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兰 山西首派留学发起人一一冯济川

作者:冯世兰

今日为师必通科学

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中国游学东瀛渐成风气,尤以南方诸省为多。冯济川从《晋阳日报》上看到各省派学子到海外留学的消息深感山西要改变贫困的面貌必须先改变晋人自闭和人才缺乏的现状。他在山西大学听过监督李提摩太(英国人)的讲课和实验。觉得山西也应该顺应时势,派人到海外学习、考察,掌握先进的科学,以强晋富民。

李提摩太

他将这些想法与原汾阳知府胡孚宸先生讲了。胡孚宸在汾阳时“兴学勤工,不遗余力,当时全晋学务以汾阳为最”,胡孚宸约冯济川任西河教务。胡孚宸升任太原首府后又请冯济川为平遥书院主讲时,冯济川对胡省府讲:今日为师必须通科学,见在各省游学,而晋独无。希望他能向巡抚张曾杨转达自已的建议。胡孚宸非常认同冯济川的观念,并答应会尽快向巡抚张曾杨陈述此事。不久,冯济川就接到胡孚宸的信,说山西派学子赴日留学的事巡抚答应了。巡抚张曾杨十分赞赏冯济川提出的派学子到日本留学以培养人才的建议,并指派冯济川为留学人员中第一人选,让冯济川再选一人和山西大学二十八人、山西武备学堂二十人,共五十人前往日本游学。

山西首派留学生

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初五,冯济川王桐年与山西大学刘劝功徐一清赵戴文冀贡泉冯司直等二十八人,武备学堂阎锡山温寿泉武英华等二十人,共五十人由监督吴从康带队启程,破天荒开启了山西公派学子出洋留学之路。
山西巡抚对这次游学东瀛很重视。这一天,巡抚张曾杨率政府各部门官员送这些留学生一直到大南门,并各致训词,希望他们取经回来报效祖国,提振山西经济。

岸本辰雄

这些学子经历车、船劳动,海上漂泊近一个月才来到了山辉川媚,绿树阴浓的日本国,然后各自入学。八月十一日冯济川入明治大学经纬学堂速成师范。经纬学堂是中国(清)驻日本公使杨枢特请明治大学校长、日本教育家岸本辰雄为中国学生特设的学校。岸本又请了教育家高濑代次郎为监督及名师。冯济川考虑自已年龄较大选择了研究教育之法。一段学习后冯济对学堂的整个管理之严格,教学内容之丰富感触颇丰,得益匪浅。冯济川得知岸本游学法国,学成回国,与志同者组成明治大学校,开始万分艰难,同仁都不看好,但岸本很坚决,苦志经营。后来得到天皇的支助,于是扩充学生至三千人,这三千人毕业后都成了国家各部门、各企业的骨干。为冯济川回国办学指明了方向。
每逢假期本校教职员工领着中国留学生旅行,游名山盛景,参观各地区,各类别学校,育哑学校,美术学校及幼稚院,使他们大开眼界,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和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及男女同等上学都让冯济川印象深刻。春节放假七天,监督高漱代次郎领他们游日光山时出题六道,让同学选择回答,开学后交流评论,这种同学间的交流是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让冯济川受启迪。发卷时在冯济川的卷上的批语是:根抵甚深,观念微旧。并告诉,今日学问须合世界,而观其通,不可执一以自隘。冯济川得益于这一指导之后观念更新了。

上书再派留学生

日俄战争,日本胜。日本全国欢呼,通宵达旦。
中国留学生观看了日本人庆祝战胜俄国近乎病态的狂热,深深刺痛了每个留日学子的内心。想到祖国备受各列强欺凌,割地赔款,国弱民穷。
回到宿舍后,冯济川和众同学心中愤愤不平,同学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更充分认识到日本的侵略野心,若不奋起就有亡国的危险。也认识到要想自已的国家强大,就必须要像日本一样非走振兴教育,培养人才的变革之路不可。
冯济川说出了自已的想法:我们有幸出国游学,才认识到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对富国民强的重要性。岸本校长在开学演讲中曾说“日本以游学兴",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让更多的国人出来游学开阔眼界,学习科技,为国服务。

冯济川

冯济川的提议得到众学子的认可,一致推荐冯济川代笔,进言给张曾杨巡抚,建议再派学子来日本游学。冯济川很快就拟好《拟上张中丞再派游学书》
上书云:方今海外各国日以瓜分中国为言,日俄之心尤为叵测,如不自振,印度安南之绩殆不远矣。年来内外臣工及有志之士,无不以此为忧,思所以自强。无如积习相沿,人心不改,在他国以为利者,吾国踵而行之其弊不可胜言。法愈变愈穷,列强日逼而日甚,若仍杂药并进,恐适以速亡也。生等蒙培植之恩,派学师范,推原盛意,诚以欲振兴庶务非人才众多不可;欲作育人才,非教育得法不可。教育得法,然后可统一人心,为富国强兵之计。特是一省之大,只生等十数人,无论才质凡庸不能取中外教术,以为通省之资;即极力研究,皆有心得,亦不敷全省之用。窃思今日学校,非合小中大团成一气,必无以统一人心;若仍支支节节为之,虽日言振兴,而人才之出无多,将何以克副盛意?此生等反复思维,而不能已于言者也。生等自入经纬学堂,讲求各科学术,复以其间参观各学校及社会情形,见夫日人之德育犹是我圣贤之遗则;其智育全仿欧美;体育则其所原有。加以精神,究之即中庸所云“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待彼能实行,我不能实行耳。以学术言,莫精于孔孟,东西各国均无异辞,唯东西洋教育较之我国独为完善,而东洋同种同文取材尤易。按游学费,每年人须四百圆,当此筹款维艰,谈何容易。然凡事独立难成,众擎易举。晋省各州县,向有文昌宾兴等费,多者数万,少者数千,此生等所周知。与其以会费猎科名,何如以其费求实学。况各县有公费一二人,自费者亦相因而至,风气一开,人争向学,何难取东洋之精神形式,胥归我中。夫以我中之学术,加以精神形式,人才之起必有远胜东西洋者。伏念我公公忠体国,急急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自到晋以来无日不思扩充学务。特是顽固成风,百呼莫应;催办学堂之札屡下,而州县支吾搪塞,几于众口一辞。此非州县有意欺玩上官,良由绅耆多守旧之徒,皆以学堂为洋教,极力阻挠,州县亦无如何也。伏乞我公札派各州县,择学有根柢之举贡监生,大县三四人,小县一二人,保送省垣由公取派游学东洋。如到百五十人之数,以百人学师范,五十入学普通;学费由各州县宾兴等给发;以一县之大,派遣一二学生,费八百圆,即疾苦之区,亦力所能为,而富庶者无论矣。日本明治维新,以培养教员为先务,今则学校如林,人才辈出,国势蒸蒸日上。我国不乘此时振兴,倘如印度安南,受人钤制,虽欲有为,亦无及矣。夫以五千年文明之古国,大圣贤精纯之教,聪明灵秀之种,地大物博寒热适中之大陆,不知自振,为人瓜分,男人为仆,女人为奴,至并唐虞三代之德泽,沧胥以亡,言念及此,能勿心寒。生等才学疏,惟恐无以报培植之恩,不揣固陋,谨以派遣游学读阵,伏乞垂鉴。
上书后张曾杨果然又批准派出第二批,第三批留日学生。
冯济川就是这样一位心系国家安危,欲振兴中国的清末明初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孝义名人冯济川的传承人—冯鼏

许靖  杏花村之行

若喜欢,请推荐给你的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