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孝事父母
28岁,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
曾子在鲁城与同学们继续守孔子墓。曾子与同学们经常在一起回顾孔子的教导和切磋学问。一次有若问曾子:“你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关于丧失官位后应该怎么办吗?”曾子说:“听说过:丧失了官位要赶快贫困,死了要赶快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有子还是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和子游一起听到的。”有子说:“那一定是针对什么事说的。”曾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子游。子游说:“有子的话太像孔子了!从前孔子住在宋国,看到桓司马为自己设制石椁,三年没有做成。孔子说:‘像这样奢侈,还不如死了快点腐烂的好。’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说的。南宫敬叔失去官位再回鲁国时,必定载着宝物朝见国君。孔子说:‘像这样用贿赂求取官位,还不如快点贫困的好。’丧失官位快点贫困,是针对南宫敬叔说的。”曾子把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我本来说这不是老师说的话。”曾子问:“你根据什么知道老师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有子说:“孔子在中都制定过规则,棺厚四寸,椁厚五寸,凭这点就知道他不主张人死后快点腐烂。从前孔子丧失了鲁国司寇的官位,将要到楚国去,就先使子夏前去表明自己的意思,又再令冉有前去,凭这点就知道他不主张失去官位快点贫穷。”
一次提到晏子,曾子说:“晏子可以说懂得礼了,他既谦恭又肃敬。”有若说:“晏子一件狐皮衣穿了三十年,送葬亲人只用一辆遣车,到墓地葬毕就回家。据礼制要求,陪葬国君的牲体要有七个,遣车七辆;陪葬大夫的牲体要有五个,遣车五辆。怎么能说晏子懂礼呢?”曾子说:“国君无道,君子耻于把礼仪的细节都做到。国人奢侈,就用节俭来教导他们;国人节俭,就用礼仪来教导他们。”
卫国动乱,卫庄公被杀。
29岁,公元前477年,周敬王四十三年,鲁哀公十八年。
曾子在鲁城与同学们继续守孔子墓。
曾子注意把同学们谈到的孔子的话记录下来,经常回味,不断提高自己,为以后教授弟子打下好的基础。
季康子的母亲死了,鲁哀公去吊丧,曾子和子贡也去吊丧。看门的人因为国君在里边,不让他们进去。曾子和子贡就到马圈里修饰了一番仪容。子贡先走过去,看门人说:“刚才已经通报了。”曾子随后走过去,看门人让开了路。他们走到内房前,卿大夫都让开位置,哀公走下一级台阶向他们拱手行礼。君子评论这件事说:“尽心修饰仪容的方法,是通行永远的方法。”
30岁,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鲁哀公十九年。
曾子与同学们一起为孔子守墓三年结束。大家思慕孔子,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的相貌像孔子,便想用服事孔子的礼节来服事他,勉强让曾子同意。曾子不同意这种做法,说:“不行。就像用长江汉水的水洗濯过,就像用夏天的太阳曝晒过,他老人家的洁白无瑕,任何人都比不上。”分别时大家都抱头痛哭,有的走了又回来。大家走后,子贡又守墓三年。曾子也想留下继续守墓,但考虑到父母双亲年老体衰,供养也不够充裕,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创作琴曲《曾子归耕》以表达心情。唱道:“年龄过去就不能再回来,父母去世后就不能再奉养。哎约,我要回乡耕田去,将来耕田在何地,选择山坡高峻处。”于是,曾子一家从鲁城搬回南武城。
曾子回南武城后,一边农耕,一边设教讲学。曾子再次办学对教学内容作了重大改进,除传授六艺知识外,还特别重视用孔子思想教育弟子,常常原原本本地传授孔子的教导。如在讲孝时说:“我听孔子说过,人没有充分显示自己感情的时候,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吧!”又说:“我听孔子说过,孟庄子的孝行,其他方面别人可以做到,他不改换父亲的旧臣和父亲的施政主张,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又如,一次曾子对他的弟子子襄讲什么是勇敢时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以致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在授徒时也像他一样:乐正子春走下台时伤了脚,伤好以后,仍几个月没有出门。他的弟子问他:“老师脚上的伤好了,几个月不出门,还有忧愁,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从曾子那里听到孔子说的一番话:‘上天所化生的,大地所养育的,人是最伟大的。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女死时也要把身体完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才算是孝;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才能算完整啊。’所以君子即使走上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如今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
冬季,周敬王去世。
31岁,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鲁哀公二十年。
曾子在南武城。父亲曾点年老,曾子时刻把他放在心上,尽量守在父亲身边,就连一个晚上也不轻易离开他。真有特殊情况,他也安排好家人,告诉自己的去向。
这一年曾点去世,曾子为父亲治丧,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出丧时,曾子攀着丧车痛哭,拉丧车的人不忍心只得停了下来。曾子葬父亲于南武山下。
有人问曾子说;“出葬时既已遣奠(出葬前在殡宫里的祭奠),还要把遣奠剩余的食物包起来送葬,这不就像吃喝完了还要把剩余的食物带走吗?”曾子说;“先生没见过国君举行的宴会吗?这种宴会,吃喝完后还要把俎(盛放牲体的礼器)上剩余的三牲包卷起来送到宾客住的馆舍里。出葬时把遣奠剩余的食物包起来送葬,是把父母当作宾客来对待,因为父母是永远不再回来的宾客了,所以这是非常悲哀的。您大概是没有见过国君举行的宴会吧!”出葬时,宣读人家赠送助丧的车马等物的清单,曾子说:“这不是古代就有的习俗,这又是重复宣读。”
32岁,公元前474年,周元王二年,鲁哀公二十一年。
曾子在南武城为父亲曾点守孝。曾点生前非常喜欢吃羊枣(嘉祥山区常见的一种小柿子)。曾点去世后,曾子见到羊枣便想起父亲,遂不忍心再食羊枣。曾子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有一次,曾子吃鱼剩下了几条。曾子说:“用米汁浸渍起来吧。”他的一位弟子说:“用米汁浸渍的鱼吃后容易伤人,不如腌制的好。”曾子流着泪说:“是我不专心啊!”他伤心自己听到的太晚了。父亲生前自己常给他吃用米汁浸渍的鱼,那不是伤害了父亲吗?所以非常伤心。
曾子怀念父母,对别人失去父母也非常同情。有一天,曾子和客人站在门旁,他的一位弟子快步走出门去。曾子问:“你要到哪里去?”那位弟子回答说:“我父亲死了,要到里巷里去哭。”曾子说:“你回来,就在你住的地方哭吧。”曾子又脸朝北向那位弟子的父亲吊丧。按常礼要求,自己的父母死了,是不能在别人家哭的,当时曾子办学是在自己家中,让弟子在自己家中哭父亲,这充分显示了曾子对学生的怜爱和同情。
33岁,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鲁哀公二十二年。
曾子在南武城继续为父亲守孝。曾子常对弟子进行孝道教育。他说:“君子立志行孝,就要把内心的孝敬感情化为具体的行动,使合乎孝义的种种规范得到尊重。所以做儿子的不能孝顺他的父亲,不敢说父亲不能疼爱教养他的儿子;做弟弟的不能侍奉他的兄长,不敢说兄长不能教诲他的弟弟;做臣子的不能服事他的君主,不敢说君主不能领导他的臣下。因此,与做父亲的谈话,谈如何疼爱教养儿子;与做儿子的谈话,谈如何孝顺父母;与做兄长的谈话,谈如何教诲弟弟;与做弟弟的谈话,谈如何侍奉兄长;与君主谈话,谈如何领导群臣;与做臣子的谈话,谈如何服事君主。”
曾子又说:“君子行孝,应是发自内心的爱并恭敬地侍奉父母,不如此就不合乎纲纪。竭尽全力而讲礼仪,庄重恭敬而温和,委婉地劝谏而不嫌劳累,父母听从劝谏后也不懈怠,做到这样灾祸和事故就不会发生,这就称得上孝了。尽力而不讲礼仪,就是无品德修养的人;做到了恭敬而不是发自内心,就是不合乎敬的要求。所以礼仪要尽到自己的力量,恭敬要发自内心,饮食要经常变换口味,居住的地方要温和舒心,这样表明孝养的心迹,就是成全发自内心的孝和合乎孝义规范的德行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