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一体化德育体系擘画最大育人同心圆
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未来,北京市将在一体化德育内容、方法、资源、队伍、评价、协同等方面,加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注重育人目标从成人视角向学生视角进行政策实施和教育转化。教育目标是实践的方向,是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魂。《指导纲要》聚焦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良好习惯四个关键育人目标,使一体化德育操作性、可视化增强。《指导纲要》还从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维度进行了具体安排,把整体性德育目标要求贯穿大中小幼各学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尊重不同学段学生思想认知规律,把握各学段目标的差异性。
以上理性的目标设计固然很好,但还需进行学生立场、学生视角的育人目标转化,因为教育的一切努力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教学实践者应更加尊重、理解和了解儿童青少年对发展目标、教育施策的自主性态度,利用班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虚心倾听他们对教育、特别是育人目标的认同度和接受程度,增强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在责任担当、自主健康成长能力上真正站起来,而不是消极接受简单的说教和外部灌输。
从学段教育工作衔接提升到育人责任无缝接力,切实把纵向衔接的德育使命贯穿起来。时间维度上纵向学段的育人有机衔接,是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指导纲要》提出,努力实现大中小幼德育工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以首善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围绕衔接点进行了特别安排,要求各学段都应关注相邻学段的德育目标设计,在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加强与相邻学段德育目标衔接,帮助学生适应下一学段的学习生活。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关年级的衔接事项进行安排,具有创新意义。
儿童青少年的生命成长是连续性、阶段性有机统一的整体,要防止教育过程中的割裂、碎片化和对冲现象。建议在大德育、大思政视域下,从衔接目标、内涵、思路、内容、机制、效果等方面,进行跨学段、跨学科、跨部门甚至跨领域的交流研讨,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工作机制;特别是各学段校长、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育人责任要无缝衔接,并使育人纵向衔接实现从理念到实践再到新理念和新实践的良性循环,把立德树人的接力棒真正传好,使儿童青少年自强不息,充满浩然正气。
给家长更多教育支持,给教师更多教育信任,以家校双轮教育驱动构筑立德树人的共同体。空间维度上的协同共育已成为新时代最显著的教育共识。《指导纲要》提出,要发挥首都优势,准确把握大中小幼各学段育人目标、内容、方法等,积极推进市区校联动、家校社一体;完善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衔接一体、各方协同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鼓励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模范榜样、社区工作者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构建校内外协同的大德育体系。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构建各学段衔接、社会与家庭协同的新时代一体化德育新格局。
在实施层面,建议紧紧把握、依靠育人的关键要素和力量——教师和家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面临的实际问题多,亟待更多的教育指导和专业服务,家校沟通协同、家访、育人讲堂、专家工作坊、亲子关系课堂、社区家教学院等,应进一步扩容、提质、增效。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尊重信任教师,增强教育包容,保护关爱教师。要通过弹性工作、轮值轮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教师合法的休息权利,给班主任、学科教师创造静心育人的氛围,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心理负荷,防止教师出现健康和情绪的双重透支问题,从而以积极的家校双轮教育驱动构筑立德树人的共同体。
我国教育已进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协同共振的一体化、广域化时代,这是基于和合教育理念而画的最大育人同心圆,最终实现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谢春风 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