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58)|静水深流佛光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文丨管苏清
1937年初夏,晓月挂在翠绿葱茸的五台山上,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助手,马车和毛驴,风尘仆仆,他们又上路了。这是谱写中国建筑史上最辉煌篇章之一的序曲。
他们在寻找什么呢?经过几日崎岖山路跋涉,忽见一处山巅,云遮雾绕,一座建筑物忽隐忽现。不约而同,大家瞬间有了一份惊喜,预感将会发生什么,匆忙往前赶,越走越近,越近越急,几个人不禁高呼起来,山间回荡着喜悦的回音……
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宏伟的庙宇,只见飞檐高翘,斗拱庞大,以及宽敞的门窗,林立的柱头,给人以苍劲雄浑的感觉,充盈着大唐气派。仿佛一颗珠宝,尽管蒙了厚厚的尘垢,依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正是他们魂牵梦绕,全力寻找的佛光寺。
史料可见: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现存建筑,建于晚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佛光寺大殿坐东朝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大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约为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所有檐柱当中,角柱最高,越靠近中间高度越低,具有明显的柱头升起,但没有侧脚,为唐代最通常的风格。其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五台山及中国没有早期的木构建筑。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之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
缘分巧合,上海罗店镇宝山寺大雄殿,仿造最接近佛光寺,让人惊叹其雄姿。宝山寺精工细雕,盛唐气派,离吾家仅30公里,驱车访寺,不消一顿饭工夫便至。自认:这是中国最精美的寺院之一。难怪一建成,便获中国建筑"鲁班奖"。足可告慰梁林二位先生,祖宗的建筑艺术没有湮没。
发现一个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也可以说一个中国文明史上的奇迹,林徽因先生功不可没,她辨识出的几个文字,让佛光寺横空出世。其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第一位女建筑学教授,她的成就和贡献,浓墨书写在中国建筑学史的重要篇章里。1924年,20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赴美国留学。就是从大洋彼岸,这个来自中国的漂亮女孩,从此踏上了她终其一生的建筑学家之路。林徽因才华横溢,尽管赢得了著名作家的光环,但“建筑”远远胜于“诗”,已经化入她的血脉中。
林梁先生并驾齐驱,在1929 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一道参与活动。除了测绘故宫的重要建筑六十多处,及安定门,阜成门等六处城门,恭王府,天宁寺之外,还离开北平去了137个县市,调查古建筑殿堂房舍1823座,测绘建筑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数字很枯燥、很抽象,但潜藏在数字背后的艰辛何其多!
日本人曾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的奈良和京都。原来佛光寺在唐代重修以后,即随佛教的衰败一同沉沦,以后除了宋代有一点壁画,就找不到什么记载,佛光寺基本被外界遗忘了。梁先生最早是从一张图片上认识佛光寺的,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壁画是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的。
梁林一行数日辗转,感动了上苍,他们终于见到佛光寺。在这里,他们惊喜地发现,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砖塔一模一样,梁思成凭经验断定属唐代建筑。不顾疲累,林徽因凭靠娇小的身材,马上爬上大殿的顶脊,寻察可能有的刻写建造年代的文字。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从檐下空隙攀爬进去,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踞。她就这样爬动在尘埃中,听着蝙蝠和虫子的鸣叫,连续爬上爬下五天,爬得腰酸腿软,头晕眼花,终于在大樑上发现了“女弟子宁公遇”这么几个模模糊糊的字迹。
林先生敏锐地联想到,此前在台阶前石幢上也发现过字,连忙对照辨认,果然也是“女弟子宁公遇”那几个字,还有“唐大中十一年”这样一行字,石破天惊。梁先生激动不已:“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在此得到一个证实了。”日本人的定论可以休矣!回到北京后,梁思成先生撰写了《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1961年,五台山佛光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五台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让人感到奇妙的是,那个修建佛光寺的女性施主,历经一千多年的世事沧桑,才为人间知晓的机缘,竟然源于另一位女性的执着追求和柔弱双手。历史的巧合,多么耐人寻味。林先生对梁先生说:“我真想在这里也为自己塑一尊像,让林徽因这位女弟子永远陪着这位虔诚的唐朝大德女士,于这肃穆寂静中盘腿坐上一千年。”这样的深情,已远胜写《人间四月天》所迸发出的炽烈和兴奋。
在梁林眼里,所有的古建筑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记载着历史的沧桑,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梁林先生抛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为保护他国的古建筑积极奔走。1945年,二战期间,当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先生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陈述保护日本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递交了一份奈良古建筑的图纸。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无法补救。他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保护奈良的计划得到实施。
梁先生的代表性巨著《中国建筑史》一书中的辽、宋部分,由林先生执笔,整部书稿的校阅修订,文字润色,也全由林先生承担。她流畅生动的语言文采,为这本书增添许多亮色。梁思成这么写道:“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林先生断然放下了写诗写小说的那支笔,被清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人生的辉煌刚开始,从1950年到1953年,林徽因先后接受了两项事关国家的重大设计任务。作为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徽设计。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签署中央人民政府令,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1951年,林先生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并承担设计碑座纹饰和花圈浮雕的具体任务。此时,先生重病缠身,只能在家里工作。她参与的这两项设计,一个高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一个巍然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两者交相辉映,庄严宏伟,光照日月。
对建筑学家林徽因来说,这两项设计是她职业生涯的绝唱。旋律格调极其昂扬雄壮,但却暗含着几分凄美。1955年4月1日,正是春光明媚的人间四月天,林先生享年51岁,就匆匆离开了她热爱的世界。一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子,她有着最柔弱的身躯,却有着最坚韧的毅力。她带着一身诗意,永远活在那最美好的人间四月。
虽然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一个人不能拯救世界,如能给芸芸众生的心灵注入甘霖,让人活得有尊严和品质,这样的人必将永生。可惜,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700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