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故乡 风光如画
下栅位于孝义古城南15华里处,地域约四平方公里左右,西南倚山,东北入川,白沟河沿村东下,细水长流。夏日,百米河床里,儿童戏水,村妇洗浆,嬉戏打闹,笑语欢歌,好一派欢乐景象。若遇山洪暴发,则是另一番景象。青壮年们手提钢锹,活跃在河堤上,打坝堵堰,引水灌田,忙而不乱,紧而有序。下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山不高,水不深,碧水青山,岸柳成行;川地向外扩张延伸,直达汾河谷地,连接晋中平原,视野开阔,风光无限。下栅属黄土高原丘陵边缘,海拔760米左右,山沿地貌的自然布局大体是沟壑、塬崖、坡道相间分隔成锯齿状,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由西北转向西至东南,依次排列是:西塬、盆儿坡、上栅沟、北崖、上栅圪转、河后沟,南塬坡、西南塬、和尚沟、垣头圪转儿、小坡东南塬、高家沟、大坡。鸟瞰全景,确似一条欲待腾飞的巨龙正在夭矫腾飞。
村庄依山傍水建在平川地段,东北与尉屯、王屯、梧桐为邻,北与仁顺、仁坊接壤。落差最高处竟达七米之多。因此,在村北又冲出一条远近闻名的谷道,名曰“八里圪转儿”。自古以来是南乡人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圪转两边塄头的圪针,生长旺盛,经久不衰。村规民约有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因此胳膊粗的老圪针有的是,两边圪针的枝条互相交叉搭架,犹如天棚一般,行走其间无不感到幽静深远,像在公园长廊中散步,说说话话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尽头。八里长的谷道,冬避风夏遮阴,四季皆宜。若遇大雨,隔段有避雨窑,保你绝对安全。前辈们老早就流传下来,说八里圪转儿是舞动的龙尾巴,真是情趣盎然。自和尚沟,娘娘庙湾起,沿白沟河向南至与垣头接壤的三十亩地是比较开阔的河后沟,共有耕地百余亩,旧日是由23家经营耕种的菜园地。全村共有26眼园地水井,其中24眼分布在此段,庆荣井浅而旺最为奇特。园里除了种菜,地边、井旁,全都是桃杏树、枣树,远观是一片林海,近觑全是阡陌纵横,渠道成网的菜地,作物成熟的时节,绿菜茵茵,瓜果飘香,溪水潺潺,山歌悠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道不尽的田园风光尽在其中。
夏秋两季是园子里最繁华热闹的时候,种园的、买菜买瓜果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村民们有事没事爱来这里转悠转悠。大人们忙做其他活的时候,照看园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孩子们身上,于是这里又成了小朋友的乐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玩,吃桃杏,吃枣,甜甜的、酸酸的,还把黄瓜搁在栲栳中,吊在井里,到晌午时分,绞起来吃,凉凉的。玩腻了,就上东山腰约40米高的仲补窑窑去探险。传说这是清末一个叫任仲补的人挖凿的躲难窑。高宽深各约八尺,窑门仅容一个人爬着进出,虽说有个约50米的斜坡可以上下,却根本没有路,全凭自己拔开草丛,寻找落足的地方,踩不准就有滑下去的危险。站在窑门口居高临下看山底的小河,像一条小爬虫,其山崖竟是山势滑坡堆积的土丘,异常惊险。然而小伙伴们全然不在乎这些,他们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高吼一声,立刻回音不断(俗称洼洼声儿)。这时被惊吓的石鸡儿也咯咯地叫起来,漫山遍野地叫,这就是“石鸡抛坡”,或是“石鸡丢蛋”。人们常用这两句话比喻婆姨们在一块说笑时那清脆响亮的笑声,说:“听罢,石鸡儿丢蛋了。”如此美妙景观唯下栅独有。
村名由来 古镇雄姿
据上世人历代传承,下栅村是由王家沟、白沟、临桥三个小村合成的——三座观音庙,四个护村门,五道庙位于村中,可考。五道爷是位凶悍治恶除邪之神,按历史惯例,五道庙只能建在村口,不能建在村中,以此类推,下栅五道庙的位置原是临桥村南口,而庙前的街道是连接后道里(寨子背后)通往安生等西南村的车马大道。又有传说,唐初大将尉迟恭镇守白北关时,曾在前后营驻军,上栅下栅为营寨前哨,扎过栅栏,因此得名。近年出土的郭姓墓碑所载,唐僖宗年间已有下栅之称,属梁川乡管辖。清朝中叶立下栅为镇,是孝义四大镇之一,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勤劳的下栅人,辛勤劳作,乐衍生息,不只营建了一个文明的古下栅,还建设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新下栅。古谚:下栅村像条龙,七座庙(指大庙)八颗钟。古县志记载,下栅东有望龙柏,西有卧龙松,是孝义十四景之一。这是事实,也是有道理的。村的主体从东北向西成S型逐级布局,酷似舞动的巨龙,村南边山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沟崖,像龙爪,村北八里圪转儿像龙尾,龙首就在村西最古老的王沟里。村东北方展开一片开阔地,是下栅人的粮食囤,米粮川。而东山脚下沿村东下的白沟河就是巨龙为这块沃土永远吐不尽的水源。下栅,人杰地灵,是藏龙卧虎之地,文物古迹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