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争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前情

第55集 新常胜将军李牧:名将之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何争鸣

读罢《名将之殇》,忍不住扼腕叹息。李牧作为和白起、王翦、廉颇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国后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可惜为人刚直不阿、圆润不足,功高震主,最后死于自己人之手,也可以说是死于人际关系。真是生得伟大,死得渺小。

正应了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上,名将因为“功高盖主”含冤而终的案例并不少,李牧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本章起名《名将之殇》,想必是借一斑而窥全豹,借李牧的故事,引出对未能善终的功臣名将们的一声叹息。

有着“军阵之神”之称的李牧,在战场上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韬光养晦、隐匿锋芒,在对抗匈奴之战以及肥之战中,他以守为攻,进退自如,从而抓住稍瞬即逝的战机,一战定胜负。然而,这样一个匈奴猛人和秦之虎狼都撼动不了的钢铁巨人,为何却栽在了自己人手里呢?《名将之殇》给了我们启示。

故事一开篇,便将我们带到了“狂风遍地起黄沙”的雁门关外,别出心裁地透过匈奴单于的视角,为我们再现了李牧抗击匈奴的那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史。

面对骁勇善战的匈奴兵,李牧采取了坚壁清野,打防御战的措施,让敌人汹汹而来,悻悻而归。

然而,赵国君臣都不理解李牧的战术,认为他是怯战,称其为“怯夫”。最终赵王派其他将领替换了李牧,正如长平之战中让赵括取代廉颇。新将领积极应战,结果屡战屡败,边地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赵王无奈,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山。

李牧依旧用老办法抵御匈奴。匈奴又一次被挡在了赵长城之外,气得直跳脚,只能打打嘴仗,继续骂李牧是怯夫。等到万事俱备,李牧巧设连环计,将匈奴骑兵悉数引入包围圈,一举全歼。匈奴单于侥幸偷生,此后十余年不敢来犯,赵国北部恢复了安定。

然而,更大的危机来临了。韩国灭亡后,秦国加紧对赵攻势,大将桓齮率军由赵国后方发动进攻,情况十分危急。赵王急调李牧抗秦。

李牧的部队与秦兵在宜安相逢。他再次采取坚固营垒、加强防御的措施,以逸待劳、伺机而战,后来又将计就计,在桓齮转头攻打肥下之时,直接出兵攻占秦军大本营,然后全歼回援的秦军。在后来的一系列对秦战役中,李牧屡战屡胜,可以说,他仅凭一己之力,就把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推后了十来年。

在战场上李牧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无不出类拔萃,为自己赢得了“军阵之神”的美誉。可是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却是很难恭维的,他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显示了情商的不足。

李牧镇守雁门郡时,我行我素,厚待军士,从不把朝中权臣放在眼中,和他们很少“沟通”。他还自作主张,将收到的赋税都用于自己军队的开支,对朝廷没有一点“贡献”,将自己“孤立”了起来。《史记》中说他“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这也为自己后来的命运悲剧埋下了隐患。多次受到李牧擎肘,又急于扩张版图的秦国,了解到李牧特立独行的性格,便想通过反间计,借赵王之手除掉李牧。

未能熟谙官场游戏规则的李牧,却不得不面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跌下神坛是迟早的事,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三集”。

文中提到,李牧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再次遭到诬陷,而且还是国难当前赵国命悬一线之际。”充满了讽刺意味,足见赵国官场腐朽黑暗非同一般。

郭开等朝臣,没有将精力和才能放在治国上,而是放在了追求私利,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上。而李牧的特立独行和不世之功,破坏了他们的官场氛围,挑战了他们的权威,他们对李牧是心存忌恨的。因此当秦国实施反间计之时,他们顺水推舟、积极配合,只为除去这块挡在自己富贵之路上的绊脚石。

最为不幸的是,李牧才华盖世,却生不逢时,他所侍奉的几任赵王,都是昏聩无能之辈。加之李牧为人棱角分明,与几代赵王的关系紧张,自始至终未能得到大王信赖。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句来自外界的诋毁,都能成为压垮名将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牧被冤死后,“文官各个獐头鼠目、武官各个形似肥猪”的赵国,再也无人能够抵御强秦。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山东诸国中原本最有实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很快土崩瓦解,在历史的舞台上暗淡谢幕。

再说说郭开,在此之前,他还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经典。作者利用郭开这条线,将廉颇和李牧的故事巧妙地串在一起,深化了“名将之殇”的主题,增强了悲剧的震撼效果。当然,李牧究竟是不是被郭开所害,历史上是有争议的。

史书中关于李牧的结局有多种版本。《史记》中说,秦国用重金贿赂了赵国权臣郭开。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有谋反之心。赵王果然上当,让赵葱取代李牧。李牧不从,于是被斩。《战国策》则说,害死李牧的是另一个奸臣韩仓。韩仓“恶之,王使人代”,于是韩仓跑去跟李牧说:你面见大王时袖子里藏有匕首,大王赐你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李牧只得含冤自杀。死前的细节也饶有意味:李牧因为握剑的右手残疾,剑够不着喉咙,于是口含剑尖撞柱而亡,血溅朝堂。而据《列女传》的说法,害死李牧的人是赵王迁之母倡后,原因是当年李牧不赞成赵悼襄王立她为王后,她怀恨在心。

显然作者是综合了前面两个版本的情节,从而营造出更具艺术张力的戏剧冲突,令人印象深刻。

读《名将之殇》,是读历史,也是读人性。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等名将不都是和李牧、廉颇一样吗?他们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华,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所向披靡,凭着一腔热血成就了伟名。但是他们过于直率,我行我素,又未能像千古谏臣魏征那般幸运,遇到一个胸襟宽广的英明君主,稍有不慎,便会沦为统治者和权力集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抱憾离场,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感伤——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刊发于2021.8.27《劳动时报》三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