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湾湾不归,大闽南怎么展翅高飞

先说几句题外话,哈,这一篇,写嗨了

花了一个星期,边看资料边写,没想到一写写了1万字,收不住。

很长,看完需要耐心。

不过读了之后,会对大闽南与小湾湾(台湾)的渊源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码字辛苦,给点个“在看”哈。

前几天,我们发了一篇《闽南三兄弟,漳州老实,泉州刺头,厦门呢?》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在《闽南三兄弟》的文章中,大家讨论的焦点集中于两个:

一是小湾湾对闽南发展的制约;

二是窝里斗影响了闽南的更快发展。

我们决定就这两点再深入写一写。

今天先来说小湾湾对我大闽南发展的制约。

一、开台王——漳州人颜思齐

事情得先从小日本说起。大约明朝天启年间(明后期了),日本的平户港成为中国和世界进行海上贸易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一时繁盛不已。

平户的繁盛是拜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所赐,当时大明王朝以天朝自居,海上贸易只能官营(即所谓的朝贡体系),不许民间开展。

于是日本就在平户这个地方打开大门,向长年驰骋于海上的中国走私海商们发出邀请:

他大明朝容不得你们,我小日本欢迎你们,来啊!

结果,平户港一下子涌进许多中国人,也很快就成为闻名世界的海上贸易中转港。

不过,日本开放平户,也差点给自己带来灭国的命运。

当时在平户的中国人,有一个以漳州人颜思齐为盟主的28人大联盟,成员包括在历史上知名度更高的泉州人郑芝龙(郑芝龙就是在平户娶了日本妻子生下郑成功,以及杨天生、陈衷纪等大海盗。他们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势力极其庞大。

简单说一下颜思齐,他最初并不是海盗出身,而是漳州府海澄县一个好讲义气的街头小霸王,因一次打抱不平失手杀死一个官员家的奴仆遭通缉,不得已下海出逃去到日本平户干起裁缝手艺。

靠着过硬的手艺和有大哥风范的江湖道义,颜思齐成为当时众多在平户的中国海盗们都信任的人物,久而久之就成了带头大哥,28人的大联盟,大家无异议地公推他为盟主。

此时,颜思齐他们这个大联盟有一群信仰天主教的日本朋友受到德川幕府的打压,这群日本朋友咽不下这口气,找颜思齐寻求帮助,希望借由中国人的力量推翻日本的幕府统治。

颜思齐一听,正中下怀。在他心里,本来就一直有让日本归顺大明朝的理想。

如果此事成了,于公,他拓展了大明王明的疆域;于私,则自己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一洗因犯下过失杀人罪不能回家门,只能流亡在外的悲辛。

退一步讲,如果推翻日本幕府统治,而受限于陆权意识的大明政府不愿接纳日本这块海外领土,那他颜思齐来当“日本王”也是一件很爽的事。

不过呢,人算不如天算。

就在他们积极准备政变行动时,消息走漏了。德川幕府抢先行动,抓捕了信仰天主教的日本人和一大批参与其中的中国海盗。

在诸多兄弟的舍命护送下,颜思齐等多位联盟首领总算逃了出来,暂时落脚到日本九州岛。

下一步往哪里走?陈衷纪提了一个想法:

往南走吧,到流求(也就是台湾,不是琉球群岛)去,那还是待开发的荒岛,又是海上贸易航线的必经之地,只要我们用心经营,不出几年,定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颜思齐采纳了陈衷纪的意见,带领郑芝龙、杨天生等一大批死里逃里的弟兄,扬帆起航前往台湾。这一年,是明朝天启4年(1624年)。

到了台湾之后,颜思齐采取和原住民(高山族)和睦共处的方针,很快就站稳脚跟,并治定了拓垦台湾的计划。

为了扩大力量,他又让郑芝龙、杨天生等回到闽南,从漳州、泉州招募了几千个流民来到台湾。

闽南移民的到来,不仅增强了汉人在台湾的力量,也带来更先进的农耕技术,台湾一举从类似原始社会的状态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后来荷兰人也来到台湾,出于共同的海上贸易利益,颜思齐和荷兰人很快达成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大家各自拓垦扩大自己的领地,谁也不招惹谁。

可惜天妒英年,有一次和兄弟们外出打猎回来,颜思齐染了风寒,竟一病不起,最终医治无效撒手人寰,死时才37岁。

临终前,颜思齐留下遗言:

我本来想着和弟兄们在台湾这块土地上闯出一片天地,以扬我中国之声名,没想到我竟要先走一步。我走之后,大家别散了,拓垦大业还要继续下去

颜思齐去世之后,大家决议,推郑芝龙为新盟主,继续颜思齐念兹在兹的拓垦大业。

之所以用这么多文字讲台湾的这段拓垦历史,是因为:

第一、它是台湾走向历史舞台的开始;

第二、台湾的开发是从颜思齐组织闽南人移民开始,今天的台湾人,75%以上祖籍在闽南。

后来连横(连战的祖父)先生修《台湾通史》,明确认定颜思齐为“开台王”,是第一位开发台湾的大陆人。

相信颜思齐永远不会想到,生前他错过成为“日本王”的机会,后来到了台湾,反而阴差阳错成了“开台王”。

而颜思齐更不会想到的是,由于他组织闽南移民开发台湾的“拓垦之功”,让台湾和闽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为什么要在题目上说小湾湾和大闽南,这一方面是调侃,另一方面是本质上,台湾在血脉渊源上就是闽南的一部分。

二、组织大移民——泉州人郑芝龙

颜思齐死后,郑芝龙接过盟主之位,更是加大了从闽南组织移民到台湾的力度,他曾经开出极具诱惑的“一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的条件,一下子吸引数万闽南人前往。

这让郑芝龙成为台湾史上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郑芝龙也一直向官府靠拢,他先是归顺明朝,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后来他又降于清政府,最后因劝降儿子郑成功不成死于顺治帝刀下。

此时台湾的拓垦大业虽然还是持续推进中,但由于郑芝龙一心两用,导致荷兰人有机可乘,迅速在台湾坐大了势力。

郑芝龙为什么要归顺明朝和投降清朝?

大多数的看法都是认为郑芝龙是个商人,也是海盗。他归降的行为,就是为了利益。

这样的解读,似乎浅了一点。

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里,商人和海盗的身份并不入流,甚至由于官方对海上贸易的禁止,郑芝龙还是个有罪的人,有家不能回,只能长年漂泊于海上,寄居于日本,最后落脚在台湾。

只有归降当朝政权,才有可能脱罪提高身份。

如同他的前任盟主颜思齐想征服日本让日本称臣于大明王朝,以及后来想借开发台湾扬中国声名一样。

本质上他们还是深受中原正统家国伦理的影响,骨子里相信只有受到朝廷承认,才算是闯出一番事业,才能立足于世,对得起列祖列宗。

在郑芝龙看来,他庞大的势力和身家,就是可以和朝廷做交易的筹码,他让出地盘交出武装,朝廷给他官衔和名誉。

这样来理解郑芝龙的归降显然更合理一些。

大家做公平交易,如果说郑芝龙是商人,这里才体现出他的商人逻辑。

也正是认为这种商人逻辑可以起效,所以郑芝龙才不顾身边人的苦谏一意孤行,先归顺明朝,后投降清朝。

如果仅仅是为了利益,他大可不必归降,他和他的兄弟们当时积累的财富和拥有的军事力量,再加上控制着台湾这个黄金宝岛,已经至少相当于一个海上中等强国。

有这等实力,何必归降屈人之下?

事实上,郑芝龙的商人逻辑真的见效了。他归顺明朝之后,立马获封“五虎游击将军”,并出任总兵,专职负责打击屡犯福建沿海的倭寇和荷兰人。

到了明朝末年,郑芝龙还被诏封为南安伯,在地位上已经相当于国家领导人,显然实现了他光宗耀祖的理想。

可惜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接近完全崩溃,面对兵临城下的清军,郑芝龙想都没想就选择了接受招抚。

郑芝龙那么轻易就答应投降,连清军都大感意外,当时清军开出的条件是只要郑芝龙投降,就让他当闽粤总督。

郑芝龙之所以愿意接受满清这个非中原正统的政权,主观上是已到中年的他不愿再过打打杀杀的生活,也希望借由主动示弱把从前朝得到的恩封延续下去。

但郑芝龙投降得太干脆了,所以清军最初许诺的闽粤总督也没有实现,而是把他送进北京,由顺治帝封了一个叫“一等精奇尼哈番”的荣誉性爵位给他。

郑成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走上第一线。对父亲投降清军,郑成功是极力反对的,他曾苦劝父亲不要走这条路,但郑芝龙不听。

郑成功没办法,眼见父亲降意已决,他只能到孔庙去大哭了一场,在送父亲前往北京接受招抚时,他说:如果您回不来了,孩子自当为您报仇。

年轻的郑成功,把新王朝的统治者看得很透。

可能也是这样的缘故,此时的他已经接过父亲手中的枪,但扛起的是和父亲降清不一样的抗清大旗。

郑芝龙大概也没想到,他这个出生于日本的儿子,比他还认中原正统,还更抗拒满清这个异族政权。

被送到北京的郑芝龙倒没受罪,而是受到优待,因为他还有利用价值,顺治帝还要用他招降郑成功。

正是由于有郑成功的抗清,郑芝龙才多活了不少年,而且小日子过得不错,顺治帝后来又封他为同安侯,享受的也是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待遇。

然而屡次招抚,郑成功就是不降,郑芝龙三番五次的劝降根本没用。

顺治帝也就失去了耐心,既然郑芝龙无法影响郑成功,那这颗棋子就没有利用价值,留着也无益,1661年11月24日,郑芝龙被矫杀。

对于父亲的结局,郑成功看得十分清楚,他曾让来劝降他的人转告父亲:

当初您上北京,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万一哪天您不幸被杀,那也是天命使然,我别无他法,只有身穿孝服为您报仇,才是忠孝两全之计。

意思是说,让我投降满清,以对国家不忠的方式向您尽孝,我做不到。

从1648年降清,到1661年被杀,13年的时间里,郑芝龙过了一段养尊处优的生活。但留下的,是后世对他贬大于褒的评议。

还有,如前所言,郑芝龙一心两用,当他选择归顺明朝和投降清朝时,也就意味着基本上放弃对小湾湾的开发和看护,结果让荷兰人在那里坐大了势力。

当然,郑芝龙的归降,客观上让闽南这块土地少了一些兵灾之祸,这也是实情。

此处多说几句,历史是不是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在郑芝龙的盘算里,他想借由对明、清的归降,去推动海上贸易恢复到宋、元时期的合法化。
如果这样的话,泉州这座当年的“东方第一大港”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
可惜,历史没有按我们的这种解读走。

三、厦门——治理台湾的根据地

郑芝龙被杀之后,郑成功的反清意志更加坚定,前有亡国之恨,后有杀父之仇,国恨家仇在身,郑成功焉有不抵抗到底的可能。

然而,此时的天时、地利完全不在郑成功这边,人和在清军的铁蹄之下也完全噤声。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郑成功怎么可能赢?

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下,郑成功的军队渐渐被逼缩到厦门、金门等孤岛上,情势十分不妙。

这时候一位曾在台湾当过荷兰人翻译的谋士何斌向郑成功献计,让他从荷兰人手中拿下台湾作为退路,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郑成功一听,对啊,小湾湾是我老爹一帮弟兄拓垦出来的地方,我不去那里还去哪里。

郑成功就此决定拿下台湾,再加上军中的重要将领兼得力幕僚杨朝栋(后来因贪污军粮被郑成功处死)也支持这一提议。于是,在击退清军又一次进攻之后,郑成功开始依托厦门岛、鼓浪屿和金门等岛屿操练水师,为攻打台湾整军备战。

1661年初,郑成功亲率数百艘战船,两、三万主要由闽南人组成的将士从金门出发,剑指台湾。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冷酷,你看,前一拨闽南人背井离乡开发的台湾,还得后一拨闽南人殊死搏斗去拿回来。
闽南人对小湾湾这块土地,不仅有血脉上的联结,还有生命上的代价。

经过与荷兰人将近一年的交战,1662年2月17日,荷兰人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在我们今天的历史叙事中,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当然没有错,然而在当时,郑成功攻打台湾,只是在为自己寻找一条先偏安然后图谋再起的基地,这也是史实。

郑成功收复并治理台湾,是来自中原大地的政权几千年来第一次对远海区域展开实质的行政管辖权。

在此之前,中原政权最远的管辖区域只到澎湖列岛,宋、元时期,在澎湖列岛设有巡检司。

当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已经出现在大陆的视野中,最早叫“岛夷”,后来也叫过“瀛洲”、“夷洲”、“流求”等,郑成功时期改名为“东都”,最后在清朝时定名为“台湾”。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就曾派遣军队到达过台湾,这是大陆军队首次抵达这里,并从这里带了数千名原住民回大陆。

在郑成功之前,大陆的政权对台湾基本上只是“宣而不理”,也就是那地方是我们家的,但我们的力量还不够,所以暂时不管它。

这就像网上常说的“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

直到郑成功以明朝的名义带领军队登上这块土地,“宣而不理”才成为“宣而理之”。

可惜的是,踏上小湾湾这块土地仅仅4个月,郑成功就因暴病身亡,享年39岁。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承袭了“延平郡王”的封爵继续统治台湾。

1680年,郑经也离开人世,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位,但也就短短3年,台湾就被康熙攻下。至此,台湾正式加入大清帝国的版图。

收回台湾之后,康熙在厦门设置了台厦兵备道(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成为中央政府治理台湾的特别机构,在台湾则设置台湾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也就是说,当时的台湾,只是隶属于福建省的一个地方县市。

我们可以在这里对历史做另一种想像,假如郑成功进军台湾之前就被清军消灭,或者攻打台湾没有成功只能流亡于海上,康熙还会去收复台湾吗?

未必!当时的康熙,北方有虎视眈眈的沙俄和一直图谋南下的葛尔丹。相比之下,台湾可有可无。

那么多前朝都无意经略,我康熙又何必多走一步,再说要走也得把北方的隐患消除了再走。

如果照这个剧本走,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

所以,郑成功收复台湾,本质上刺激了康熙宁可先搁置北方的威胁,也要拿下台湾的决心,因为那上面还有前朝余孽,不拿下意味着没有消灭前朝,那大清朝就失去正统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郑成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在于他把小湾湾实质性地掌控在中国人手上,然后再由他的孙子交给康熙。窃以为,这比“民族英雄”的历史定位更高。

否则再过200多年,小湾湾一定像琉球群岛一样成为小日本的领土。

从康熙开始,大清王朝对台湾的治理还是很上心的,特别宠。

在厦门成立台厦兵备道之后,接着又把兴泉永道、福建水师提督、泉州海防同知等军政机构移转到厦门。

以厦门为核心的大闽南,成为清政府治理小湾湾的根据地。

在厦门的沙坡尾社区(这一带俗称“厦门港”)有一条不长的窄巷,叫“配料馆巷”。

为什么叫配料馆呢?很简单,康熙收复台湾后,清政府所有从大陆运往台湾的民生、军事等物资,都要在厦门配齐才起运。

基本上是要啥给啥,全面满足小湾湾。

久而久之,这个筹配物资的地方,就被叫成了“配料馆”。

一条又窄又短的小巷,见证着那个时候大闽南和小湾湾紧密的联结关系。

四、大闽南一直是小湾湾的输血者

写了这么多,小结一下。

从1624年颜思齐开台,到郑芝龙加大组织闽南人移民台湾的力度,再到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并在1683年由康熙牢牢地把台湾攥在大清帝国的版图。

可以这么说,对小湾湾这块处女地,漳州人颜思齐主导开发,泉州人郑芝龙主导移民,最后以厦门为根据地进行治理。

从1624年到1683年的60年时间,以及接下去到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200多年的时间里,闽南三兄弟可谓分工明确,他们对小湾湾,一直扮演输血者的角色,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而小湾湾对依然崇尚陆权意识的大清王朝来说,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迷之自信。

彼时,大清王朝的统治疆域已经延伸到远海,再向前一步,就是更浩瀚的太平洋在向古老的中华帝国招手。

往东,是琉球群岛,往南,是东南亚,只要海权意识稍微有点萌芽,以当时大清王朝的实力,东海和南海都可以成为中华帝国的内海。可惜,大清王朝错过了。

不仅错过,还进一步收缩。清朝开国之初,还制定了“四口通商”的海上贸易方针,也就是在江苏松江、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广东广州各设立一个通商口岸与洋人通商。

然而,仅仅是英国商人洪任辉(James Flint)一次试图以诬告的方式达成与清政府扩大贸易的做法(史称“洪任辉事件”),就让乾隆震怒,认为洪任辉触犯了“天朝”,于是把他抓起来关了3年。

处理完洪任辉事件后,乾隆居然感到无力对付这些洋人,甚至认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也不知道乾隆到底有多怕洋人。

于是在乾隆手上,清政府把“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即关掉其它三个通商口岸,只留广州可以和洋人贸易往来。

所谓闭关锁国,就是这么一步步形成的。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把鼓励海上贸易的元朝和闭关锁国的清朝调个位置。历史会怎么样呢?

闭关锁国导致东南沿海的居民还是没有摆脱自明朝以来的迁界之苦。特别是康熙准备攻打台湾那个时期,闽南一带的迁界之严酷,导致大量的良田变成荒地,村庄成为废墟。

闽南人下南洋讨生计,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一步步走向高潮。

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在大航海时代和工业化革命中狂飙突进转型成为工业化国家,清政府则还关在家里读着5000年的历史想当然地把自己当农业社会的世界老大。

结果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彻底被打懵,这世道怎么变了?

鸦片战争惨败的代价,是割让香港,赔几千万两白银,还有开放五口通商。

为什么是五口通商?呵,人家英国记着仇呢,你大清国当年为了所谓“四口通商”和“一口通商”,抓了我大英国民洪任辉,现在我当然要为洪任辉出气。把一和四给我加起来,我要五口!

结果清政府只能乖乖地开了“五口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口岸分别是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福建独占两个。

是福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吗?不是,那只是当时的福建海防管控最严,英国人在这里出入最受到约束。

在强者的眼里,当然是你弱者最在意的地方我最想把你打破,所以英国人就执意要在福建打开两个缺口,而清政府只能照办。

管控最严的地方,那里的百姓自然过得最苦,迫于生计的闽南人,这个时期的下南洋来到了最高潮。

不过对台湾这块孤悬海外的领土,清政府还是一直优待有加,雍正时期,台湾从府升格为道,也就是从地级市升格为副省级。

其实当年康熙拿下台湾之后,迁界和海禁是有所放松的。

但到了乾隆手上,因顾及所谓日益严重的“海寇”以及西洋国家频频在海上闹出事端(比如上面说的“洪任辉事件”),导致迁界和海禁又严了起来。

而此时还没被洋人盯上的小湾湾,还继续享受着中央政府从闽南输送过去的福利,安安静静地做着美男子。

不过好日子也没几天了,到了1883年,轮到法国打上门来,先是和清政府在越南一带打了一仗,法国赢了。大概是觉得不过瘾,法国又把战场拉到台湾一带,准备再拿下台湾。

清朝军队为了保卫台湾,不惜使出全力,派出军事才能卓越的洋务派刘铭传到台湾指挥作战。最后居然把法军打败,导致法国内阁只能集体下台。

中法战争的结局,军事上两国打了平手,最后签了一纸《中法新约》,清政府除了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和重开两国贸易之外,并没有大的让步,损失比两次鸦片战争小得多。

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又一次升格台湾的级别,从道升格为省,成为清朝20个行省之一,同时把刘铭传留在了台湾出任首任巡抚,让他在台湾大力推展洋务运动。

清政府的军队也是奇葩,你看,前两次鸦片战争在广州近海打,硬是打不过人家。到了台湾远海,反而把法国打得内阁要集体下台。擅长陆战的清朝军队,也不知发了什么神经。

台湾好歹算躲过了一劫,接着刘铭传依靠来自大陆的支援开展的洋务运动,让台湾迅速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最快的地区之一,好像让人看得到一股知耻而后勇的崛起之势。你说清政府对小湾湾没有偏爱,谁信呢?

但没什么卵用!太迟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让老大的帝国错过了太多时间。

1891年,后来被誉为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的刘铭传退休回家养老。

1895年,又换了一个国家打上门来,那就是小日本。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的代价是赔钱割地,于是,2亿两白银没了,台湾丢了。

清政府宠了200多年的小湾湾,就这样和大闽南脱离关系,成为小日本的和进一步向中国内陆侵略的跳板。

那时候的晚清政府,就像是个陪练一样,每个强国都想拿它练练兵。从英国、英法联军、法军再到小日本,一个个地排着队轮流上阵。

后来大概嫌排队等待时间太长,到了1900年,他们干脆组了个“八国联军”的天团,一举杀入北京,吓得慈禧太后只能狼狈地逃往西安。

清王朝的气数,快尽了。

五、小湾湾不归,大闽南飞不高

大闽南当然不会忘了小湾湾,它张开了双臂,迎接小湾湾上面许多不甘沦为亡国奴的仁人志士回到血脉相连的闽南故土。

以林尔嘉、林鹤年为代表的台湾同胞,他们辗转回到内陆,定居于鼓浪屿,投身于救国和光复台湾运动中。

小日本也没闲着,组织了一批浪人潜入厦门兴风作浪,最臭名昭著的是以林滚为代表的“十八大哥”,为了配合日本人占领厦门,他们制造各种事端,祸害无穷。

此时的大闽南与小湾湾,原本单纯的血脉相连,变成强国蹂躏弱国的前沿。

军国主义盛行的小日本,在几番蓄势酝酿之后,再也不想和其它西方列强联手,他们选择了单干,在1937年悍然发动全面对华战争,不仅要打趴中国,还要把英美等国赶出去,独吞全中国。

1938年,小日本也把厦门占了,通过小湾湾向中国内陆渗透有了一个陆上立足点,厦门旁边的泉州和漳州,也列入小日本的进军计划。

还好,由于福建特殊的多丘陵地形,导致在福建方向兵力不多的日本不敢贸然行动,泉州和漳州才总算免于生灵涂炭。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1945年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小湾湾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本以为大闽南和小湾湾再也不会分开,让人没想到的是,才短短3、4年,大闽南和小湾湾就又一次被人为地隔离。

这一次隔离,真正制约了大闽南以及大胡建的发展。

离开大陆之前,老蒋还从大陆往台湾抢运了几百万两黄金和几十万件文物,其中有四分之一的黄金白银是从厦门运出的。

那几百万两黄金,成为台湾日后经济腾飞的资本,据说现在还没用完;那几十万件文物,成为台北故宫的展出品,据说就是每天轮换展出一批,一年也展不完。

举全国之力输血小湾湾,清朝历代帝王都不敢这么干,没想到被老蒋干了。

大闽南呢?小湾湾会顾及兄弟情份吗?根本没有,反而成了被骚扰最多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朝鲜半岛让美军见识过地表最强陆军的厉害,在北方让苏联重型坦克知难而退,在西南边境打得印度找不着北,在广西边境教过越南如何做人。

这些都是在境外或边境,在自己的国土上发生的战事,只在闽南这块土地上发生。

从1958年到1979年,从天天打炮到隔天打炮,大闽南和小湾湾,兄弟相争到几乎六亲不认。

受伤更重的当然是大闽南,小湾湾在金门打着炮,在本岛则开始用从大陆运过去的黄金发展经济。他们很快吃上了肉,大闽南则还在以喝得上一碗稀粥为奢侈。

好吧,接着改革开放了。

小湾湾和大陆迎来了和解,大闽南,有得到小湾湾的兄弟相助吗?

有。彼时的小湾湾,一座小小的岛,它的GDP竟然占到大陆的一半以上,它太富,大陆太穷。

所以,小湾湾对大陆的投资是全面的,只要大陆开放哪里,台商就投资到哪里,他们的钱多得像沙子一样,怎么挖怎么有。

必须说,小湾湾的投资回报很高,他们用大陆带过去的黄金搞起经济赚了全世界的钱,然后把赚到的钱投到大陆又赚更多的钱。

钱生钱,小湾湾和大陆做的是生意。当然,这很科学,也更合理,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在经济上按市场规律办事。

大闽南也分到了不少台商的投资,然而,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小湾湾对大闽南的投资太少了。

是大闽南不会做生意,招商力度不够吗?

显然不是。大闽南做生意的脑袋不输长三角和珠三角,再说论血脉渊源,75%以上的民众祖籍是大闽南的小湾湾,最该把钱砸到自己的故土上。

但既然是按市场规律办事,台商就要考虑风险。两岸没有统一,随时可能兵戎相见就是最大的潜在风险。

这种风险,当然影响台商的决定,也影响大闽南的发展。

当然,也有人相信冲突不会发生,所以大闽南还是招了很多商,经济还是很有活力的。只是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差得太多。

如果两岸之间没有潜在的冲突风险,你看看今天的大闽南和长三角、珠三角谁比谁强?闽南金三角一定浪得至少不比它们矮。

当年,就真的有相信两岸不会冲突的台湾同胞要砸大钱投资闽南。90年代(1992年)王永庆就想砸70亿美金把厦门的海沧开发成全世界最大的石化重镇。

90年代的70亿美金是什么概念呢?

1992年,我国的GDP是4300亿美金左右,王永庆这笔投资要是成功,那就是占全国GDP1.6%的比重,太大了!大到让人不敢想像后续会带来的效益。

然而,这笔投资最后关头被小湾湾的主政者叫停,他们认为这会危及台湾的安全。

当然,这笔投资即使在大陆其它地方,小湾湾出于政治考虑也会叫停。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如果两岸没有政治纷争,大闽南的机会只会比其它地方多,不会比其它地方少。大闽南抓机会的能力,也只会比其它地方强,不会比其它地方弱。

全国5000多万华侨,大胡建占了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里,闽南占了一大半。闽南人下南洋的苦难,换来了今天大闽南经济发展的机遇。

可惜始终有个小湾湾问题没解决。

小湾湾不归,大闽南再怎么飞都飞不高。这是铁律。

肯定有人会说这是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你却要长篇大论,然后下结论说这是铁律。

可是别忘了,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背后一定有更深的逻辑。三岁小孩都懂,是因为小湾湾和大闽南的地理关系。

但如果没有背后的历史人文关系,凭什么说小湾湾一定得回来?你大闽南想飞高,你别惦念着人家小湾湾,你放手让它离开,不就没有冲突风险,不就你能飞多高就可以飞多高了吗?

问题是,小湾湾能放手让它离开吗?不能!比地理关系更深的历史人文关系不答应。

对小湾湾这块土地,如果说郑成功和康熙走过的路,今天的我们还得再走一遍,那么,早走比晚走好。

全球化的格局下,有老美一直捣乱,我们要算的是,该在哪个时机走?

不出所料的话,等小湾湾回来,大陆还得罩着它,其中的主力军,还得是大闽南。

这是历史上的渊源注定的宿缘,不管小湾湾离开多久,只要乖乖回来,大闽南一定还带它玩。然后兄弟俩携手,未必要把长三角和珠三角比下去,至少和它们三强鼎立是可以预期的。

回来吧,小湾湾,别闹!你的未来在大闽南,不在老美那里,更不在小日本身上。

PS:本来想简单写一写小湾湾和大闽南的渊源,没想到调子起得太高,看了太多资料,结果一下子写到1万字,下不来。

呵呵,码字辛苦,请大家给点个“在看”哈。

上一篇:鼓浪屿老别墅:春草堂里的寸草心

(0)

相关推荐

  • 台湾地区为什么这么重要?历史上一共发生了多少次战争?

    美国曾对台湾有个评价,说她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可见台湾在中国国防乃至全球战略上的地位.历史上,我们也称台湾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q ...

  • 台湾郑氏被灭亡后,施琅提议一鼓作气灭掉日本,康熙:痴人说梦

    "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勋,必令永秉节钺,荣华以终其身!"--康熙 施琅,天启元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一富裕家庭中,由于从小长了一张大方脸,父亲施大宣认为他天生异象,将来一定会出将入相, ...

  • 郑成功与“天地会”究竟有没有关系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描述了"天父地母,反清复明"的组织天地会. "地振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这是天地会的著名切口.历史 ...

  • 【创城在行动】清除“小菜园”、美化“大家园”—施湾社区全力迎接文明创建任务(四)

    在大部分动迁小区,由于受到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影响,加上农民上楼难舍土地的情怀,小区毁绿种菜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居民将自家门前的绿地私自毁坏,种上了时令蔬菜.殊不知,这种行为其实是占用了公共绿地,严重影 ...

  • 深圳两大战略意图曝光!大湾区两大超级工程要连通了!

    畅想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17篇 ...

  • 云南昌宁:湾甸西瓜大又甜 瓜农笑算丰收账

    湾甸西瓜大又甜 瓜农笑算丰收账 清明节后,在保山市昌宁县的湾甸乡,田间地头一个个饱满浑圆的西瓜,如同一颗颗绿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绿油油的光.瓜农们劳作的身影.西瓜丰收的景象,连同4月的天气一起&quo ...

  • 刺激!苏州湾核心2大新盘曝光!

    楼盘公开-第04期 楼市最新动态早知道 最近苏州楼市格外热闹,新盘集中亮相,冲刺银四! 昨天吴江太湖新城的清风和景雅苑和清枫和苑位于吴江华润万象汇的展厅开放. 这2个纯新盘都是由天健打造,自拿地以来动 ...

  • 兰心后花园济世进贤路小浜湾绞圈房

    老卢湾人说起当年打架能和三湾一弄媲美的大概只有小浜湾了. 昔日兰心大戏院,今日凯德茂名公馆依旧为魔都地标.它的后花园地境原有一小浜,在此有连续的两个湾,故名小浜湾. 水乃上海开埠前之魂,大大小小的河流 ...

  • 上清湾村小渔村大旅游节点

    高要区南岸上清湾村,地处西江河边,过去是一条小渔村,村民以打渔为生,古村落以古香古色的风韵,获得多张响亮的名片:中国传统古村落,广东首批旅游特色村,广东省首批古村落. 教堂前面,有一排排青砖屋舍.中式 ...

  • 最美大连丨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

    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位于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占地面积34.36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约19.75万平方米,铺装面积约14.5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航海文化为主题.以利民便民为核心的自然生态公园. 这里交通不 ...

  • 【陕西商洛 柴柯】原创//从湾湾到小塬

     2021第175期总第1519期  从湾湾到小塬 我从小生活在"湾湾有奇崖,奇崖长怪树"的湾湾.湾湾不大正如贾平凹先生生说的这样,奇崖长怪树,就是那棵松树守护着我们湾湾. 在那些 ...

  • 韵律操、健康跑…新湾小学精彩大课间是这样的!

    ▲ ▲ 近日,杭州市"喜迎亚运"2020学年杭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展评活动成绩公布,钱塘区新湾小学荣获一等奖,文海实验学校.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获二等奖,下沙中学获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