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专门和“纸”打交道,办公室里全是国宝|新360行之古籍修复师
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记者被这里的安静震惊了——偌大的办公区,竟然可以听得见翻书的声音。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纸制品(书画)修复专业的古籍修复师侯郁然,在这里工作了10年,她说,这个工作是修书,更是修心。
配纸、染纸、制浆糊、拆书皮、溜口、补书页……古籍修复的几十道工序,侯郁然如数家珍。针对不同程度破损的书,以及书页的材质,要选择不同的修补方案,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每天来到单位,侯郁然第一件事就是制浆糊。制浆糊的淀粉要自己提取,保证纯度。浆糊太稀或者太稠,都会影响到古籍修复的效果。这里有个“内部福利”,不要的面筋可以带回家,“蒸出来凉拌,味道好极了。” 下班后,侯郁然和其他年轻妈妈一样,也要操持家务,陪伴孩子。
拍摄的时候,记者不小心碰了她的椅子,生怕会破坏她正在修复的古籍——“天禄琳琅”丛书中的一册,这可是文物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修复师都会把水杯锁在柜子里。侯郁然宽慰我,现在的修复要讲究可逆性,即便有小的差错,也还是可以补救回来的,这也给后人继续修复留有空间。
但现下的工作,必须力臻完美,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境界,往往要调色多次,甚至自己用古法“抄纸”。每次看到残缺破损的古籍在自己手里重获新生,侯郁然说这种成就感让她对这份事业充满热爱。
大三的时候,侯郁然通过书画装裱课第一次接触到古籍修复,真真切切地看到老师用指尖触摸那些书画作品,让从小喜欢逛潘家园的她有了不小的触动,这成了她选择这份职业的缘起。
中央美院毕业后,她前往伦敦艺术大学的修复专业学习,当时留学中介根本没听说过这个专业,也不能理解年纪轻轻的小姑娘,为何要跨越重洋去学这么个冷门专业。靠公司申请肯定没戏,侯郁然找到伦敦艺术大学的驻京办,学院的老师亲自来北京面试,侯郁然使出看家本领,专门对在潘家园买到的几本破损的经折刻本、拓片进行了认真修复。拿着作品,和面试老师“相谈甚欢”,留学的事就“妥了”。
采访当天正好是双十一,记者和侯郁然交流起购物心得。果然,她的购物车装的东西很有特色——老墨旧纸、各种新奇的文创、趁手的镇纸……“很好奇,买回来试试效果。”不过在她的工具箱里,深得她心的大部分是自己手工做的,或者用了很长时间的。“比如棕刷,现在能做的师傅已经很少了,遇到一把好的,可能会用一辈子。”
“古籍修复这条路很窄,也很长。”这是侯郁然的师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杜伟生对学生们的教诲。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苏墨 史宏宇)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