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巧秀 | 过年 (下)

过年(下)

作者:冯巧秀

谨以此篇献给我的祖辈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们。

我的童年是在旧城度过的,一出生就住在新百货商场对面的大院里,出了大门往西几十米,就是中阳楼,这是旧城的标志,小时候只要看到中阳楼,我就知道是到家了。院里面住的都是在县委工作的人,大大小小有几十户人家,吵吵嚷嚷的十分热闹。上房里外三间住着孝义的第一任县长杨汉三先生一家,其他各家各户的房子大致一样,里外两间二十平米的样子,外间有一个小炕走带烧火做饭的灶台,冬天还要架上烟囱点个小铁炉子取暖,里间有一个较大点的炕,占了多半个房子,炕对面放两只箱子,所有的家当都在这里,地下只剩下顶多两平米,房子很潮,我和弟弟经常起湿疹,冬天冷夏天闷热,我们一家五口就生活在这里。

1976年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我们全家也搬到新城,住到了厂区宿舍,住上了楼房。雪白的墙壁,高大的窗户,高高的房顶,宽敞明亮,觉得日子都变得亮堂起来。

搬到新城没两年,我开始上小学。那时新城柏油路还在修,路上铺满了石子,压路机过来过去在打路基。从肉联厂到学校上学,有五、六里的样子,穿过梁家庄的麦地,依次经过人民印刷厂、东风百货、东风剧院、县委、五零部队的营房,就几乎经过了全城为数不多的建筑,从西到东就贯穿了整个新城。

那时不兴家长接送,上下学全靠走,尤其到了冬天,上学天没亮,放学天已黑,风大是小事,一遇到下雪天气,棉鞋都湿了。所以,放寒假过年还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事情。

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快过年时跟着姥姥赶会。旧城是阴历初五、十五、二十五有集市,我们叫赶会。那时物质还是比较贫乏,只有集上才能有平时见不到的稀罕物,尤其是腊月,十里八乡的人们挑着自家的土特产赶着买个好价钱,做买卖的也早早储备了年货,街上火红热闹,吆喝声此起彼伏,卖对联的,卖布的,卖吃的用的……从中阳楼到楼门口窄窄的街道上摊挨着摊,人挨着人,人们都忙着置办准备过年。我扶着姥姥,姥姥拄着拐棍在摊位上挑选,最吸引我的是满街弥漫的食物的香味,铁锅里热气腾腾翻滚着的烩菜、杂割菜,刚炸的冒着泡的油糕,馋的人直流口水,姥姥会掏出手绢里裏的钱来给我买一个油糕,卖糕的拿一小块正方形的草纸包了递过来,咬一口还滋滋的响,心里别提有多美了。称上一斤水果糖,给我扯上几尺做新衣裳的花布,这就准备过年了。

过一阵再去看姥姥,新衣裳已经做好了,算计着裁剪下来的边角料,姥姥给我做成了扣袢的新鞋面,拿废布砌成、白粗布打面,用新麻纳得鞋底子,穿在脚上厚实舒服,有了新衣服新鞋就能过一个满足开心的年。

搬到新城后,过了年都要回旧城看姥姥走亲戚,父亲就从家里推出那辆擦得锃亮的二八加重自行车,前面横梁捎上我和哥哥,后座带上妈妈抱着弟弟,那时还是土路,坑坑洼洼的,又冻又颠,忍着要半个小时、四十分钟左右,到姥姥家下了自行车,脚都是麻的,得缓上一会儿才能走路,但这也成了童年过年时的美好记忆留在了心底。

姥姥走了以后,我经常会想起扶着姥姥走在旧城的街上,从南关到中阳楼不长的街,一直走到了我心里,想着永远也不会走到尽头。

视频通话的铃声响了,是女儿打回来的。如果不忙的话,每天晚饭后的视频通话是我们家的习惯,女儿在上海读研究生,每天都会聊聊各自的情况,打开视频,虽远隔千里,却近在眼前。想起当年厂里的工作的上海籍阿姨,每次回趟家都要辗转几天,倒几趟车,有时还买不到车票,费尽周折。现在交通十分方便,中午把女儿送到机场,两个多小时就落地,下午已经到了宿舍。小时候大人们口中说得天北京上海,那可是遥不可及的地方,现在是自驾、一张动车票、机票就能办到的事情,节假日旅游成了很普遍的休闲方式,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都不再是远方而只是距离了。

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家居、4G,5G也来了,只有想不到的,应有尽有,层出不穷,快得让人接不过来,紧赶着学还总是又落伍了。早市上摆摊卖玉米的大妈面前摆的都是微信、支付宝的二维码,口里还说着,看你方便,扫哪个都行,收钱收得溜溜儿的,真是变得让人无限感慨。

女儿放假回来,又快过年了,我还是习惯的拉着她和我一起去置办年货。临近年关,路上满都是车,原来的路只分上下道,现在主要街道都已经是八车道了依然是车流不息。到了超巿、菜市场里都是人头攒动,天南海北的水果蔬菜、海鲜肉食、糖果用品五花八门堆集如山,任人们挑选,女儿在旁边拉着我,少买点,吃新鲜的,别习惯屯着,超市天天开门,再说网上什么都有,一下单快递给你送到家门口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里过年的习惯一代代传到现在,仍然没变,扣肉、鱼、过油肉、丸子、炸糕,一样也少不了。说起来也奇怪,这些吃食在现在平日里是一点都不稀罕了,但每到年节,心里总是想着这滋味,连女儿也不例外。到了我们这一辈,旧时的吃食很少有人在家做了,一来大家觉得平时能吃到,二来工序繁琐,外面到处都有卖,大多人都在饭店预定,图个过年的意思。近几年年纪大了,精力和身体都不如从前,有时也想省事一些,可有总觉着,过年不就是一样一样备下来才有年味吗?幸好女儿也是耳濡目染,帮着置办年货、收拾食材也是得心应手。每每大包小包填满橱柜、冰箱,各类吃食飘香厨房的时候,才是从心底溢出的开心,感觉这才是过年了。

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经常会想起以前的事,历历在目,往事一件件反而更加清晰,日子就在一个个季节更换中,一个个过去的年头里悄悄地变了模样。春晚的歌声又一次响起,窗外,眼前的城市灯火璀璨,流光溢彩,我从童年到中年,这座小城从一片荒凉,到今天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学校、公园星罗棋布,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经济快速发展,跻身于全国文明、百强。我亲历着小城不断的发展散发的独特魅力,感受着这片热土上勤劳奉献人们的自豪,由衷地对养育着我们的这片土地心怀感恩。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就是这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家组成了祖国的大家,也是这些平凡的人们建设着,奉献着,见证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如女儿在纪录片《孝义千秋》中所写,我的家乡佑于这时代的浩荡长河,和这里的每一片砖瓦,每一棵草木,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和每一支血脉都将和祖国汇成同一首赞歌,流传千古,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冯巧秀,1970年,孝义人。在平常烟火里走过山川湖海,感受温暖和陪伴 。

(0)

相关推荐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吕梁孝义中阳楼

         吕梁孝义中阳楼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中心东南1.5公里古城镇古城大街.距孝义三皇庙东6.1公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碑记所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七年(1307年)地震坍毁, ...

  • 旧城记忆

    身为孝义旧城人,对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满怀感恩和敬畏.在他乡的那些思乡夜,当三十年多年前,甚至更早的在斑驳的岁月中,已变得零星散落的片段不经意泛上心头,尘封在心底的城中的人和景就活灵活现奔涌而来,仿 ...

  • 李家全丨老 冯

    老冯,是个朴实的庄稼人.因为姓冯,所以大家伙都习惯这么叫她. 她的岁数,六十上下.但长期的劳作,和养儿育女的操持,使她看上去更苍老. 可是,她总不服老.儿女被她调教得都出息,也都很孝顺.儿子常在电话里 ...

  • 邵艳君:胡仙仙逝

    胡仙仙逝 邵艳君 胡仙不是仙,是人,只因姓胡,村庄人都习惯叫她胡仙.胡仙六十七时的那年正月突发心肌梗倒地就没在起来.我和胡仙先前是邻居,后来处成了亲戚,她女儿是我侄儿媳妇,她是姥姥,我是姑奶奶. 那日 ...

  • 巧玲过年

    作者注:前面曾写过一篇<巧玲出山>,坦白地说已经写完了,但是很多朋友都意犹未尽,还想看巧玲在城里的生活,那就满足各位,写下这篇. 已是晚上十点了,最后一桌客人终于走了,巧玲换下工作服,卸下 ...

  • 冯琳:深蓝下,一册荒原的传说

    深蓝下 一册荒原的传说 冯 琳 山,高一点,高到揽着悠闲,把白云放入怀里. 白云,压低一点,低到用一把木梳,梳理山川的发髻,梳理一册荒原野性的传说. 岩石,你是一支深邃的笔,要把草原的近景渲染. 岩石 ...

  • 春节档预售破12亿、《唐探3》独霸天下,“就地过年”下市场能创新高吗?

    截至写稿时间,离大年初一仅剩6个小时,春节档7部种子电影,预售总票房近9亿,票房市场已经完成蓄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红火的电影大盘之外,市场上更明显的是出现了一丝极端色彩,可以将这个春节档的电影概括为- ...

  • “就地过年”下消费大变迁:零售业谁人笑谁人哭?

    灵兽按 拼团也好,电商也罢,竞争每天都有.超市现在成了二十多年前的百货商场,是被别人革命的对象,不改必死.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937篇原创文章 1 罗屏的妈妈已经 ...

  • 跟冯骥才过年 |《年意》: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

    年 意 文 / 冯骥才 <年意>作者:冯骥才,朗诵:冯远征.mp37:49 来自冯骥才 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载黄叶 ...

  • 【冯干劲】树荫下洗衣服的女人

     树荫下洗衣服的女人 树荫下洗衣服的女人 选择一块青石板 或搓,或漂.或捶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你亲近河水,亲近你的家人 把爱揉进一件件衣裳 河水或脏.或净 层层涟漪 多像偷窥人的心 那倒映河水的身影 ...

  • 拈花湾,在禅意小镇看华美灯光秀(下)

    湖面上,薄雾冉冉升起,禅乐从花草间缓缓流淌而出,我们到的时间还算巧,项目没有等候,表演就开始了.游人围在湖的四周,还好只有两三层,从游人与游人的间隙里,我们还能够完整地看到灯光的表演. 莲花在灯光的照 ...

  • 短诗阁楼:冯尚玉·过年|南粤诗刊◇2021年2月刊◇总第44期

    南粤诗刊 ●冯尚玉 『 过   年 』 来到岁月的驿站 等待跨界的钟摆 24点,那一声铃响 送走了旧的,迎来新的   鼠,望了一眼时针 扭转头灰溜溜而去 那一头趾高气昂的牛啊 迈着健步向我们走来   ...

  • 巧用坡屋顶下的高差,将100多㎡拆分成“三合院”,面积翻倍,共享空间连续且舒适!

    供稿:立木设计 这是一处为建筑师老余夫妇改造的度假屋,作为孩子游乐和家庭藏书之用,基地位于他们在桃花源的私宅. 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坡屋顶下的高差,将100多平米的原始户型拆分成了"三合院&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