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民间故事:老汉终生未娶,不想老了老了,一儿一女前来认爹!
从前,有个人名叫王二,他有个怪毛病,就是谁给他说媳妇,他也不要。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呆着,突然外面来了五百兵马围了他家,王二出来一看,那领头的跪下就喊爹。
这个人名叫王二,哥哥王大死得早,嫂子不想另找主,就想给王二说个媳妇,王家也好后继有人。可是王二就是不同意,嫂子无奈只好请来他舅、他叔说合,给他压力。
王二表面上答应,夜里却偷偷跑到了滕县夏庄,就在那里干活,一干干了好几年。这一天,他到夏庄外的三官庙玩,忽见一个人倒在了庙门口,旁边还栓了一匹马。
这人只有十八九岁的样子,脸如金纸,嘴唇焦干,就心口还“扑通”有口气。王二赶紧弄来面汤水给他喝下,喝完不多会,小孩“哎呀”一声醒了过来。
小孩说自己名叫褚三宝,他爹是南京府太,因不守学规逃学出来游玩,什么也没带,没想到饿昏在这里。又问王二姓甚名谁,王二就说老家在临沂,名字叫王二。
两人就结拜了兄弟,王二给了他盘缠,劝他早日回家。褚三宝临走时说:“大哥,有时间到南京去,我家住南门里,棋盘大街。”王二说好,褚三宝就走了。
王二在夏庄混了十几年,三十七八岁了才回家看看。他嫂子看他回来了,喜得不得了,可没过多久又把他舅他叔叫来,想要给他说媳妇。王二见状又连夜走了,这回他推了个小车,买了几十斤姜,心想:我上南京找俺兄弟去。
他走了几天,四月的天气,已经怪热,他就找了个树荫歇息。突然听到有小孩的哭声,原来是个被人丢弃的小男孩。王二心软就把孩子放在车上,推着走了。
找个饭馆吃饭时,店主问:“客官,你怎么带个小孩?”王二说:“在路上讨来的。”店主说:“我有个表弟,家里很阔,就是没孩子,论天让我给他讨个小孩。你看给我行吗?”
王二一听,就让店主做了证人,把孩子给了店主表弟李家了。李家给了王二二十两银子,交好约,这孩子就算讨给姓李的了。王二接着赶路。
又走了好几天,王二来到一个庄上,当时正是半夜,他来到一户高楼下,正要歇会,忽然从楼上“扑通扑通”扔下来两个包袱,紧接着又从楼上下来一个大闺女,把两个包袱一提,二话没说就上了王二的车。
王二也没吱声,推着就走了。黑天也看不清,一直走了十几里路,那闺女说话了:“表哥,这回我可出了火坑了。”王二只“哼”了一声,那闺女回脸一看,就哭了。
王二问她怎么回事,她只好说了实话。原来她今年只十七岁,自从母亲死后,父亲给她找了个继母。可她总受继母的气,就跟表哥约好今日私奔,刚才看到王二的车,以为是表哥来了,就慌忙下楼了。
王二说:“你别害怕,我叫王二,老家临沂。我一辈子没娶媳妇,你要是不嫌弃,我认你当干闺女,帮你跳出火坑。”那闺女听完磕头就认了干爹,王二推着闺女上南京去了。
到了南京,打听到了褚三宝的住处,登门拜访。褚三宝这时已经继承他爹府太的官职,他一看是结拜的大哥来了,就传令大门挂彩,二门结灯,两旁奏乐迎接。
接进客厅,三宝问大哥这几年过得怎么样。王二说一切都好,只有一个心事,就是给闺女找个婆家。三宝说南京东门有个杨举人,尚未婚配,于是就托人去说亲。
杨举人一听是府太大人的侄女,哪有不答应的,就这样两家做了亲。王二闺女出嫁用的一切嫁妆全部由褚家陪送,选了吉日就成了亲。王二看闺女有了着落,就和三宝说要回家。
家里还有老嫂,王二放心不下,三宝给了大哥不少盘缠,王二就辞别回家了。一晃又是十五六年过去了,王二都六十多岁了。
这年冬天,王二正蹲在家里烤火,外边忽然来了五百兵马,围着王家大庄要找王二。邻居赶紧把王二喊出来说:“状元领着媳妇走娘家来了。”王二心想:哪来的状元?
出来一看,原来状元就是杨举人,杨举人中了状元以后,他媳妇说想回趟娘家,状元就带着媳妇来临沂找王二了。状元不认得王二,他媳妇认得,她见了王二就双手抱住他爹,说:“爹,我回来看你了。”
庄上的人都说:“你看看,这多好。不是说王二没媳妇吗?怎么有闺女唻?”又有人说:“望好吧,王二这回可有喜了。”第二天,闺女和女婿就回去了。
过了三天,又来了一个状元,也是五百兵马围着王家大庄。状元见人就找王二,有人把王二叫来了。王二一看不认识,状元就说:“我是你十五年前捡的儿,中了新科状元,来认父的。”
一听说他捡的儿又来了,王二更喜了。原来他刚到李家那会,李家没儿。后来李家媳妇又生了个儿,从那起李家就不疼他了,还给他气受。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最近中了状元,就来认父了。
这王二一辈子没娶媳妇,可是状元儿,状元女婿都有了。
这个故事出自《民间故事》之“王二拾儿得女”,讲述了一个一生未娶媳妇的王二机缘巧合之下捡了个儿子又捡了个女儿,他给儿子和女儿找到好的归宿,后来儿子和女婿都中状元来认爹的故事。
王二一生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才得了这样的好结果。这说明人这一生,只要一心向善,就算身后无人,也不会孤独终老,也会有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