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陈邓和粟裕战略建议的史料比较
淮海战役之前,粟裕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以下简称刘陈邓)几乎在同一时间,给中央军委发电,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文仅就两次重大建议,直接进行历史史料的比较,让沉默的历史直接作证。
一、粟裕的子养电(1948年1月22日)
(一)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的歼灭敌人一路。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二)建议军委统一计划调剂和加强该项炮弹之生产,以增强反攻之效能。
(三)似以让敌背上守备大城市之包袱,我则先解放全国之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
(四)建议以东北之兵员成分及其他优越条件训练大批技术兵种,并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并尽可能统一编制与番号。
二、刘邓的丑养电(1948年2月22日)
(1)刘邓致粟裕:“根据总的任务,我们三军应确定向西”。(此三军指刘邓部、陈谢部和陈唐部)
(2)刘邓上报中央军委,建议下一步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月前,刘邓依托大别山、陈粟依托泰山、陈谢依托伏牛山,三军成品字阵势。
第二阶段,7月前,三军会师中原。
第三阶段,九月以后,在长江以北打大仗,彻底粉碎蒋介石在黄河、长江间的战略防御。
三、粟裕的卯巧电(1948年4月18日)
“六、根据上述理由,对今后作战特作如下建议:
1. 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
2. 对敌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则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辗转广泛游击,至少敌人要让出多数中小城市给我们。
3. 对敌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则派出多路坚强的远征游击队,配成犄角之势,采取广大范围辗转游击。
4. 以上三线武装部队(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战局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
七、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四、刘陈邓的卯巧电(1848年4月18日)
“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而后再出,较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注意,长江汛期是五月份,故此电有“粟部迟出”一定义)
上述历史史料的直接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建议性质
1、粟裕提出的战役性建议,十分全面。
2、刘陈邓提出的是战略性建议。
二、作战规模
1、粟裕提出的作战规模是在中原地区内打几个战役。
2、刘陈邓提出的作战规模是中原地区的三大野战军实施战略行动。
三、战略区范围
1、粟裕坚持长江南北作为战略区范围。
2、刘陈邓始终坚持将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区。
四、战略力量
1、粟裕主张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忽集忽分;并在长江两岸建立游击兵团。
2、刘陈邓主张三大野战军统一指挥,统一战略部署,统一战役行动,
五、战略后方
1、粟裕建议建立包括军工生产的战略大后方。
2、刘陈邓建议维持现状,坚持半后方战略支援。
六、战略目标
1、粟裕提出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仗,歼灭一路或几路敌军,并解放全国之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
2、刘陈邓提出在长江以北一个打大仗,彻底粉碎蒋介石在黄河、长江间的战略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