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永恒的主题,一位特级语文教师透露的教学秘诀!
西方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掌握多少知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语文学习非背诵不能学得牢靠。
近日,我拜访了退休在家的山东省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张英武先生。我像一个迷失的孩子,用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不断地向鹤发童颜的张先生倾诉着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迷惘,七十多岁的张先生仍然是金钢不坏、宝刀不老,他语重心长的话语令我感慨万端。
我们的谈话是从我师范毕业实习的时候听张老师的课开始的。
刘湘玉:张老师,当我刚毕业实习时,听许多人说,您的课很神奇,所有听过您课的人,都会终生难忘。的确这样,当时我听了您两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到如今时隔二十多年,还记忆犹新。记得您上《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课始,您用粉笔在黑板右上角娴熟地一画,黑板上就有了一张中朝打界的地形图。您还边画边指出故事背景和涉及到的地形。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清思路,给学生识记方法,到下课,学生的确背熟了。
张英武:都是老皇历了,还提它干啥?
刘湘玉:有道是,好的教学方法不怕老啊,我们现在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但是却出现了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效花里胡哨,无效课堂,我真得感到了内心的焦急。您能具体地介绍一下,您当时的一些经验吗?
张英武:你那年听我的课时,我正在进行“高效阅读,快速背诵”的教改实验。我的课堂的特点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课文思路,讲完背完,不留作业。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几百篇课文全能背诵。我的学生不用课下死记硬背,相对减轻了负担,并且很好地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文能力。
刘湘玉:是的,我记得您的《玉门速写》就是如此引导学生的。您能以它为例具体说说如何引导的吗?
张英武:我先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四句话的内容:第一句交代了玉门油矿的地理位置;二、三、四句概括描绘了玉门油矿的外貌。边讲边作如下板书:
玉门油矿:地理位置 外貌
戈壁滩 钻机和井架
我在讲读时,让学生找出贴切的形容词和比喻句,同时按顺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顺着板书词语,述说本节的内容,学生理解了,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记忆,背诵时就不会“张冠李戴”,颠三倒四了。接着是段段击破,一段讲读完了,学生对每一段也能大体背诵了。为了使学生对整篇文章能“一气呵成”的背诵,我再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把通篇课文的层次结构串起来,整理成背诵提纲。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背诵起来段落不会混淆。这里的记熟背诵,不仅是为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有着阅读教学的深层意义。
刘湘玉:对于背诵,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张老师是怎样处理这一难点的呢?
张英武:我们常说“纲举目张”。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一、清纲
材料多寡对识记影响是很大的,数量少的材料宜于整体识记,数量多的材料则分段识记效果较好。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
二、理目
在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
三、举纲张目
成长不是学会表达,而是学会咽下,当你终于可以克制自己的时候,才能驾驭梦想,让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
刘湘玉:是啊,您引导学生理出思路,同时也把方法教给了学生。想想我们现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为了创新,一律不重视文章思路教学,在没有读透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来理解,一个学生七零八碎地在前面找,老师就带全体学生在后面跟着跑,课文翻得呼啦啦地响。一节课下来,学生脑子里对课文的章法思路还是没有一个整体印象。
张英武:当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还常常让学生抄写课文,分三步进行,先写课文中的生字,再写全文,最后写应掌握和运用的词语。要求字迹清楚、工整,不能错讹,标点、行款格式正确。以《鲁迅先生珍惜时间》为例,先要求学生抄写十个生字,再写全文。抄全文时,六个自然段要清楚地分开,六十八个标点符号一个不能错。特别是分号,学生虽然认识了,由于对什么是复句还不明白,对“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的定义还不真正理解,所以要特别提示课文中两处分号的运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分号的认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通过抄写或默写,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了。
刘湘玉:您每上一篇新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读,您一般会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张英武:“读”也是为了“背”。学生根据要求通过自读来理解文章,识记理解字词句段篇。这是预习性阅读,一般提出如下要求:
1、学会生字词,基本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段落层次,为背诵打基础。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我的讲是针对学生的问题点拨,帮助学生理出文章思路,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能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抓住整篇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学生的疑难,跟学生共同研究,使其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搞清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全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创造意义识记的条件。
当然,为了加强内容的识记,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要求:
刘湘玉:您的课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那么,按您精心设计的要求熟悉课文之后,下一步将如何进行?
张英武:师生共同研究完一篇课文后,然后让学生“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几遍。这样及时再现课文内容,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并为原文背诵进一步创造识记条件,实际上这也是“准背诵阶段”。具体安排有如下步骤:
1、简要的述说。按原文顺序,讲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加深“框架”印象。
2、详细地述说。即连枝带叶一起说,结合原文重点语句,讲清主要内容,要求说得正确、流利,不出错讹。
3、按原句述说。只讲出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精确讲出原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说”是对主要内容的述说,不是学生背诵之后的复述。
这些完成之后最后才是“背”。
刘湘玉:您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对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综合,抓住其要点及联系之后,在“说”基础上,再反复阅读几遍,学生就能迅速把课文背诵出来。这里面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张英武:背诵一般按以下四步走:
1、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应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2、试背。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让学生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学生继续背诵。
3、熟背。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琅琅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的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
4、默写。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即用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默写。
刘湘玉:我明白了:文字是意象符号,背诵能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意象全出的情境,背诵的过程就是把作者的行文思路化为自己营养血肉的过程,我想,这是我们无论怎样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都很难达到的境界。
张英武: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会背诵就等于把文章吃进肚子里,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现在我很清楚,大家都在研究怎么学,但却忽略了学进去了没有。
刘湘玉:是啊,有的地方,有的课堂,过分强调形式,甚至行政命令课堂上只准老师成为学生的陪伴者,对此,你怎么看待?
张英武:如果有些人用最简单的头脑硬性地对待复杂的教学问题,那么吃亏的还是学生。短时间看不出,长期跟踪学生就能看出学生的素养的降低。我们为什么要课改,不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吗?我从不主张满堂灌,满堂讲,但我们不是不要发挥老师的作用,如果让老师只当陪伴,那不就是我们自己否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了吗?我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生自主合作不能解决的知识,学生自己不能训练的各种语文能力,都需要我们老师的主动。
语文教育传统,是汉语之根;汉语之根也是生命之根,背离了生命之根,无论借助多少“欧风美雨”,中国的语文教学都长不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刘湘玉:说得多好啊!背诵是永恒的主题,古人常用“满腹经纶”来形容一个人有素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借鉴张老师您的做法,指导学生理思路,说课文,快背诵,或许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张老师不愧是老前辈,教学大家,今天您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啊!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