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股骨头坏死最初命名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此后又称为骨缺血性坏死,但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发现坏死数周后部分又出现新骨再生,一般认为股骨头坏死才是其标准名称。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股骨头血管有“细、少、长、弱”等特点,血管内膜易损伤,血流易淤滞,如果受到激素、外伤、酒精、代谢性疾病等影响,容易引起股骨头供血障碍,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为多,无性别差异。
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在祖国医学中虽然没有本病的名称,但在古医籍典中对本病的描述早就有之,并将其归属于“骨痹”、“骨蚀”、“骨痿”范畴,如《灵枢·贼风》中“若有所堕,恶血在内而不去...而遇风寒则气血凝结,与故邪相袭,发为骨痹”。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九》也说,“虚邪动人,洒析动形,起毫毛而以腠理,其深入内传于骨,则为骨痹,进而逐渐发展成骨蚀”。
《华陀神医秘方》中指出:“骨痹乃嗜欲不节,劳伤于肾”。
因此,本病的病因则为内损和外伤外邪。
内损则是指劳伤于肾,股骨头坏死肾气虚则髓不生,骨失所养,所以在外因条件的作用下,容易发生”骨痹”。
清《医宗金鉴》中更为详细地论述了本病的病因和症状:“胯骨既髋骨也,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滞,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足尖着地,臀努斜行……”。等等均说明了内损肾虚是形成本病的内因条件,外伤和风寒湿邪的侵袭则是外因,而且还根据感受外邪外因的不同和临床表现出症状的差异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亏损型,气血双虚型,寒湿痹阻型等。
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机制是由于气血虚弱,肾脏受累,外邪侵袭,气血瘀滞,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股骨头骨质疏松,失去了抗压的能力和自行修复的能力而形成坏死。
因此,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在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的基础上主张辨证施治,要同时内外兼治,口服中药的同时配合外敷、熏洗、透入、按摩等等方法,目的在于能够有效促进坏死股骨头自我修复。
西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也很多,但到目前为止,不管是全身治疗、局部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当骨坏死一旦发生,还是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能够逆转。
以上是中医对骨坏死的认识和治疗的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