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最为奇特的隶书名碑,千年以来,极少有人知道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高峰,隶书作为汉代的通行书体,广泛应用于官方与民间。汉代人对树碑刻石非常热衷,所以我们今天的接触到的汉代碑刻文字,大部分是隶书写成,这些隶书各具面貌,远远不是我们今天一些朋友经常见到的电脑字体隶书可以概括的。汉代的隶书燕瘦环肥、千姿百态。比如方正端庄的《乙瑛碑》、《衡方碑》,妍美舒展的《曹全碑》,浑厚宽博的《张迁碑》、《鲜于璜碑》等等,而其中最奇特的无疑是《夏承碑》。
《夏承碑》局部
一、经历曲折
《夏承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立,隶书。14行,行27字。夏承碑的发现时间很早,至晚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土了。当时的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老公)曾记载《夏承碑》是在治理河堤时出土的,出土于宋代洺州广平郡,即今河北省永年县。据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夏承碑》“刻划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可见当时夏承碑是完好无损的状态。
到了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夏承碑》仆倒在知府衙门的后堂,就在后堂东侧建立一个亭子,把《夏承碑》放在亭子里保护起来。但这个时候,《夏承碑》下半截有一百一十字已经被人毁坏掉了。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为了筑城,当时的人毁掉了《夏承碑》。也就是说,在明朝时,《夏承碑》原碑已经在世界上消失了。
后来,知府唐曜找到《夏承碑》以前的拓片,按照拓片,重新刻一座碑放在原来的亭子中。重刻碑高259.2厘米,宽124.8厘米,文13行,行35字。有额,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题记,都是楷书。
今天我们见到《夏承碑》字帖,大多是重刻的碑文拓本。据称存世唯一的原石拓本,为明无锡华夏(字东沙)真赏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夏承碑》今天留下来的版本只有一种可能是最早从原碑上拓下来的,而且也仅仅是可能而已。
二、糅合三体
我们看《夏承碑》的“守”字,这个字上边的点,隶书一般写成一段竖线,而《夏承碑》的点有一个明显的转笔,出锋的动作,很想楷书里的点。再看下面的钩,隶书的竖钩,最后一般会向左推出,钩部比较长,而《夏承碑》的竖钩短而尖,也是楷书的样子。
《夏承碑》
隶书 《张迁碑》中的“守”字
王羲之小楷“守”
我们再看“山”字,《夏承碑》的“山”字两边都是圆笔,篆书的“山”字是这样写的,取一种圆势;而隶书的“山”字两边直立,取方势。
《夏承碑》的“山”
篆书 《城隍庙碑》的“山”
隶书中的“山”字
《夏承碑》中的字大部分是隶书,但也有很多点画或者部首是楷书的或者篆书的,同一篇文字里,杂揉了隶书、篆书、楷书三种字体,这在其他的汉代隶书碑刻中几乎没有,独树一帜。
三、评价复杂
历代研究者、书法家对《夏承碑》的评价很多。
元代的王恽在《秋澜集》中说:
“近观(按指蔡邕)公建宁三年所书《五官功曹掾夏承墓表》,真奇笔也,如夏金铸鼎,形模怪谲,虽蛇神牛鬼,宠杂百出,而衣冠礼乐已胚胎乎其中,所谓气凌百代,笔陈堂堂者乎?”
明代文坛泰斗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评价《夏承碑》:
“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载,而他书亦不可考,姑阙之以俟知者。”
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评价:
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
清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延光残碑》、《夏承碑》、吴《天发神谶碑》,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然必以此等为八分,则八分少矣。
清末的改革家、书法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推测:
吾谓《夏承》自是别体,若今冬心、板桥之类,以《论语》核之,必非中郎书也。
这些评价都说明了《夏承碑》融合篆书、开启楷书,面貌独特,艺术水准极高。对作者是谁有争论,元代的王恽认为是蔡邕所书,明代的王世贞认为不能肯定,康有为则直接否定。
还有更奇特的,清代书法理论家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
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
这个评价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说《夏承碑》写得很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就是说在审美上丰富完美,所有的技法都完善。可是后面又说学了《夏承碑》会坠入恶道,《夏承碑》的技法是奇法,不能用。既然好,为什么不能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夏承碑》的艺术达到了很高水准,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夏承碑》诞生于汉代,在隶书流行的同时,篆书逐渐没落,楷书正在兴起。《夏承碑》杂揉三体,很生动地表明了当时时代的书法发展状态,这个特殊的时代不会再来,所以后来的学习者很难复制当时的文字发展状态与时代审美心理,所以也就很难把“自是别体”的《夏承碑》写好。
因此,初学者肯定不适宜学习承载了多个书体发展变化的《夏承碑》。不过成熟的书法家还是可以在《夏承碑》中吸收精华,为己所用的。清代大书法家吴熙载、何绍基等都临习过《夏承碑》,著名书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奚冈就从《夏承碑》中汲取了营养,写出了格调高古的隶书。
文/令狐先生,三余书社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