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师范各个历史时期的领导和校园平面图
山西省汾阳师范学校于1950年11月2日正式成立。校址在距汾阳城20里的汾阳三泉镇青龙沟的一所古庙内。1951年4月迁至汾阳城内原汾阳专署干部学校(现汾阳金盾宾馆)。1951年11月11日再次迁址至原汾阳河中学(当时系独立营营房),即现址,并在这里正式定居。
汾阳师范50年的办学历史上,办过初师、中师、幼师、师专等15种不同类型的班。其中办过:初师班22个;简师班5个;初速师班8个;小学教师轮训班20个;中师班256个(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班);中速师班6个;幼师班2个;师专班3个;民办教师转正班38个。总计毕业学生20000余名。这些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吕梁、晋中地区,为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汾阳师范5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创建
1950~1955年,为第一阶段,属汾阳师范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设施简陋,条件艰苦,师资短缺。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发展教师队伍,建立工作机构,探索制订工作制度。工作起步,规范发展。办班主要是初师班。
奠基
1956~1965年,为第二阶段,是汾阳师范发展的奠基阶段。1956年起,汾阳师范开,。 始正式转轨为中等师范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步入汾师,教师队伍逐渐壮大。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模式。谨严治学的教风、刻苦钻研的学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逐步形成。学校初具正规中等师范规模,办学效果明显,社会影响扩大,奠定了汾阳师范在晋中、吕梁地区较显著的社会地位。
挫折
1966~1976年,为第三阶段。汾阳师范饱受文革的冲击,整个学校的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于出现了1966年至1970年连续5年停止招生的状况,学校处于基本瘫痪状态。学校遭受如此严重挫折,元气大伤。
恢复
1977~1983年,为第四阶段,属整顿恢复阶段。1977年国家恢复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工作的抓手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整顿教学秩序,并探索性地举办了吕梁师专班。这一阶段的汾阳师范,人气重聚,校园重现了琅琅书声,生机焕发。吕梁师专班的成功举办,检验了汾师良好的师资队伍素质与较高的管理水准,是汾阳师范恢复生气的重要标志。
探索
1984~1993年,为第五阶段,是改革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实施了以突出师范特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为学校办学定位;加大办学设施规范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这一阶段,适逢国家改革发展的上升时期,师范教育努力摆脱中学化倾向,探索突出师范教育特点的新的路子。落实推行了《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初步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四大块结合的中师教育模式。办学设施逐步完善,中师标准化建设初步达标。
创新
1994~2000年,为第六阶段,属开拓创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突出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大更替,办学设施大投入,学校初具现代化学校硬件条件,办学规模大扩张,特色意识创新意识日渐增强。学生素质培养作为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逐步细化、规范化。大批老教师退休,大批青年教师进入汾师,教师队伍大换班。学校建起了微机、电教、舞蹈、音乐、美术等现代化专用教室,引入多媒体双向传输教学调控系统,办学手段日益现代化。在校班级数由18个增加到37个,办学规制由6规上升为12规,在校学生数由1000余人增至突破2000人,办学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大教研教改力度,强化市场化意识、危机意识、特色意识、名牌意识,以崭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
汾阳师范发展的50年,深深烙上了共和国发展的印记,汾阳师范的命运与伟大的祖国休戚与共。
汾阳师范的历史,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史曲折的发展史。凝聚了党和政府对汾阳师范的关怀与呵护,凝聚了汾师人的睿智与才华,凝聚了代代汾师师生的亲情与爱意。5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汾阳师范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爱业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财富。它必将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奋发有为,再铸汾师辉煌!