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星云:中国科幻小说选》(意大利文)序言

很高兴为即将出版的意大利文版中国科幻小说选写个序言。

中国人很熟悉意大利,这首先要归因于文艺复兴发生在那里。中国人都知道,西方文化在当代的兴起,跟文艺复兴运动有着重要关系。在那个时代,许多文学、艺术、科学名家出自意大利。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ounaroti这些巨擘的作品多数中国人都看过。在文学方面,一些人知道但丁Dante Alighieri和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前者有《神曲》,后者有《十日谈》。但知道名字是一回事,看过作品是另一回事。我要承认,多数人没有看过这些作品。有关意大利科学家的名字,在我们中学时代学习物理学的时候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这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伽利略了。我们都知道,今天的科学,其实是起源于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的一系列将理论和实验统合起来的杰出研究。

伽利略→

斜面实验↓

意大利在中国人心目中,还跟另一个人的名字息息相关。这个人就是马可·波罗。在中国人眼中,马可·波罗是一个伟大的使者,他带来了西方文明,更带走了中国文明。中国民间有一个马可·波罗带走了中国馅饼制作方法的悬案故事。因为意大利比萨是露陷的,而中国馅饼是包住不露陷的,因此总有中国人说,是马可·波罗把中国馅饼做法带去意大利时候忘了怎么包住陷。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知道意大利有没有相反的故事,说是马可·波罗把馅饼带去了中国,但中国皇帝说,人都是要穿衣服的,陷露在外面怎么行?于是,中国馅饼就不是意大利馅饼的样子了。哈哈哈,我胡扯的。近年来看文章里说,马可·波罗也许并没有真正来过中国。他说的中国是他心目中的想象。

无论怎样,大家都会同意,是想象造就了文学。而在文学中跟科学相关的想象极致,就是科幻作品。

意大利作家的科幻文学在中国翻译得很少。我印象中,只有一些短篇小说被翻译过。我家里能找到的书中,1984年广东科技出版社《木乃伊七号》,其中有意大利作家埃·利宾齐的小说《星球俱乐部的游客》。故事是讲跟如何外星人打交道的,很幽默很讽刺。1999年,郭建中翻译JAMES GUNN编选的ROAD TO SCIENCE FICTION,有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的《时间机器》《大灾难》、托马索·兰多尔菲的《“坎塞女王”号》和卡尔维诺的《螺旋》《月球的距离》。说到卡尔维诺,请意大利朋友放心,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被翻译过中文了。这其中,有中长篇作品。看来,意大利中长篇科幻是曾经被翻译成中文的啦!而且,读者应该是非常喜欢。我告诉你个秘密,除了作品想象力丰富,还跟卡尔维诺喜欢在作品中提到中国有关。

译自意大利的科幻作品

我自己跟意大利科幻小说的结缘,是从1991年开始的。那年,我跟翻译家里群共同在湖北少儿出版社编辑了科幻小说选《灾难的星球》。这本书收集了苏联、美国、英国、匈牙利、法国和意大利作品。意大利作家安娜·利诺纳波丽撰写的《夜班部长》就被收集在里面,这也是个幽默作品。接下来,我在担任《科幻世界》杂志“纯文学作家科幻系列”特邀主持人。并在我的系列中发表了著名翻译家吕同六先生译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的《月球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首篇报告》。我特别喜欢这篇小说。我觉得意大利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都融入了这部作品。

科幻小说选《灾难的星球》

中国作家对写发生在意大利的故事,其实也很有热情。早在1980年,作家鄂华就写过一本《盗火者的足迹-世界著名科学家故事》。这其中,《阿尔切特里林中小屋》和《阿诺河之舟》讲述了伽利略,《走向命运的星辰》谈论了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这是我读过的最优美的科学家故事集。而鄂华本人,是北大化学系的毕业生。我发现以往的中国作家特别喜欢写布鲁诺。叶至善、叶三武、叶小沫在他们的小说集《梦魇》中,曾经写有《诀别-布鲁诺和他的朋友对他的悼念》。小说虚构了一个商人跟布鲁诺之间的友谊。还有被称为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他写了《火刑》发表在1957年的《科学大众》杂志上。这篇传记后来被选入了中学课本多年。虽然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真实的布鲁诺的说法,但是,把他和伽利略两个人当成为科学勇敢献身,为真理不低头的人,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国人心中。

鄂华《盗火者的足迹》

总之,意大利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明与文化历史、在科技和艺术方面享有世界声誉的国家。能够有人把中国的科幻小说被翻译成这个语言发表,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收录在这本选集中的小说,既有来自中国本土的作家,也有生活在海外的华裔。这其中,刘慈欣是中国当前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他的小说《三体》三部曲,是中国历史上内容最丰富、想象力投射最远的作品。小说的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之后获得了2015年美国科幻小说雨果奖。刘慈欣把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当成自己的榜样。建议读者在阅读他作品的同时,把他跟克拉克的作品进行比照。选集中的陈楸帆、夏笳、张冉,都是生活在中国大陆的80后作家。他们的作品能给人当代中国科幻的全面印象。这其中,每一个人的创作又因为各自的文学追求和背景不同有所不同。我知道此前一共出版过两个中国科幻的选集。这其中,DINGBO WU和PATIRCK D.MURPHY主编的《L'onda misteriosa》收集了1984年以前的作品,这些作家大都出生在40-50年代。而《Shi Kong 时空: China Future》则是1980-1990年前后的作品选,作家从40-70年代出生的人都有。而这一次,除了我是60年代出生,KEN是70年代出生,其他人都是1980年之后出生。而所有作品都发表于新世纪以后。盼望读者能从这些新纪元的作品中看到中国科幻的新动向。

意大利最重要的科幻杂志之一《Urania》出版的两本意大利文版中国科幻小说集

我要感谢所有参与策划、编辑、选择、翻译作品的朋友。没有你们的热情和积极行动,就没有这本选集。我的朋友MASSIMO一直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科幻文学有着极大的热情。感谢彩云CHIARA能替我翻译这个故事和序言。感谢所有提供作品的作者。我也希望在未来,有更多意大利科幻作品能在中国大陆获得出版。

吴岩于北京师范大学

2016/9/24

宇宙的未来 现在 过去

四十二史

(0)

相关推荐

  • 卡尔维诺《文学机器》,跨越二十多年的文集

    <文学机器>是卡尔维诺在一九八〇年出版的一部文集,共收录了他自一九五五年起撰写的四十二篇文章.当中谈论的范畴极广,以文学为主,同时涉及到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尤其是对傅立叶的评论).政治乃 ...

  • 星云奖

    星云奖 创办:1965年 别称:幻想小说界的奥斯卡 简介:星云奖的评选范围仅限于美国原创作品或在美国译介出版的外国作品,且是在评奖当年出版的. 星云奖与中国: 2015年2月,中国知名长篇科幻小说&l ...

  • 余华:活在喧嚣的国度

    余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10 年前,许知远将他对余华的记忆与理解整理成文,并将此文收入他的著作<祖国的 ...

  • 《流浪地球》背后的大作家——刘慈欣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 ...

  • 每日荐书20210128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日本沉没>:日本科幻小说作家小松左京发表于1973年的科幻小说.因为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日本列岛即将沉没,异象频现,人心惶惶,政府疲于应对,研究制定救援计划 ...

  • 高分书单 · 资源 | No.347

    #书籍下载##合集打包#往期分享 · No.001-445合集打包(3450+册)[点击这里] ▼ <科幻世界2020全年合集>作者:科幻世界出版:2021-03评分:8.6公众号:旧城书 ...

  • 荐书 · 套装丨0801-2

    温馨提示 一秒钟三步教你get新技能.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书香小站"进入公众号→选择右上角"..."进入→选第一个"设为星标".公众号名字右边 ...

  • 科幻学人专辑 | 吴岩:论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想象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想象是科幻小说的生命线.中国科幻小说在过去的百年之中,产生了愿望.可能.价值观等三种不同的想象模式和词汇暴接.感官诉诸.时间错配.情境极化.跨界隐喻等至少五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虽然 ...

  • 科幻学人专辑 | 吴岩: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科学观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摘要:中国早期科幻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较为复杂的科学观,一方面,早期科幻小说具有一定启蒙意义,但同时,早期科幻作品与文化精英在科学观方面的认知差距,导致精英们最终放弃了对科幻小说的 ...

  • 好书推荐|《三体》系列:中国科幻小说里程碑式存在

    <三体>是刘慈欣先生的长篇科幻小说,一经出世,便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其实在<流浪地球>开始拍摄为电影前,<三体>就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尝试拍摄,历时很久,但最后仍因各种原 ...

  • 科幻研究新星专访(22)| 王辉:中国科幻小说始终是我努力想要进行学术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 ...

  • 吴岩:《科幻作品》序言

    科幻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所产生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科幻观察和记录科学入侵后现实的改变,这种记录当然不会没有情感参与.在很多情况下,科幻一方面褒扬现实,另一方面也批判现实.很难说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 ...

  • 詹 玲 | “十七年”中国科幻小说的外来影响接受及概念建构(上)

    内容提要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科幻小说,在译介阐释与创作实际方面出现明显的不一致.本文认为,现代左翼科学小说的"工具化"传统及"向科学进军"的意识 ...

  • 詹玲:1980年代前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转型(上)

    四十二史 科幻 詹玲:1980年代前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转型(上) 作者:詹玲 内容摘要 1980年代前期,中国科幻小说经历了一场与自身传统.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学多方博弈的艰难转型.本文系统全面梳理了这段转 ...

  • 詹玲:1980年代前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转型 (下)

    二.重返"文学性"之一:跟从时代转型的失与得 肖建亨曾感叹,「中国的科幻小说的发展一开始就伏下了一个潜在的危机.这危机就是'工具意识'过于强烈--仅仅把科幻小说当成了一种普及科学知 ...

  • 吴岩:《科幻文学论纲》新版后记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科幻文学论纲>新版后记 新版<科幻文学论纲>▲ <科幻文学论纲>出版之后,我尽量收集来自各个方面的反映.作家韩松.刘慈欣.陈楸帆.贾立元.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