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征文展示】董光巨作品 | 人生若只如初见——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
合肥四姊妹,出身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名门旺族,大家闺秀。她们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及张充和。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多少年来,她们的诗意人生,牵动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想。
沈从文与张兆和一见钟情的故事,更是传为美谈。
1932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天高云淡,微风轻拂,太阳照在苏州九如巷的半边街道上。石库门漆黑的大门外,来了一个文文弱弱、秀秀气气、身穿灰色长衫的青年人,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他告诉门房,自己姓沈,从青岛来,要找张兆和。张家门房吉老头说:“三小姐不在家,请您进来等她吧。”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到苏州张家做客。也许是太过紧张,他没敢进门,反而倒退到大门对面的墙角,站在那里发愣。
张兆和去图书馆看书了,出来迎接的是二姐张允和。沈从文不知所措,吞吞吐吐说出三个字:“我走啦!”张允和让他留下地址,才知道他住在旅馆。张兆和中午回来,允和责怪道:“明明知道沈从文今天来,你上图书馆,躲他,假装用功!”兆和不服气:“我不是天天去图书馆吗?”在允和的劝说下,兆和答应去见沈从文,但是得知他住在旅馆,又犯难了。“去旅馆,该怎么开口呢?”允和出主意:“你可以说,我家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吧。”
张兆和终于去了。
就这样,沈从文第一次进了张家的大门。那一年,这位大学青年教师在张家玩了一个暑假,给兆和的几个弟弟讲故事……
原来,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28年,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时年26岁。沈从文认识张兆和没多久,便一见钟情,爱上了学生张兆和,忍不住向她倾吐了自己的心声。当年18岁的张兆和是中国公学的大二学生,校花级的人物,人长得漂亮,功课好,热爱运动,外号“黑牡丹”。有一天,张兆和忽然接到一封薄薄的信,拆开来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写来的,信中只写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1927年,胡适执掌中国公学校长,可谓众望所归,他立马请来一批著名学者,其中包括最好的小说家之一沈从文。
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只读了小学,14岁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北京的《晨报》《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与此同时,他认识了当时北京知识界的领军人物胡适。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时,在学生眼中,他称不上是“尊敬的老师”,只是会写白话文小说的青年人而已。
沈从文的祖母是苗族人,母亲是土家族,在男女之情上,这位刚出道的小说家有一种湘西人的执着和坦率。信写得太多、太长、太大胆,张兆和终于受不了。她到了校长胡适家,告诉校长,沈老师这样给学生写信可不好。
没想到,胡适笑着回答:“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都是安徽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谈谈你们的事。”张兆和急红了脸:“不要讲。”校长很郑重地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调皮地噘着小嘴:“我顽固地不爱他呀。”
胡适与张兆和的父亲张武龄既是安徽老乡,关系又好。几年后,张兆和考北大,国文满分,数学零分,又是国文系主任胡适拍的板才被录取。后来,胡适还介绍张兆和到中央日报做编辑工作。胡适撮合沈从文和张兆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沈从文的了解,相信“他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1930年,沈从文离开中国公学,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张兆和继续留在中国公学念书,完成了大学学业。沈从文对张兆和的感情,继续在信中体现,他这一时期的信件,后来大多收入《从文家书》,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白话情书的典范。
1933年初春,沈从文致信张兆和,信中婉转表示,可以请二姐允和帮忙向其父母提亲。在儿女的婚事上,父亲张武龄是很开明的人。长女嫁给顾传玠,因为顾是演员,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允和许配给周有光,在当时也不过是平常人家的孩子。对沈从文的求婚,张武龄也很快就表示了同意。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新婚不久,沈母病重,沈从文独自乘船回到故乡凤凰,从他的《湘行散记》中可以看出,两人在这段日子里过得很甜蜜。
沈从文几乎每天给张兆和写信,介绍返湘沿途的风景风情,还精心绘制成各种插图,让张兆和欣赏。他往返沅陵时,住进他们兄弟修建落成不久的“芸庐”,他给妻子张兆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大哥)真希望你们来看看他经营的好看小屋,那屋在辰州(沅陵)地方很出色,放到青岛去时也依然是出色的”。
婚后,沈从文创作了大量作品,把自己对张兆和的认知写入了短篇小说《主妇》里。1936年,他的《湘行散记》出版,该书以两年前他在返乡之旅中写给兆和的信为素材,沈从文在信中亲切地称张兆和为“三三”,因为她是张家的三女儿,张兆和则称其为“二哥”,因为沈从文在家排行第二。
每当两人因家庭矛盾而处于分离状态,沈从文总是能写出动人的书信。“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类似这样的句子,已经成为经典情话。
不久,沈从文就写出了他最伟大的小说《边城》(1934)。人们惊奇地发现,小说中湘西美丽纯洁的小姑娘翠翠,有着张兆和的影子。此后,沈从文所写的很多小说中,多有张兆和的影子。
看过沈从文小说《大阮与小阮》的读者,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记忆犹新。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对年龄相近、情同手足、性格迥异的叔侄俩。他们的原型是赫赫有名的淮军世家后裔,他们衣食无忧,悠然自得,从故乡合肥来到北京求学。
大阮与小阮的人生观不同:大阮认为“一切活着的人,照例以为活就是幸福”,而小阮则认为“要世界好点,就得有人跳火坑”。
于是,“小阮跳了火炕”。在天津南开中学这个革命摇篮读书时,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到了黄埔军官学校学习。国共分裂,共产党人大遭逮捕,小阮越狱逃往日本,幸免于难。回国后,在平津一带组织反帝同盟和北方左联。在北方左联成立大会上,他巧妙地扮演作家殷夫,同期当选为左联执委。左联活动进入低潮,他返回故乡合肥,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再度失败。1936年6月遭国民党逮捕,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9月8日在安庆东门外,他“一路唱党歌至刑场”,壮烈牺牲,享年仅31岁。
沈从文笔下的“小阮”,为什么能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呢?“小阮”的原型张鼎和(后改名为张璋),是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嫡堂兄。牺牲前在平津一带活动,多次受到张兆和的物质支援和精神同情,他毫无顾忌地将秘密宣传资料,藏匿在张兆和的住处,深深感动了沈从文,成为沈从文笔下“小阮”的原型。
纵观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较多的是描写以湘西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乡土小说系列,而对革命斗争的直接正面描写相对较少,都市题材小说《大阮与小阮》可谓独树一帜。足见他对革命者的同情和支持,也表明对妻子张兆和深深的爱恋。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又酝酿以张璋烈士的传奇故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为此他采访了张璋烈士的妻子吴昭毅以及健在的战友,积累了七万多字的素材,可惜在动荡岁月中遗失。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美丽的湘西凤凰古城,见证了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浪漫爱情。对于沈从文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顺境逆境,张兆和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柱,始终是他心尖上的三三——那个一见钟情的女子。
直至沈从文生命的终点。
作者简介:董光巨,安徽肥西人。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文章散见于《党史纵览》《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散文选刊》和《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副刊)以及《东方散文》《今日头条》《同步阅读》等报刊与网络媒体。有作品荣获《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2020年度散文“三等奖”,有多篇文章获奖并编入年度散文集。
西散原创执行主编:梅雨墨
微信:1805544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