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黄鹤楼白云阁
黄鹤楼原址位于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名楼多传说,因此使这座楼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1981年10月,重修黄鹤楼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
走进景区的大门,走过长长的甬道,穿过一座座石牌坊,也就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传说,一重重一幕幕,应接不暇,直至走到景区的终点---黄鹤楼。
此时,所经历的历史、传说,也只有景区的二、三。
2018年4月3日于湖北武汉黄鹤楼
景区大门
甬路
白云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比黄鹤楼仅低10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的景点。
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云阁,外观为塔楼式,呈“T”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5平方米,阁名由史学家周谷城书写。
白云阁内历代黄鹤楼历史珍图展
1937年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在原岳飞庙废墟中清理出一通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的明代石碑,即移此建亭供碑。
亭为木石结构,六角攒尖顶,单檐外展,端庄古朴。
亭额刻“岳武穆遗像亭”六字。为孔庆熙所题。
其下石柱楹联为“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精忠报国石牌坊
涌月台:始建年代五无详细记载。距传世诗文应不晚于十六世纪的明代。有传为北宋黄庭坚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贬官鄂州知府时所建,取唐代杜甫“月涌大江流”诗意。又传为元正年间所建,由湖广行省儒学提举黄清老书写台名。
清代黄鹤楼焚毁后,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搁笔亭: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相传李白登临黄鹤楼时诗性大发,正欲题诗,见崔颢题《黄鹤楼》于壁上,乃搁笔,并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自此崔颢蜚声诗坛,其诗《黄鹤楼》亦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清四十八年,著名戏曲作家、诗人孔尚任游黄鹤楼时,起意将楼附近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欣然为之赋诗。此亭而后成为文人墨客的酬唱之所,清同治四年毁于兵焚。
该亭于1991年重建,长8.5米,宽8.25米,钢筋混凝土仿木石结构。亭中置有案、凳、砚等。亭柱楹联由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著名戏曲家曹禺所书,亭名由诗人臧克家书写。
米芾(公元1050---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世称米南官。祖籍太原、后徙襄阳、晚居镇江,北宋杰出书画家。清黄鹤楼上曾悬有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后被焚毁。
米芾拜石的典故源于世人的传说:初于无为州有巨石奇丑,芾见大喜,具衣冠拜之,称之为兄。人称米芾为“石痴”。
《米芾拜石》铜雕即由著名雕塑艺术家项金国根据这一典故创造而成。
此铜雕高2米,重1吨有余,青铜质。雕刻手法生动粗犷。所拜之石为安徽灵壁石,高约3.5米,重4吨。
胜像宝塔:俗称“白塔”、“孔明灯”。根据史料记载,此塔系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为元代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建。整个塔身用白沙石叠砌而成,高9.36米,座宽5.68米,周围刻有云神、水兽等图案。
该塔是我国元代喇嘛教中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也是黄鹤楼景区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历史建筑。于2014年初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文字来自景点简介,谢谢原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