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元:读王之道咏黄梅诗四首
黄梅佛教禅宗发祥地,境内名寺甚多,其东禅寺声名远播,骚人墨客题诗作画代不乏人,唐朝吴道子,宋代王之道,尤为显著。
王之道,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属安徽)人。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历阳县丞,摄乌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为军,朝命为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迩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历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王之道在巡游黄梅时写下了很多诗词,这些诗词大都收录在《全宋诗》王之道诗集中。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王之道对黄梅是很有感情的,曾多次到四祖、五祖游览,并小住于黄梅。“石润占梅雨,山寒应麦秋。清风鸣翠篠,疏雨湿红榴。古驿苔封砌,芒城柳映楼。高吟一瓯茗,聊为故人留。”这是他在黄梅驿馆所写的“题黄梅驿舍壁间” 的五言律诗。笔者将最近拜读王之道咏黄梅四首诗,分别摘录如下:
一、《黄梅东禅寺》诗:
南晋今黄梅,东禅旧青莲。
曹溪竟何许,龙朔知几年。
我闻二祖师,属袂兹褊褼。
片言道有契,千古衣相传。
栽松与舂矶,为此一大缘。
朝追固若迫,夜度亦大遄。
迩来五百载,兵火数变迁。
惟余坠腰石,绳窍徒空穿。
堂堂吴生画,笔法世所贤。
绢素虽朽蠹,丹青尚依然。
嗟予二三子,平生慕真诠。
来游获瞻仰,投老当周旋。
独恨走俗状,明朝又加鞭。
临池更徘徊,圆荷汎漪涟。
此诗直叙东禅寺的历史,描写出栽松弘忍与舂米的惠能二位祖师传衣的大缘奥秘。至于东禅寺始建何年,史料无考。从王之道“南晋今黄梅,东禅旧青莲” 的诗句来看,得知建黄梅县时就有此寺。隋开皇十八年建黄梅县,唐武德四年(621),析黄梅为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置南晋州领之。所以王诗中“南晋今黄梅”, 就是指昔日“南晋州” 今之黄梅县。虽然县名有更改,但“东禅” 仍然是“旧青莲”。《 名胜志》载:“东禅寺号莲华寺,乃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处。有六祖簸糠池、坠腰石及吴道子传衣图”。《 大清一统志》卷264 湖广通志78《寺名》载:“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因为,东禅寺挂有吴道子画的传衣图,所以,王之道在诗中有“堂堂吴生画,笔法世所贤。绢素虽朽蠹,丹青尚依然” 之句。
吴道子(约680~759年 )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被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这样一位大画家给东禅寺画了一幅“传衣图”, 是非常难得的,看见这幅画“绢素虽朽蠹”,但“丹青尚依然”, 此时诗人的心情既赞叹又惋惜:五百年来,东禅寺历经兵燹变迁,惟存的坠腰石和传衣图两件古文物,如再有不测,岂不惜哉,痛哉!王之道对东禅寺流连忘返,来此一游获
得对祖师的瞻仰,本想多住几日,但“独恨走俗状,明朝又加鞭”。 用“临池更徘徊,圆荷泛漪涟” 的诗句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二、《五祖山》诗:
我生事幽诗刊,尘埃良独难。
朅来舒蕲游,登临每长叹。
如何胜绝境,佛屋多所安。
大哉慈悲力,神功助劖刓。
住处未易言,小道亦可观。
五祖古名刹,楼台倚巑屼。
崎岖六七里,萦纡三百盘。
悬崖擢青士,夹道罗苍官。
飞泉响环玦,幽芳馥沉檀。
我来及新霁,千峰碧玉攒。
忽闻杞犬吠,旋觉壶天宽。
水声濯午暑,岚气生晚寒。
心目快开豁,腰脚嗟蹒跚。
看云更搘筇,披风少凭栏。
欲营五亩宫,它年寄衰残。
试烦问祖师,莫作非意干。
三、《赠五祖山净老》诗:
欲知祖意路堂堂,满目湖山自放光。
林涌乱云迎马足,峰回荒磴上羊肠。
心花肯逐春同老,法雨何妨岁用康。
试向樵夫问端的,白莲生处是吾乡。
四、《次韵秦寿之题五祖》诗:
栽花传法总吾身,生灭无烦取次论。
一梦傥从今日觉,群峰应许此山尊。
塔中相好如来真,手里衣盂达磨存。
若遇小儿宜借问,性华何处更寻根。
王之道是宋代著名诗人,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他在黄梅曾先后游览了东禅寺和五祖寺,所留下的诗词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特别对研究黄梅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读罢这些诗后,不觉得黄梅更加可爱吗?
相关链接:
作者:杨天元 黄梅镇退休干部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