本质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时候留给李世民的只有两条路,杀了兄弟当皇帝和死。

造成这一切的“元凶”,恰恰是李世民的亲生父亲,高祖皇帝李渊。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聊聊这玄武门之变的“起承转合”。

起——风起于“微末”

我们从李渊家族讲起,在《旧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

李渊

这句话其实某种意义上预言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诸位可能觉得笔者说得有点玄,但这只是从结果出发,笔者找到的第一个原因。

李渊的家族是西魏时期“八柱国”之一,到了北周晋升为“唐国公”。根据世袭制度,唐国公属于世袭罔替的,不会降级(就是爹国公,儿子郡公,孙子县公这种)。但是,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而剩下的孩子们,就要各安天命了。运气好的孩子,碰到皇帝开心,封个郡公,县公,实在不行侯伯子男也能捞到一个,总之就是贵族,但倒霉蛋的话可能直接当官但是被踢出贵族行列。

但“七岁袭唐国公”这句话背后却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

李渊并不是故唐国公李昞的嫡长子。李昞的正妻独孤氏(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的妹妹)一共有四个儿子,李渊是老四。虽然李昞生年不详,但他绝对不算早夭。

根据史书记载,李渊的三个哥哥,梁王李澄、蜀王李湛、汉王李洪(都是唐朝建立之后追封的)都早夭了。换言之,李渊就是爹和哥哥都死得早,他七岁就直接当了国公,根本没有亲身体验过家族斗争的压力。

换言之,李渊满脑子想的都是,家族里父慈子孝才是常态,根本没有感受过“兄弟阋于墙”的残酷性。

承——有人给李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

这时候,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那李渊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杨广弑父杀兄,欺母淫嫂的事情,他没见过?

这可就要好好聊聊杨广那点破事了。

杨广杀兄,板上钉钉,确凿的证据;淫嫂这种事,对于保留着游牧民族风俗的家族来说,司空见惯;但欺母和弑父,就有待商榷了。

杨广

我们都知道,杨广是著名的影帝,骗得杨坚和独孤伽罗团团转,塑造的人设也是十分牢固,怎么就“久病床前无孝子”,临到皇帝快死了,搞了一处“欺母”大戏呢?

所以,在史学界,杨广弑父这件事始终是未解之谜,没有人给这件事下了定论。

杨坚有多喜欢杨广呢?我们都知道杨坚和独孤伽罗两个人一生节俭,废太子杨勇正是因为喜好奢靡被杨广“装穷”比下去的。但是杨坚在独孤伽罗薨之后,做了一件很反人设的事情,修大庙。

大兴善寺(禅定寺)

公元602年,文献皇后薨,文帝修禅定寺祭奠文献皇后,为其祈福,其工程之浩大,可以说满朝文武一半联名上书反对,其中包括开国元勋高熲。但奈何师出无名,隋文帝杨坚用的是内库,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当皇帝省吃俭用的钱,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太子杨广的钱。

换言之,老杨死了媳妇,老杨和小杨想挥霍一把,给老婆(老妈)盖一座庙祈福,你满朝文武凭什么反对?自汉开始,天下王朝以孝治国,这庙用自己的钱,不求一蹴而就更不谈劳民伤财,满朝文武的反对落得一场空。

但这背后的政治因素却让人不寒而栗。以高熲为首的反对派,实则是废太子杨勇的拥趸。这次反对,杨坚要做的是告诉杨广,这些人是你的反对者,而对于杨勇一党,他们也不得不跳出来,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

就这样,杨坚为杨广继位扫清了随后的阻碍,至于后面把剩下几个儿子废掉,已经是算是收尾工作了。

因此,依笔者看来,杨坚的这种行为,无异于给李渊自信,就是只要老子够强,儿子就得乖乖听话。

转——儿子太优秀也不是件好事

李世民,世民二字的含义叫做“济世安民”,济世安民不一定是皇帝,同样可以是治世之能臣。

在笔者眼中,李渊的三子一女都过于优秀了。李建成,后勤工作堪比萧何,关键是他还能打仗;李世民,历代君主中唯一一个毫无败绩(西秦霸王那一场,刘文静主动背锅。算上那一场,征战一生只输过一场也是很离谱),关键是他还能治国;平阳昭公主李秀宁,娘子关就在那里,千古史书中唯一一个军礼殡葬的女性。

李建成

重点来了,李元吉,在笔者看来是李渊培养的最成功的子嗣,不外乎一个字,“忠”。能力不够强但不是不强,武功在中国历代皇子里算得上头筹,毕竟能和尉迟恭过招。但是这个“忠”字,对李建成绝对的忠诚。说句夸张的话,李元吉是历朝历代太子梦寐以求的兄弟,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他。

就这样,某种意义上,李建成和李元吉抱团,李世民和李秀宁抱团(这里不是笔者开玩笑,柴绍和李世民的关系就能看出来)。

古语有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白龙鱼服这种事只有在《康熙微服私访记》这种不长脑子的戏说文才会出现。众所周知,御驾亲征,太子监国,对于一个封建政治集团来说,皇帝可以马革裹尸,但是太子绝对不能出现在战场上。

按理说,历朝历代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举个例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最能打,但是朱标不死的情况下,朱棣对自己的大哥是一万个服气,朱标死了,朱允炆乱搞事,最后才搞出来了一个靖难。

可问题坏就坏在,李世民这个老二太过于优秀了,李渊可能也想不明白,自家这个老二怎么就这么能打。

造反这种创业活动,最怕的就是赏罚不明,李世民一直赢,李渊就得一直赏。最后直接变成了天策府上将军,开府建牙不说,还给了专属称号,“天策府”。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被封为天策上将后所置官署。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

三师是个什么概念呢,名誉官职,基本都是死人和吉祥物能当的,武官官府之首又是个什么概念,没到节制诸军,但也相差不远。问题来了,这要是个太平年间的官职,天策府的属下也就是普通官员,问题这是战争年代开国之初,天策府的官员还有一个身份叫开国元勋。

开国元勋理论上应该是李渊的直系下属,但事实是,相当一部分的开国元勋是李世民的直系下属,是一起扛过枪的过命兄弟。

等到李唐建国之后,东宫和天策府的状态,用八个字来形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合——事已至此便再无回头之路

有的朋友可能说,李建成和李世民可以选择不争啊。争与不争还由得李世民和李建成决定吗?

这和陈桥驿兵变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下大势已经把李氏兄弟架在那个尴尬的位置了,他们没有拒绝的权利。

上文我们刚说完,太子不会上战场。魏征,也算得上是大唐年间数一数二的聪明人,他都逼着李建成去打河北了。那时候大唐已经建国了,太子上前线,还是最凶险的河北,这种事情但凡是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做,但这却是李建成最正确的决定了。

我们来看唐朝的开国元勋,除了李渊的人就是李世民的人,天策府小集团的人员名单给大家大概看一下,包括但不限于:

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宝、李勣、刘弘基等,像虞世南,唐俭,宇文士及,许敬宗,阎立德,阎立本这种人在当时都是小弟,上不得台面。

友情提醒,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靖选择中立,可大家要清楚一件事,当年李靖的命是李世民从李渊手里救下来的。李靖说他不是秦王一党,李建成会相信吗?

这种形势下,说句诛心的话,大家觉得到底谁更急着要动手?

玄武门一役结束后,李渊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无能狂怒:太极殿老子要住,你自己找地方住;老子天天给你生弟弟,为的就是一件事,恶心你。

好在是李世民给了李渊一个台阶,大破突厥,抓了颉利可汗回来给李渊跳舞,甚至李世民在家宴亲自给李渊跳舞助兴。李渊想了想,也顺坡下驴,自己起来给李世民伴奏,甚至回敬一支舞。

只能说,好一出“父慈子孝”。

参考资料:《隋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大兴起居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