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恶臭真相,终于被她爆出来了

    她姐最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一条新闻,是杨天真的。

    她拍视频做直播,买了一堆玉镯子,每次出镜就随机挑一只戴上。

    “行家”们一打眼,断言其中最贵的得八位数。

    百万的玻璃种,千万的满绿,更有甚者,看出来其中一只若是拍卖能值一个亿。

    网友们凑热闹,就算外行,但只看一条:

    像杨天真这么有钱的,手里的东西肯定没有便宜货。

    结果,正主亲自下场打假:

    那堆“价值连城”的玉镯子,最贵的3000,最便宜的150。

    网友们、专家们,一个比一个打脸。

    而这其实只是杨天真的一个实验。

    这故事的模板很熟悉。

    就像是,奢侈品代购圈流传这么个戏言:

    真货都卖给穷人,假货才卖给有钱人。

    有钱人,是人给包抬价。穷人,是包给人傍身。

    《我在他乡挺好的》

    真镯子还是假包,其实都不是重点,因为它反应了一个早已根植于我们脑海的习惯——

    会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价值,去判断他的做事风格,衡量自己和他的关系。

    连我们自己还没有察觉到时候,就已经给对方贴好了“价格”标签。

    这本质上,就是那句老话——

    看人下菜碟。

    工具关系

    看人下菜碟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心里都懂。

    就拿被称为最“势利眼”的时尚场来说。

    前有,白冰穿了某顶级奢侈品牌的高定礼服,被嘲咖位不够。

    新闻标题诸如此类;白冰穿XX高定礼服,那条裙子就“废了”。

    身价不够,连件衣服都想跟你划清界限。

    相反,就有衣服上赶着倒贴人的。

    张小斐因《你好,李焕英》迅速蹿红,短短十几天路演,就能从几百块zara,到几万块的prada逆袭。

    不出一个月,凭借50亿票房女主的身价,又穿上了高定。

    谁能想到,在这数月之前,张小斐参加活动连把椅子都没有。

    原来衣服做出来不是给人穿的,是给“名”穿的。

    人穿“好衣服”也不是因为漂亮,是为了彰显地位的。

    在这里,人和衣服互下菜碟,谁“值钱”,谁就是硬通货。

    这点成年人法则,娱乐圈人人深谙不说破,却又明目张胆地执行。

    《浪姐》里,张萌出了名的社交咖,一开口就是“我有个角色想找你呢。”

    姐姐们第一次见面,就直奔咖位最大的宁静,完全掠过跟自己打招呼的沈梦辰。

    事后张萌确有一番解释,说剪辑误伤也行,但她的眼里宁静在前,沈梦辰置后也是事实。

    《乘风破浪的姐姐》

    上流社会的人,得权衡背后的资本,看江湖的地位。

    普通人,就很简单,看一身衣服仿佛就能做判断。

    《我在他乡挺好的》里,打扮普通的女老板,被店员质疑买不起。

    《三十而已》中,那个掷百万买珠宝的大姐,提着菜篮子,穿牛仔裤进奢侈品店的门,被视为无效客户。

    《三十而已》

    所以,普通人看人下菜碟,速度快,方法粗暴。

    素不相识总不能盘人家家底,所以,看穿什么、戴什么,瞄一眼车钥匙上的标,都是快速投资人脉的窥镜。

    最让人唏嘘的是,哪怕沾亲带故的关系里,现在很多人也藏着这种心思。

    她姐一个朋友说,姑妈给他和叔叔家的表妹同时介绍相亲对象。

    给表妹介绍的人有房有车,家里开公司,见面当天姑妈亲自出面,热情得很。

    轮到她,介绍的条件差就罢了,对方有过婚史都不知道,中间传个电话号就不管了。

    事后姑妈还说:“差不多就行了,别那么挑。”

    不为别的,叔叔最近升了官,姑妈眼里,两个弟弟虽都是亲人,但有轻有重,有主有次。

    升官的弟弟以后可用得着。

    《我是余欢水》

    人和人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归成朋友、同学、亲戚、同事......

    所有人的功能属性都先于关系属性,任何社会关系都在向单一的工具性异化。

    我们常说工具人,虽是个玩笑,但其实不假。

    你我皆工具。

    能被用的,尚能入局。没点自然关系以外的延伸价值,则被除名。

    一顿不想去的饭要不要拒绝,先预判下以后是否还用得着对方。

    一个不想回的消息,先衡量下是不是有不能得罪的牵扯。

    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我们下意识的习惯。

    所以经常能听到老人感叹:现在的人啊,人情薄。

    弱,是原罪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看人下菜碟本身,她姐想讨论这件事的原因在于,好像我们越来越觉得这样是正常的,这样就是对的,它天生如此。

    有种论调我们应该熟悉:谁让人家有钱呢?人家当然可以……

    这句话翻译下就是:要想被人看得起,你就要有钱有名。

    不被巴结,不被抬举,是你自己没本事。

    这个逻辑,恰恰解释了人际关系变成极度工具化的根本原因——钱(利益)。

    我们下意识认定,在金钱经济生活中,由利益输送而搭建起来的关系网,比虚无缥缈的感情更加稳定,虽然它很冰冷。

    有时候,是“下等人”向“上等人”的绝对乞讨。

    《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丑态百出。

    凤姐插她一头花被围观,她说这是自己修来的福分。

    被鸳鸯戏弄喝茶喝酒,她说贾府的茶是天上才有。

    用过的杯子被人嫌,一把年纪还被比作母蝗虫。

    《红楼梦》

    逗笑了贾母,取悦了姑娘们,由此换取银子,买一家子的生存,度一家子的难。

    这种是“有钱人”向“穷人”的单向情绪收割,拿钱取乐。

    明明表现的是反讽,也有底层群体的辛酸和不得已。

    可到了现在,刘姥姥们却是会遭到绝对排斥的。

    “你弱,活该你弱,你弱一定是你有问题,你要反思自己,要想人看得起,就要活成别人的人脉。

    这是我们最经常听到的网络平台上“专家”的言论,教导我们该如何做。

    比如前段时间,郭晶晶和“名门望族”的闺蜜照曝光。

    就引来“专家”一通分析,无非就是那个家底不菲,那个背景雄厚。

    人家能各取所需玩到一起,你要是也想要交朋友,先想想你自己身上有什么别人能利用的地方。

    它确实也有道理。

    但我惧怕这种逻辑下包裹的冷漠,实则会让人与人之间更加隔阂。

    当我们被过分根植,人际关系应绝对以利益为核心的观点时,我们学会了什么?

    家族内,一家三个儿女,大儿子工程师,二女儿大学老师,老幺普通上班族。

    节假日回父母家吃饭,爸爸上前拍拍大儿子的背,“开车累了吧。”

    妈妈老远迎上去牵女儿的手,“给你做了最爱吃的菜。”

    只有老幺跟在最后面,没有得到额外的特殊关照。

    再看职场,传言公司新同事是“皇亲”,不用费力融入,第一天有饭友,第二天有烟友,第三天全公司都是好朋友。

    朋友圈的点赞目的在于提醒“你别忘了还有我这么一个人”,评论代表着“希望能跟你进一步沟通”。

    明明看不惯,但转念一想这人手里还有能用的资源,依旧能在零点第一个送上生日祝福。

    所有的社交动作都有因可循,一切的你来我往都不能亏本。

    亲情之间也有了薄厚,友情之间也有了度量,非亲非故之间的交道更是能精确到毫厘。

    人和人之间,嘴边的笑更频繁了,但也越来越机械了。

    你和我之间,微信的对话框越来越长了,但每句话背后都是一道阅读理解。

    人就那么点精力,只能优先分给“有用”的人,而不是亲近的人。

    这一切的现象和行为都似乎都在指向一个“真理”——

    弱,本身就是原罪。

    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

    生活在内卷和上升时代的我们,因为竞争太激烈了,确实会经常被教育要“慕强”。

    我们习惯批判“下者”的无能和弱势,拿着鞭子告诉弱者,你站起来,你得变强大,否则你被看不起,被践踏,怨不得别人。

    我强我厉害,你弱也怪不得别人瞧不起你。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破产后身边再无朋友,而一个人飞黄腾达后,哪怕之前再不对付的人,也得点头哈腰。

    而这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强弱的运行逻辑,没有人会同情弱者。

    当世界变成这样时,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哪儿不太对劲?

    座次按身价排序

    刘擎在《奇葩说》里提到事物的两种状态,“实然”和“应然”。

    实然,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成为的样子。

    放到此处来说,人际关系中一定要有强弱、上下之分,是所有人已经深信不疑的“真理”,这是“实然”。

    显然,大众把它当成了“应该成为的样子”。

    并不是所有存在并被一直推行的规则,就是应该存在的,当一种思维长久地根植在我们的大脑里,就变成了“必须”和“正确”,哪怕它真的不正确。

    我们似乎从不思考,惯性地践行着世界残酷的人际法则。

    《我是余欢水》

    “对,你说得对,我弱我活该,谁让人家强”。

    结果是,未来每一次作为“弱者”出现在人际关系中时,每一个点头哈腰,每一次颜面扫地,都是我们今天为这个糟糕的法则和世界投票投出来的。

    小品《拜年》

    人和人的关系,是不是没有利益输送,就无法达成共识,无法维稳长久?

    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看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看是否能成为别人仰视和甘愿称臣的人。

    人的追求,应该是这样的吗?

    你有没有哪怕一刻,曾经厌烦这种事情呢?

    詹青云在《奇葩说》里,解读米兰昆德拉的《不朽》:

    人世间本来就有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

    大的不朽,是世人对你言必称名,是那些陌不相识的人,在你死后依然记得你。

    而小的不朽,不过是爱你的人,依然记得你。

    《奇葩说》

    不往远了说,就看最近,大事很多,一场河南洪灾,一个东京奥运。

    一个需要救赎共情,一个需要举杯同庆。

    但大多数人,置身其中,都显得格外渺小。

    郑州地铁亲历者#写在死里逃生后#上了热搜。

    绝望时刻,已经撤出来的实习医生穿上白大褂折返救人,连续做心肺复苏6小时。

    京广路隧道积水时,侯文超没有自己先跑,而是下车步行10公里,拍了400多个车门,劝车主弃车逃生。

    他们毫无利益关系,他们就是陌生人。

    生死时刻,金钱无用,名利无能。

    绝境中,有限的生存机会里,无论是你给别人的安慰,还是别人给你的鼓励,都足以让你成为不朽的人。

    奥运赛场上,本是“绝对”的你强我弱,一较高下的修罗场。

    可是,当卡塔尔选手巴希姆和意大利选手坦贝里,都跳到2.39的“极限”,他们最终决定,共同分享这枚金牌。

    赛场上,他们从对手,变成互相拥抱,喜极而泣,互相成就,彼此祝福!

    巴希姆和坦贝里共同站在最高领奖台

    为什么我们特别容易被这些,反而遥远的关系和事情感动。

    是因为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只学会了惯性的利益社交和冷漠看世。

    我们很少无私地透露过真实的情绪,展现过逼真的善意。

    所以,陌生人之间的温暖显得尤为珍贵,不需要相识的共情有了更纯粹的意义。

    大多数人,这一生都不可能成为大的不朽,不能被人抬举,也享受不到特权。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拥有小的不朽。

    成为别人情急之下的一个指路人,做别人困顿之时的一个聆听者。

    我们不必总是在一段段被精细切割、丈量、重组的关系里,生怕自己抱不上大腿,更怕自己不是大腿。

    当自己把自己看作活生生的人,对面走过来的,也都是活生生的人了。

    我知道很难。

    但如果你也厌烦过那种冷漠。

    不妨去试试,这是我们在糟糕世界里,发现甜味的最好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